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大纲
声音现象复习大纲
第一,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的现象,课本P13,图1.1-1说明所有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在振动。当你按住音叉的时候,发音停止了,也就意味着震动停止了,声音也停止了。振动物体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靠唱膜的振动,清脆的蟋蟀靠翅膀摩擦的振动,振动频率必须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风在咆哮,马在狂吠,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咆哮”、“狗吠”、“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3)敲桌子,听到声音,但看不到桌子的震动。你能想到什么来证明桌子的震动?可以在桌子上撒一些纸片,敲桌子的时候会跳起来。
2.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真空无法传播声音。声音在空气中以看不见的声波传播,声波到达人的耳朵引起耳膜振动,人就听到了声音。
练习:①①p 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月的宇航员即使离得很近也要用无线电话通话,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可以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 108m/s。
(2)“风、雨、读书、耳中声”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出声音,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为声速。一般来说,V是固体>:V液体> V气体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或1224km/h,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并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是17m。在屋内说话听起来比在旷野里更响,因为屋内空间比较小,导致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到0.1s。最后将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加强原声。
利用:回声可以用来测量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和敌人潜艇的距离。在测量中,首先要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量声音从发出到反射声音信号的时间t,求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声点距离物体S=vt/2。
第二,我们如何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中的传播方式:外界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通过听小骨等组织传到听觉神经,听觉神经将信号传到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不仅可以通过耳朵传递,还可以通过颅骨、颌骨传递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传播方式被称为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耳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强度等特征也不同。这些差异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依据。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音乐的声音及其三个特征
1.音乐是物体有规律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们感觉到的声音的等级。用一张硬纸在梳子的齿上忽快忽慢地画时,可以发现快音高,用同样的力拉不同粗细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发出很快的声音。
开大声点。结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结论是一样的:音调与扬声器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以1s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数/秒也被记录为Hz。
练习:解释蜜蜂可以通过听觉找到,但是为什么蝴蝶听不到?蜜蜂翅膀的振动频率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而蝴蝶的振动频率不在听觉范围内。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大小。响度与发生器的振幅和与声音的距离有关。物体振动时,离其原始位置的最大距离称为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加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少声音的发散。
练习:☆男低音歌手大声唱,女高音为他轻声唱:女高音音高高响度低,男低音响度低。
☆击鼓时,散落在鼓面的纸屑会跳跃,鼓声越大,跳跃越高;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可以溅起水花,音叉声音越大,水花越大;当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声音响应振动越大。根据上述现象,可以概括为:(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大小与扬声器的振幅有关。
4.色调:由对象本身决定。人们可以根据音色来区分乐器或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人知人——根据不同人的音色判断;大声喊叫——指响度;男高音-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及控制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2.从物理角度来说,噪音是指发声体不规则无序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环保角度噪声是指干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工作的声音,干扰人们想听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级;听力下限为0db;为了保护听力,噪音应控制在不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噪音要控制在不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噪音要控制在不超过50dB。
4.降低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动词 (verb的缩写)声音的使用
声音可以用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光现象复习大纲
首先,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和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和电灯。月亮本身不发光,它不是光源。
2.定律: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
3.光是从一束很小的光中抽象出来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练习:☆为什么在雾天可以看到汽车大灯发出的光束是直的?
