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语文试卷讲座?

第一,演讲前的准备

在评阅试卷前,应指导学生提前做好试卷分析,为评阅目的做好准备。

首先,考试一结束,试卷一收上来,就把参考答案写在黑板上。在学生最渴求知识的时候,让他们根据答案自己找出试卷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并立即反思,让他们在第一时间思考和审视自己在这个学习阶段的问题,并初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成语(习语)用那个问题,几乎所有学生都怕。可以说是屡试不爽,很多老师都白试了。讲课前,通过查字典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意思、用法、使用范围,对比以往做同类型成语的错误原因,明确是没有把握好成语的意思、使用范围、搭配对象还是其感情色彩;是因为知识不足需要积累,还是看题马虎?你今后必须小心是似是而非的...学生自己总结的知识,可能比老师说几次更有效。关键是老师怎么让学生做。

当然,老师首先要做好课前的试卷清点工作。主要包括知识点分布的统计;考查题目类型、数量、比例的统计;测试结果包括每道题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和得分率的统计;学生错误类型和数量的统计。确切地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此外,还要记录有典型错误或优点的同学的名字,便于课堂上双向多向交流。这样,在评论的时候,我们就能确切地知道该说什么,少谈什么,重点谈什么。通过对错误原因的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和分析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缺陷以及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评价中及时采取措施解决这些缺陷和问题。

在评阅试卷之前,也要写一份详细的评课案例,以免随意处置试题,达不到预期效果。

第二,上课说什么

1,重点突出重点、难点和典型事例。

通常每张试卷都有一定的难度,每张试卷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基础题,大部分同学都掌握了。一般这种练习不用说了。在评论时,大多数学生可以省去他们所做的问题,允许个别学生在课后提问。对于错误率高的习题,可以呈现几个错误答案,让学生分析讨论,加深印象。老师选的题要有典型性。哪些问题比较典型?一个是题中涉及的重点难点知识,一个是高考和社会的热点问题。对于这些方面,老师要明确试题的考点,明确是“解释”中的哪一个,依据“考试说明”有什么要求。

2.说明解题的规律和方法。比如做语法题有两种常用的方法:语法结构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语法结构分析主要是找出搭配不当、成分不全、冗余、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缺陷。拉出主干看是否匹配,再梳理附加成分,看其修改、限制、补充是否合理,是否与其心匹配;主干和附加组件是否不完整或冗余;成分和其他语言单位的顺序是否符合语法结构的规则;就句子整体而言,要看其结构层次是否清晰,主次、轻重、因果安排是否合理。提醒同学们要特别注意:如果试题中有联合短语作为句子成分,首先要看联合短语中的每一项内容是否与其前后的相关成分相匹配。如果一个句子的谓语中心是“是”和“for”,或者宾语是由动词充当的,首先要看主语和宾语是否搭配;如果一个句子包含多个定语和状语,首先要看偏正句和肯定句的顺序是否合理。再比如科技论述中常见的起草干扰项的方法就是夸大范围,凭空制造复杂,讲东讲西偷换概念,源流颠倒,与感情相悖,还没发生就已经扯淡了,或者说性质必然...知道了命题人起草干扰项的方法,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总结,然后用来指导学生解题。

3.扩展和延伸试题。

延伸评论是对原试题进行评论,然后进一步“挖掘”试题。在点评中要提倡一题多解,多角度分析问题,启发学生总结解题技巧和方法。在很多人眼里,语文试题的答案都比较死板,其实不然。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最能体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特点。比如作文是语文考试中非常重要的一道题,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很多老师总是在评语里分析题目的意思。看了两篇所谓范文,做事草率,很少从思维角度训练,让学生课后收获甚微。如果引导学生多角度审题,加强写作思维的训练,那么收获肯定很大。比如2007年的作文题目“传输”,很多同学在写的时候把问题看得很简单甚至绝对,所以写作文的时候出现了立意不高,论述深刻等问题。不能就事论事,只能指出其问题。要和他们一起讨论,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一科解题的思维能力。从“传”的内容来说,可以是具体的物体,可以是抽象的思想、精神、感情,也可以是具体与抽象之间的技艺、武功、经验。从“传输”的次数来看,可以传输一次,也可以传输n次;从“传输”的关系来看,我们可以写传输和接收,写传输不接收,写接收不传输;从“传”的原因来看,可以写主观传,也可以写客观传;从“传”的方向来看,可以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等等。从题目来看,可以写为什么要“过”(包括“过”的好处、目的、理由),怎么“过”,谁在过,或者什么。学生在总结创新创意的时候,一定要给他们时间,让他们起来给全班同学讲解思维过程,让他们只有睁开眼睛,开动脑筋,写出创新创意的文章,才能得高分。事实证明,这样的评语可以加深学生对解题规律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智力,激活学生的思维。

