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日语专业,想考日语专业的研究生,需要达到什么水平,需要注意哪些地方,如何准备?

前几天有个学生问我,说,老师,我看到你在写考研日语。我今年要参加考试。你能告诉我从哪里开始复习吗?

这里的考研日语是指考研外语考的是日语(203),不是日语研究生。

说到考研日语,很多人的反应是陌生。毕竟现在能力测试是主流,但是作为每年考研学生的刚需,还是有一部分人在研究。我一开始也是研究能力测试的,后来因为学生的需要才开始研究。

考研日语在我看来不是简单的考试。但是精通这方面的老师不多。第一,关注的人不多,无法形成市场规模。第二,有些老师自己处理不了,干脆专心做能力测试。

如果你想在这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不要低估你的敌人。尽可能早地准备。之前经常听人说考研日语相当于水平考试N2的水平,所以有些同学可能会认为考研日语过了N2就可以了,这是最大的误解。

为什么是误会?

因为这两个考试完全不一样。

首先是能力测试。

在我看来,能力测试是一个很水的测试。

具体来说,如果一个人从头开始努力学习,他可以在四到六个月内通过N2考试。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已经达到了N2的水平。我们说学习是一个输入的过程,学得好不好主要看输出。能力测试的是你对知识掌握的有多好,而根本不测试你输出知识的能力。

研究生日语(203)分为完形填空、阅读、翻译、作文四个部分。前两项考察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当于N2水平),后两项考察知识的输出能力。

我们说,学外语的目的是什么?无非应用。应用的基础离不开说和写。无论你的外语学得多好,说或写都没有用。考研日语最后两次考的是写作,进入复试后还会考察口语能力。

所以如果只是按照能力考的套路来学习,有时候即使能力考的分数再高,也可能很难考研日语。这也是为什么希望大家能尽快复习的原因。

良好的学习氛围很重要。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如果你的学习网络不好,基本上是不敢想大腿的。所以,你一定要找到一个学习日语的好氛围。这很好。先搜629,加957。最后有三个数字是537,让你找到一个好的学习氛围,还有教程资料给大家收藏。

现在来说说从哪里入手。

首先,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时间。

如果考前两个月开始准备,除非平时用日语写作,否则肯定来不及。而且考研是一场综合战役,不仅要准备日语,还要准备专业课和政治,所以时间的安排尤为重要。

第二步,熟悉题型。

任何考试成功的前提都是熟悉它。考过研究生的同学都知道,无论英语还是其他小语种考试,题型都有一定的套路。做多了会发现语法是固定的,翻译和作文的题目和标准也遵循一定的规律。但是这个规律必须自己去发现。如果你以为无论如何都会在考研指南中总结,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总结的过程就是最好的学习记忆过程,凡事都指向别人,别说考研,其他的事情都不可能成功。

熟悉题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做真题。我们就把过去十年的真题当做一次真正的考试吧。有些同学做不到这一点是因为真题里有翻译和作文,有些人让他写的感觉比杀了他还难受。为什么强调第一步做真题?因为真题比模拟题更严谨。而且一上来就真的是一个问题,就像先在一张白纸上写对了,会在印象上留下很深的印记。

做完至少十套真题,你一定会对考场上的时间分配和卷子上的题型特点印象深刻。别担心,这只是开始。

然后每一道错题都要分析。分析错题不要看后面的分析。你必须自己研究错题,找出错误的含义。格式塔的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你自己的寻找来解决。读的话,多读几遍,了解细节,也可以自己改正。翻译和构图可以在后面给出的分析中看到。尤其是作文,一定要看范文写的怎么样,包括框架搭配,逻辑结构,写作规律等等。

第三步,重点突破。

我还是要在这里做题。真题做完了,可以找个模拟题做。如果做不到完美,那就每天多完成一点。总的来说,完形填空的前十题是基础语法,主要考查格助词、动词、各种成语等。做完之后,一定要总结语法;问题12到18是同义类比。在比较一个语法的不同含义时,这个地方有很多人是错的。最后两个问题是关于汉字发音的,太不对了。

阅读和能力测试很像,量也不大。这个我就不说了。我应该尽量压缩时间,为后面两个问题节省时间。

翻译通常是翻译一篇文章,在一些句子下面划线。这些句子都是复合句,一般都很长,一定要把握整体框架,准确翻译单词。这一块一定要多写。很多人看到这句话觉得我能听懂,所以懒得翻。其实真正动笔的时候是最难的时候。

作文,先学会描述整篇文章,然后逐句写出来。我的教学方法是先教学生搭建框架,然后整理逻辑线,再写出大纲(细化到每一句),最后一句写出来。

这四块中,构图通常是最麻烦的。

第四步是整合。

当你突破了几乎每一块,再开始一套题。这时候主要关注的是时间分配和各种题型之间的转换。说白了,就是要强迫自己熟悉题型,第四步直到考试前都不能放松。这是为了锻炼你对日语考试的敏感度。一旦放松,哪怕是两三天,都可能致命。

当这四个步骤一步一步完美的做到并坚持下去,我相信你对考试已经胸有成竹,也不会再过来问我考试怎么办了。其实归根结底,不是老师在努力,而是自己在努力。作为老师,我只能在你前进的时候推你一把,但是如果我站着不动,别人再推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