光在空气中以直线传播。在光的传播过程中,一部分光遇到雾会发生漫反射,进入人眼,使人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早上看到太阳刚从地平线升起的位置比实际位置要高。这一现象表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和现象:
①激光准直。
(2)阴影形成:光在行进时,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阴影。
③日食的形成: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日食。
如图:月亮背后
1的位置可见一斑
下午两点的日全食。
在位置3看日偏食。
去看日环食。
④针孔成像:早在墨经中就有针孔成像实验记载,针孔成像为倒置实像,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
真空中的光速c = 3×108m/s = 3×105km/s;光速在空气中约为3× 108 m/s,光速在水中是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是真空中的2/3。
第二,光的反射
1.定义:当光从一种介质发射到另一种介质的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的介质,称为光反射。
2.反射定律:三条线在同一平面,法线居中,两个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与入射光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和入射光在法线两侧分离,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1)镜面反射:
定义:入射到物体表面的平行光经过反射后仍然是平行的。
状况:反射面光滑。
应用:看面朝太阳的平静水面,特别明亮。黑板“反光”等等,都是因为镜面反射。
(2)漫反射:
定义:入射到物体表面的平行光向不同方向反射,每条光线都服从光反射定律。
状况:反射面不平整。
应用:你可以从各个方向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因为光打在物体上时会漫反射。
练习:☆请举例说明光反射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利与弊。
⑴有利:生活中用平面镜观察面部;我们能看到的大部分物体都是由于物体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2)缺点:黑板反光;光污染是城市中高楼的玻璃幕墙和琉璃瓦墙的反光造成的。
☆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间,我们可以从各个方向看到它。原因是光线在桌子上漫射。
4.镜子:(1)平面镜:
成像特点:相等、等距、垂直、虚像
①喜欢,大小相等。
②图像与物体和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图像与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子。
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用途:成像,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形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形成的像。
(2)球面镜:
定义:用球体的内表面作为反射面。
性质:凹面镜能将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于一点;从焦点到凹面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应用:太阳能炊具,手电筒,汽车头灯。
定义:用球体的外表面作为反射面。
性质:凸面镜发散光线。凸面镜形成的像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汽车后视镜
习题:☆在研究平面镜的成像特性时,我们经常使用平板玻璃、直尺、蜡烛进行实验。选择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确定成像位置,比较图像和物体的大小。
☆汽车驾驶员前方的玻璃不是垂直的,而是顶部向内倾斜。除了减少前进时的阻力,从光学的角度来说,这样做的好处是车内物体的影像在驾驶员视线上方,不影响驾驶员对道路的视野。汽车大灯安装在车头下部:可以使车前的障碍物在路面上形成长长的影子,便于驾驶员及早发现。
第三,颜色和不可见光
白光的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彩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色、黄色和青色。
2、不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
透镜及其应用综述
首先,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定律:三条线在同一平面,法线在中间,在空气中角度大,光路可逆。
(1)折射光,入射光与法线在同一平面。
⑵折射光和入射光与法线分离。
(3)光线从空气中斜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向折射。
当光线从水或其他介质中倾斜进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向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入射(或从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度。
3.应用:从空中看水中的物体,或者从水中看空中的物体,看到物体的虚像。你看到的位置高于实际位置。
练习:☆水池里的水之所以看起来比实际的水浅,是因为光线从水中斜向空中投射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的鱼在“云”中自由漫步。我们这里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我们看到的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第二,镜头
1,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体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中心的直线。
光学中心:(o)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传播方向不变。
焦点(F):主光轴上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的点,称为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学中心的距离。
2.典型光路
3.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过程中点燃蜡烛,使蜡烛火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蜡烛火焰的图像在光幕的中心。
在实验中,无论你如何移动屏幕,你都不能在屏幕上得到一个图像。可能的原因有:①蜡烛对焦;②蜡烛火焰在焦点上③蜡烛火焰、凸透镜和挡光板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略大于焦距,图像较远,不能将光具座的光屏移动到这个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定律)
f虚而实,2f大,实而虚而正,
有关详细信息,请参见下表:
物象范围的性质象范围的应用
倒置,提出,缩虚与实。
u & gt2f实像f的反转缩小
f & ltu & lt实像2f反转放大V > 2f幻灯机
u & lt放大镜
3.对法律的进一步理解:
⑴ u = f是实像与虚像、正象与倒像、像的同侧与异侧的分界点。
⑵ u = 2f是图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3)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为放大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为倒置缩小实像。
(4)变成真实的图像:
⑸变成虚拟图像:
四、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物体发出的光通过透镜等综合凸透镜,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置的、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通过将这个信号传输到大脑,人就能看到这个物体。
2、近视和远视矫正:近视应戴凹透镜,远视应戴凸透镜。
动词 (verb的缩写)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显微镜镜筒两端有两组透镜,每组透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为放大的实像,就像投影仪的透镜成像一样;目镜就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再次放大这张图片。经过这两次放大,我们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物镜。我们能否看清一个物体,对我们眼睛形成的“视角”的大小至关重要。望远镜的物镜形成的像虽然比原物小,但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可以变得很大。
方法指导和教科书扩展
1.光直线传播的条件是什么?光速是多少?
