如何阅读高考讨论文

一、提纲,明确目标,让阅读有的放矢。

大纲对阅读这类文本的要求是:能够“阅读一般性讨论文章”。高考对这类文本的考查能力分为六个考点,属于理解和分析两个层次的能力。对于文章阅读来说,所谓的理解包括理解单词的字面意思和深层意思,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和文章的主旨。分析和综合是两种密切相关的能力。分析是把整个事物分解成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分别认识的方法。综合是一种把获得的关于事物各部分、各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的方法。对于现代文阅读,分析的综合能力要求将一个句子、段落或文章分解成不同的部分、方面和层次,从而达到对句子、段落或文章意思的整体把握。考生可以在快速有效的阅读中抓住重点句子,明确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为答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把握文体特征,了解命题特点,有效阅读。

这种文体以议论为主,往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文学、艺术理论、历史、美学、建筑等各个方面。虽然文中有一些相对专业的术语,但作者在文中传达的观点是比较明确的。阅读时,考生要重点把握文本的文体特征。通常在议论文的阅读中,作者首先在文章的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以分论点或深入层的形式进行详细的论证,并在结尾进一步阐明论点。比如广东2010发表的《没有我》这篇文章,这篇文章选取的内容属于文学理论范畴。在前两段中,作者提出了在艺术创作和欣赏活动中,要正确处理“我”与“非我”的关系的观点。通常在一个段落中,能够代表作者观点的句子往往在段落的开头或者结尾,比如第一段的第一句,第二段的最后一句。《文选》第三至第六段是观点分析。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要注意“我”与“非我”的辩证关系。在这些段落中,作者的观点是通过一些关键的暗示来传达的,比如第三、四、六段中的“so”和第五段中的“still”,这些暗示对于梳理作者的观点非常重要。文章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作者进一步重申了自己的观点。此外,还要了解命题的特点。出题人在命题时,往往是从局部到整体出题,即重要句子(重要概念)→分论点→中心话题→作者倾向。但是平时复习的时候,最好是从整体到局部,这样才能全面理解原文,准确把握文章的要点和重要信息。即:作者倾向→中心话题→分论点→重要句子(重要概念)。所以在回答主观题的时候,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有效阅读,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三,用抽象与抽象化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回答。

一般来说,语篇文本中主观题答案的关键词和句子都在原文中。所以在答题的时候,首先是锁定答题区间,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句子。在此基础上,对原句进行删除或重组,特别是删除多余的修饰词,只保留句子主干,会使语言准确简洁。我们把这种概括方法称为抽象概括,与抽象有本质区别。另外,有些答案在原文里找不到,比较抽象。我们要从原文中相应的语言材料中舍弃个别非本质属性,提取相同的、本质的属性,用简洁的句子表达出来,形成答案。这种概括方法就是抽象概括,要把抽象概括和抽象概括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回答。比如2010北京高考语篇文本阅读《楔子》(节选)第15题:根据上下文,简述艺术和科学分别追求的普遍性是什么?根据题干,回答这个问题的思路比较清晰,明确建议考生从两个角度回答,一个是什么是艺术追求的普遍性,一个是什么是科学追求的普遍性。回答问题的时候,可以用总结的方法。根据第二段“这些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前的诗词,今天依然能在人们心中激起强烈的情感”和第三段“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和社会的范围越广,艺术越好”这两个重要的表述,我们可以删除一些多余的词语,保留一些关键词,比如“情感”然后把这个组合成一句话, 并且可以得出“艺术追求人类情感的普遍性,优秀的作品能够唤起人们跨越时空的深层情感。” 这一点。同样,从第六段开始,“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变化,但其科学原理不会随着这些应用而变化,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而第七段,“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就越多样化。”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科学原理应用得越广泛,它们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就越多样。”这一点。再如广东卷2010第14题: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的关系角度,分析第五段下划线部分的内容。与这个问题有关的段落如下:

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种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装虎。”演岳飞的演员应该像岳飞,秦桧应该像秦桧。但就像岳飞、秦桧一样,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把自己变成岳飞和秦桧。演员不应该完全失去自我。他还是应该通过他的表演让人们感受到他对他的角色的爱与恨,完成他的最高任务。

应该说,整个划线句讲的是“我”与“非我”的关系,只是以举例的形式,考生要做的就是对具体的例子进行抽象和概括。这里的演员实际上是艺术创作中的“我”,而“像岳飞”、“像秦桧”则是指“非我”。根据“应”字可以概括出“艺术创作中我要进入非我状态”这一要点。最后一句话可以总结出“在艺术创作中,我不应该迷失在‘非我’中”这一点。所以在抽象概括时,要从具体材料中提炼出与题目、作者观点或文章内容相符合的本质的东西。

第四,认真审题,表达准确,回答有效。

有些考生在回答主观题的时候,往往是粗略的扫一下题,就匆匆作答。因为考题不清楚,所以会答非所问。本文论述了解决相似文本阅读问题的核心是“提取信息”,这不仅体现在文章的内容上,也体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命题人在命题时一般都有明确的考试目的和要求。只有看清题干的要求,才能揣摩出命题人的命题意图,明确答题方向。另外,除了一些显性信息外,题干中还有一些隐性信息。只有挖掘题干中隐含的信息,才能找到答题的命脉。比如2010湖南高考讨论文,阅读“志愿者精神”问题15:简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志愿者精神和志愿行动的缺失会如何影响人的发展。(6分)本题中的显性信息包括:(1)“浅说”提示考生回答时要简洁、概括。(2)评分,从中基本可以确定答案的要点。这个问题的分值是6分,建议答案的要点至少要包括两个大点或者三个小点。而“人的发展”是题目中非常重要的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结合正文最后一段,“人的发展”可以分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这样回答问题时思路更清晰。所以,考生在答题之前,要尽量多考察题干中的信息,尤其是挖掘题干中隐藏的信息。

此外,在语言表达方面,很多考生常犯以下错误:在表达的内容方面,普遍重复、啰嗦;就用意思不全的短语和句子,或者罗列很多不相关的观点,随便回答。对此,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力求语言的规范,回答问题时要承上启下,不能太突兀,太随意;要用综合句把要点讲清楚、讲完整,不要用短语、词组、意思不全的句子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