总之,不要从头到尾面面俱到,要有选择性,有重点。否则,不仅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而且效果不佳。

三、如何评卷

1,讨论交流,释疑解惑

老师在评卷的时候不可能一路走到最后。“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原则应体现在讲课和评价中。讲课和评价的起点能让大部分学生受益,不太高也不太低。充分利用教师的主导地位对学生施加影响,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发现、错误原因的分析和纠正措施的制定,从而增进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独立纠错能力。

具体操作可以先讨论清楚。让学生先找出自己做得不对的地方,然后几个人一组(四六个人)进行学习。如果你做错了题,那么你可以当个小老师,把这道题的正确做法和思路告诉学生,直到他们理解为止,四个人轮流来;如果四个人在某些问题上都是错的,那么你可以选择自己思考或者找老师解答。这样,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就可以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群体成员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想法,并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与他人合作、交流和讨论的能力。

当然,你也可以调整上课形式,比如让考试成绩好的学生讲一些问题,这样也能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让学生自己说。刚开始学生可能不习惯发言,可以采取点名的方式,让学生上台发言,如果说错了,下一个学生发言。如此反复,学生想发言时会逐渐过渡到发言。学生上台讲解时,允许提问和反驳,通过学生的辩论或讨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也许有些老师会担心教学任务重,时间不够。事实上,学生发言,虽然有时教学进度可能会慢一些,但学生参与度更高,如果解释者的概念模糊,会立即反应过来,有利于及时纠正。

2、区分重点和一般。

如果我们想通过讲课和评价来解决一些问题,就必须放弃一些问题。如果我们得到了什么,我们就会失去什么。讲课和讲评要抓住主要矛盾,选择那些难度适当、大多数学生容易犯的错误的题目作为主要讲解内容。通过对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可以掌握一定的做题技巧和方法,从而明确自己的主要缺陷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所有人和个人都应该考虑到。

因为听课和评课的教学是面对全体学生的,主要解决一些* * *问题,个别学生在解题中的特殊问题往往在课堂上得不到重视。课后需要老师进一步的个别辅导,帮助他们透彻理解不懂的问题,强化评价效果,教他们学习方法,授人以渔,全面提高成绩。给后进生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4、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基调,避免只批评和劝阻的做法。

在讲评中,要坚持正面教育,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对于尖子生来说,他们做过的论文里没有太多不懂的东西。所以老师在讲解过程中如果不关注尖子生,可能收获不多。我们可以有选择地让尖子生当老师,让他们讲解部分问题。比如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有时候比老师更准确。我一般会让文科优秀的同学讲解一些各专业题目的基础知识。尖子生一方面可以暴露自己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深入思考。鼓励成绩好的同学看到差距,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考得不好的同学,没有老师的批评会觉得不舒服,所以要尽量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欣赏他们,鼓励他们。总之,要及时肯定和表扬那些解题思路清晰、有创新意识的同学,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具体原因,无论是平时学习中的问题、现场的错误、审题不当还是回答不慎。要区别对待,引导学生找出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答题的良好习惯。教师切不可因为答题卡上的错误而责备、指责、讽刺、挖苦或嘲笑学生,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而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情绪,善于点燃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

5.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老师在讲解试卷时,主要是让学生思考试卷的方方面面,换句话说,主要是思维的训练。不过我经常用一些阅读材料进行阅读教学,我觉得效果不错。短文阅读题的材料是出题人精心挑选的一段内容和遣词造句都很优秀的短文。学生在做题的时候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去细细品味。所以在讲解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会采取各种阅读方式,让学生乐在其中。有时候让一个学生朗读,有时候让全班一起读,有时候自己做模型,有时候甚至做成磁带播放。有时候看一遍,有时候看两三遍。学生们非常喜欢这种教学方法。

四、结束:做一些巩固练习。

学生试卷反映的问题大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不太可能一次评价就完全掌握。所以每次点评后都要求学生改正错题,做好错误记录,建立错误档案,注明正确答案和解题思路,以便下次考试前及时复习。教师还要选取试卷中错误率较高的题型和知识点,对几道题进行重组和综合,给学生创造一个“练习”和“提高”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解题的积极性,拓展思维,加强思维的灵活性。通过反复强化,巩固评价效果,帮助他们真正掌握重点知识。

总之,评卷需要很大的艺术和技巧,就像上新课一样。老师一定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不同的角度备课,决不能一公布答案就讲完。修远路漫漫其修远兮,试卷评阅也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和完善。以上只是我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希望与同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