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介质是指光可以通过其传播的透明物质,
均质介质是指两点:一是相同的介质。第二,这种介质密度均匀,不含杂质。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0× 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慢一点,在水中每秒的距离约为真空中的3/4。简而言之,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一定相同。通常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也是3.0 × m/s。
2.正确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光的反射规律可以包括两点:一是反射光与入射光同平面,法线;反射光和入射光在法线的两侧分离。可以写成:“三条线* * *,法(线)在中间。”
第二,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见对于一定的入射光,反射光是唯一的。
在学习光的反射定律时,有必要明确以下几点:
(1),反射角和入射角都是指各自光线与法线之间的角度,不得视为它们与镜子之间的角度,作为入射角和反射角。
(2)入射光接近法线,入射角减小,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也减小,反射光也接近法线。当入射光垂直于平面镜时,法线与入射光重合,入射角为0°,反射光沿原路径返回。
(3)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也就是说,如果是以原反射光的方向入射到镜面上,反射光就会以原入射光的方向出射。
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平面镜中的物体是虚像,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图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
什么是虚像?以发光点为例。它发出的光被镜子反射(或折射)后,反射(或折射)的光进入人眼。根据光线沿直线传播的经验,人眼认为光线是从镜子后面的某一点发出的。这个点,实际上并不存在,叫做发光点的虚像。虚像不能被光幕接受,但能被人眼观察到。它是由“实际”光线与相对的延长线相交得到的点。
一个人站在平面镜前,当他靠近平面镜时,他的形象会发生变化吗?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他的像总是等于物体的大小。不会改变。但是人们经常认为
就像“变大了”,类似于人们看着远处驶来的汽车时的感觉。这辆车的尺寸保持不变,但人们认为这辆车在远小的时候变大了。
4.光的折射是什么?
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光折射。
第五,正确理解折射定律
1.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的入射光线在法线两侧分离。
2.当光线从空气中斜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线从水或其他东西中穿透。
当亮物质斜入射到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以上规律有几点需要注意:
(1),入射角是入射光与法线的夹角,而不是与界面的夹角。同样,折射角是折射光与法线的夹角,并不是与界面的夹角。
(2)当光线照射到两种透明物质的界面时,光线会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光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光遵循光的折射定律。
(3)当光垂直于两个透明物质的界面时,光通过界面后传播方向不变,则光的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均为零度。
(4)当光从空气中射入透明物质时,如果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折射角就会增大或减小。当光从透明物质射入空气时,如果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折射角也会增大或减小;但如果增大到一定角度,入射光会发生全反射,此时没有折射光。
(5)折射现象的光路是可逆的。
六、如何记住凸透镜成像的初步规律:
有三种方法可用。
1,凸透镜在记忆中的应用。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都是利用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制成的。知道了这些仪器的原理,就会记住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列表中填入物距、图像和应用表格,如下表所示。
3、公式记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三句话:虚拟现实内外双焦距
(即一个物体在一个焦距之内变成虚像,一个焦距之外变成实像);双焦距内外部分的大小(即物距小于双焦距,形成放大像,焦点除外;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成缩小像);实像总是倒置在不同的一边,虚像总是直立在同一边。
物体的位置图像的属性的应用的例子
提高
镜头u =∞
(平行光)V = F像与物体的反面形成一个点来确定焦距。
U & gt2f 2f & gtV & gtf还原,倒立,真相机,眼睛
U = 2fv = 2f等距、倒置、实像
2f & gtU & gtfV & gt2f放大、倒置、实像幻灯片、胶片机
U = f v =∞探照灯镜头不在同侧成像。
U & ltfV & gt放大,直立,虚像放大镜
凹透镜放置在镜子v前面的任何地方
正确区分实像和虚像
物体通过透镜可以变成实像或虚像。而实像和虚像的区别是什么?(1)成像原理不同。物体发出的光被光学装置会聚并成像为实像。光线经过光学器件后发散,将交点反向延伸形成的像称为虚像。(2)成像性质的区别是实像倒置,虚像直立。(3)接收方式的不同:实像是眼睛能看到,光屏能接收到,虚像是眼睛只能看到,光屏看不到。
八、凸透镜起到汇聚光线的作用。通过凸透镜的光是否一定要聚集一点,可以称之为会聚。
如图A,点光源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其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折射光与主轴平行,不相交成点。这是否可以认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如图,我们将入射光线FA和FC进行延伸,即图中的AA '和CC '与凸透镜折射的光线AB和CD进行比较。显然,折射光线彼此“接近”并相遇。
