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国考面试部门的反驳题怎么处理?
反驳题是近几年公务员面试中出现的一种新题型。最早出现在2018国考海事局的面试中,也出现在随后的江苏省及其他省市的面试中。可见反驳题逐渐受到各地考官的青睐。在反驳题中考察我们的思辨能力是相对困难的。很多同学面对这个话题经常感慨:这个应该反驳吗?这个可以反驳吗?那么,应该如何冷静应对反驳,才能做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呢?中公教育专家在这里给你一些建议。
先说一个简单的生活例子。如果你是一名高三学生,准备高考后自愿选择大学,这时一个阿姨来找你说:“你参加高考有什么用?你毕业了也赚不了多少钱!”从我们平时的认知来看,上大学肯定是有用的。这位阿姨的观点显然有点偏激,我们不可能因为这位阿姨的一句话就放弃志愿。我相信你听后一定很生气,一定想回去。但首先,让我们忍住。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这句话。这位大妈的言外之意其实是:高考没用,因为毕业了赚不到钱。要用道理反驳她,应该怎么说?
首先,大学毕业真的不能赚钱吗?不一定。难道你不知道一些热门专业毕业生的起薪是五位数,好的大学学历在某种程度上也能代表未来升职加薪的潜力。所以前提不成立,我们反驳成功。当然,不可否认有些大学生毕业后工资不高,但这能否定大学学习的价值吗?上大学的意义在于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找到了更好的自己,给了未来的自己更多的选择,这不能单纯用金钱来衡量。这一次,我们没有直接否定姨妈给的前提,而是弱化了金钱和大学无用性的联系。
这是常见的反驳方式,直接否定前提,或者否定前提与结论的联系。面对反驳题,要在题干中找到前提和结论,然后用这种方法找到切入点。
实例分析
我们举个例子具体分析一下:
例子:一个13岁男孩的弑母行为令人惊讶和痛心。有人认为我国应尽快修改法律,将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年龄改为12,并给出以下理由:
1.最近媒体曝光的未成年人犯罪事件越来越多,说明刑事犯罪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发育越来越快,12岁的孩子已经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3.给予问题少年足够的惩罚,以更好地安慰受害者及其家人。
你如何反驳这种观点?
话题分析:
看完题干,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题干的结构。提问者首先给了我们一个观点:降低未成年人犯罪年龄,这是我们需要反驳的结论。接下来提问者给出了三个理由,这是这个结论的前提。所以,我们反驳的时候,可以思考两个问题。第一,这些理由是否合理。第二,如果理由本身没有漏洞,那么理由和最终结论有没有联系?
我们来看第一个原因。内容主要是关于媒体曝光的青少年犯罪数量的增加,从中得出青少年犯罪现象越来越明显的结论。先想想这句话本身吧?其实仔细想想,这句话是有漏洞的。事实上,媒体的报道并不能完全代表当前的社会状况,只能反映出这个话题在当前的关注度很高。所以这个理由不能成立,我们反驳成功。简单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句话本身其实是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的,但前提并不能直接引出结论。所以我们在分析原因的时候,也可以把原因拆分成前提和结论,然后分析前提和结论的关系。
我们来看第二个原因。前半句合理,后半句,12、13岁,已经完全获得了明辨是非的能力。这种说法是否有失偏颇?有一定热点储备的同学应该知道,我们国家的发展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平衡的。发达地区的孩子生活水平高,可能身心各方面发展更早,但在一些西部地区未必如此。所以,如果用尺子来衡量,其实是不公平的。至此,我们发现这个理由2本身不成立,反驳成功。
最后,第三个原因是,足够的惩罚可以更好地安慰受害者及其家属。这句话听起来确实有道理。但是我们看看,即使这个理由是对的,它能完全支持我们的观点吗?你想想,修改法律条文的时候能不能只考虑受害者的利益?显然不是,法律条文的修改涉及的东西太多,应该更多的从全社会考虑,而不仅仅是单个个体。而且,适格处罚不一定是刑事处罚,也可以是一种新的处罚方式,即接受教育和社区矫正。所以,理由三虽然看似合理,但不能支持最终观点,反驳成功。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反驳的问题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这种题型也是对综合分析题的改编。要想答好这类题,首先要学习综合分析题的基本思路。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加强思维,学会理解和运用反驳观点的常用方式,也可以练习一些逻辑题目来锻炼思维;最后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储备,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广阔的思考视角。
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