在图B中,光线AB和CD入射到凹透镜上,折射光延长了入射光线AB和CD。如图中虚线BP和DP所示,折射线BE和DE相对于入射光的方向BP和DP相应地“较远”,这表明凹透镜发散了光线。
可以看出,透镜是会聚光线还是发散光线,并不取决于折射光线是否相交,而是取决于它们使光线彼此“靠近”还是“远离”。
质量和密度审查大纲
第一,质量:
1.定义:一个物体所包含的物质的量称为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要单位kg,常用单位:t g mg。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个别针大约80mg,一个苹果大约150g g。
一头大象大约6t,一只鸡大约2kg。
3.对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而变化,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
(1)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的案秤、台秤、钢秤、托盘秤、弹簧测力计也可以用来测量物体的重量,然后用公式m = g/g计算出物体的质量。
(2)如何使用托盘天平:
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和秤上行程码的分度值。
②“释放”:将天平放在水平平台上,将流浪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上。
③“调整”:调整平衡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向分划板的中心线,这时横梁就平衡了。
④“称重”:将被测物体放在左托盘中,用镊子在右托盘中加减重量,调整秤上的行码位置,直至光束平衡。
⑤“注”: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的总质量+秤上游动码的标定值。
⑥注意事项:A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保持天平干燥和清洁。
⑶方法:a .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
B.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和微小质量。
二、密度:
1,定义:一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变形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
比较这两个单位:g/cm3的单位较大。
单位换算关系:1g/cm3 = 103kg/m3 1kg/m3 = 10-3g/cm3。
水的密度为1.0× 103kg/m3,读作1.0×103kg/m3。表示物理意义是1.0× 103kg的水的质量。
4、理解密度公式
(1)同一物质,同一物质,ρ常数,m与v成正比;
物体的密度ρ与其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体积比有关。密度随着温度、压力、状态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一样的,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个特性。
⑵相同质量不同物质的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同体积不同物质的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5.图片:
如左图所示:ρ A > ρ b
6、测量体积——量筒(量杯)
⑴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测量固体体积)。
(2)用法:
“看”:单位:毫升(ml)=厘米3 (cm3)范围和分度值。
“放”:放在水平平台上。
“读数”:量筒内的水面呈凹形。阅读时,视线应与凹面底部平齐。
7.测量固体的密度。
:
:
注: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时,用的是排水法,这里用一种科学的方法来代替。
8、测量液体密度:
(1)原理:ρ = m/v
⑵方法:①用天平测量液体和烧杯M1的总质量;
②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的一部分,读取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③称量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4)锝液体的密度
ρ=(m1-m2)/ V
9、密度的应用:
⑴物质的鉴别: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一样的,所以可以用密度来鉴别物质。
⑵求质量:由于条件的限制,有些物体的体积很容易测量,但测量质量不方便。用公式m = ρ v计算它的质量..
⑶体积的计算:由于条件的限制,有些物体的质量很容易测量,但体积的测量不方便。用公式V=m/ρ计算其体积。
(4)判断空心固体:
练习:几种特殊的密度测量方法:
1、天平、烧杯、水,请测量一杯牛奶的密度(缺少量筒)。
步骤:①用天平测量空烧杯的质量为M0;②向烧杯中加入水,用天平测得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 1;(3)将烧杯中的水全部倒出,装满牛奶,用天平测量杯子和牛奶的总质量,记为m2;④牛奶的密度为:
ρ=(m2- m0)?ρ水/(m1- m0)
2.用弹簧测力计,烧杯,水,细线,能测出小石头的密度吗?写一个简短的步骤。(阿基米德原理)
步骤:①用细铁丝栓住小石子,用弹簧测力计称出小石子的重力g 1;(2)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使所有的石头浸没在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水中小石子的重力G2;③石头的密度ρ=G1?ρ水/(G1- G2)
3.有一个密度小于水的长方体块,一个烧杯,水。给你一个刻度尺,你能测出块的密度吗?(阿基米德原理,漂浮状态)
步骤:①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将木块放在水面上,用刻度尺(H1)测量木块露出的高度;(2)将试块从水中取出,测量试块平放时的高度H2;③木块的密度
ρ=ρ水?(h2- h1)/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