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难吗?

应该说除了英语,其他都一般。以下是给你的评论:

2010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统一文化试卷点评

语文——在稳定中体现课改精神,在变化中体现命题追求

2010秋高考语文试卷命制在稳定中体现了课改精神,在变化中彰显了选考题和指导中学语文教学的功能。

1,阅读材料的选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年阅读材料的选择体现了以下特点:

(1)所选散文体裁多样,题材丰富。今年的作文选文涉及五种体裁,有利于不同认知风格的考生大显身手。题材涉及面很广,有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思考,有精致的景物书写和抒情,有叙事人物的传记。根据上海二期课改的要求,书画、传统节日、优秀历史人物等主题也体现了“两纲教育”的宗旨。(2)选文平实,有一定深度。选文平实,可以避免学生在阅读中产生过多的障碍,同时具有一定的深度,体现了选测中对试题区分度的要求,保证了测试的有效性。

2.今年的阅读题力求科学,全面均衡地设置了测量目标。首先,考试手册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命题的基本依据。今年的高考题更注重每道题是否与《课标》中的目标一致。其次,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仍然是阅读能力测试的重点。直接衡量对文本整体把握能力的有6题,23分,占阅读部分近29%;间接衡量对文本整体把握能力的问题有4个,分值为12,占阅读部分的近15%。再次,关注语文教材,设计与高中语文教材内容相关的题型,是近年来语文高考题型的一大亮点。今年的题型仍然与高中语文教材紧密结合,如17题中的词语解释和18题中的词汇用法和意义考查,都与文言文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此外,今年的题型与课本的结合更加深入和自然。

3.作文命题今年还是材料作文。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材料类型有所变化,属于组合材料,一中一外,一古一今,考生可以在作文考试中进行比较,减少错误。提示语也直接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和社会,这也符合上海二期课改作文教学的理念。高考作文重在考察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从“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社会发展”、“生态平衡”的辩证关系来考察。

分析今年高考试卷的特点,可以看出语文的命题继续贯彻二期课改的理念,更有利于指导高中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真正的语文能力。

数学——依托教材,坚守标准,注重“双基”考试

2010秋季高考数学卷坚持能力观,依托教材,紧扣课程标准,力求难度适中。试题大多以常规形式呈现,试卷力求贴近中学数学教学和考生。

1,紧扣标准,关注“双基”考试。基础知识和内容是中学数学教学的基础。试卷加强了对“双基”的考查,如理解简单不等式、复数运算、程序框图、抛物线方程、极限计算、分层抽样与概率、反函数的性质、向量分解、集合运算、充要条件、计算器判断指数方程解的范围、正弦(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等基本知识和技能。,5438+ 20 (21)系列题,考查的是几何级数的基础知识和系列中第一项的和,也是常规题;22题,以“远离(或靠近)”为背景,考察基本不等式的内容和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

2.体现文理差异,注意试卷认知要求与测量目标要求的一致性。文科和理科考生在考试内容和认知能力要求上有很多差异,这在今年的试卷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虽然题目背景相同,但对出题的要求明显体现了对文理科考生不同的能力要求。比如所谓做灯笼的应用题,理科卷是求不同平面上的直线所形成的角的大小,文科卷是要求考生画三视图;主观题系列的第二个子题,理科卷要求前面几项之和最小,文科卷直接问什么时候增加;22题第三题,理科卷要求考生指出函数的基本性质,文科卷明确要求考生指出几个具体性质;第23题第三个子题,对思维能力的要求相对低于理科。

3,能力不变。能力和立意一直是上海高考数学卷的特点之一。今年的数学卷仍然是为了测试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比如填空题中关于矩阵对角元素和的问题,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和归纳发现能力;理科卷14在分类讨论和思维的严谨性上有一定的要求。基于向量相加的平行四边形法则,问题23探究对于平面上的一个给定点和椭圆上的一个点,什么时候椭圆上有两个点。如果有,如何构造两点?第二个小标题是第三个小标题,起到铺垫作用,提供了解题路径,也适度降低了试题难度。理科第三个小问题,要求考生有一定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对思维有较高的要求。

英语科学命题积极反拨教学

2010秋季高考英语试卷内容均在二期课改新课标规定的学科范围内,试题按照考试手册确定的测量目标设计,在测试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侧重于语言应用能力的考查。注重试题的科学性,力求科学准确地测试反映考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听、读、写三项技能。在保持试题适当难度和区分度的同时,力求对中学英语教学产生积极的反拨作用。

根据语言测试的特点,试卷的选择和试题的设计新颖真实。

1,关注时代信息,关注多角度多方面。主题包括:体育活动介绍、酒店经理一天的工作安排、树木生长期加快的原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文字中“修改”的意义和方法、人与动物、论文笔记、太阳黑子活动对2012伦敦奥运会可能产生的影响、体育课改革新思路、药物滥用等。材料基本上选自英语国家的书籍、报纸、杂志和真实的演讲,不仅内容新颖、信息量大,而且语言地道,使得考试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和获取信息的过程。

今年的写作题要求考生根据一张小学新生上课的图片,描述图片中的场景,同时与自己的上课场景进行对比,谈谈自己的感受。每个学生都有相关的学习经历,但对比的结果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所以感受可以不同。在保证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的同时,不同层次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2.试卷中每道题的设计都有明确的考试目标,并兼顾了目标分布的合理性。

听力理解部分,既有要求理解和获取事实信息的题目,也有要求理解隐含意义,从而推断隐含意义和填补“信息空白”的题目,还有要求理解课文大意和概括大意的题目。其中一个长对话以现实生活中的医疗为背景,体现了交际语言测试的真实性原则,要求考生在听的同时填写医生做的记录,完成交际任务。这部分的重点是检查考生是否理解对话,要求考生填写的单词是高中毕业生应该掌握的基本词汇。

语法是基础知识的考查重点。考点都是考试手册规定的语法项目,涵盖面广,基础、常用、公正、不陌生,题型简洁,考试目标明确。试题的设计也说明语法不是静态的语言知识,而是一种语言技能和动态应用的过程,包括形式、意义和应用。只有真正理解句子的意思,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词汇部分改为新题型后,以语篇的形式考核学生对词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社会反响良好。

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都是测试阅读理解的试题。题型的设计着眼于考试目标所确定的阅读能力要求,根据不同阅读材料的题材和语言难度设置题型。只要理解文章,就能正确答题,不会因为题目和选项理解困难而出现答题困难。今年的阅读理解部分采用了新的题型“简答”,要求考生以书面形式表达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与选择题明显不同的是,简答题的答案不是现成的、可选的,必须是考生自己写的。因为他们猜不到题目,所以考生的具体回答能准确反映考生是否理解,理解的程度。考生只有在真正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答案,更贴近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阅读活动。它不仅能更准确地评价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对阅读教学起到积极的反拨作用,倡导真正的理解,倡导。

翻译题主要考察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的运用能力。除了掌握英语的基础知识,还考察一定程度上对中英文差异的敏感程度,考察能否用符合英语习惯的句子表达中文的意思,而不仅仅是直译中英文单词,从而体现语言运用和交流的能力。

今年的试卷难度与近几年大体持平,保持中易。每个大题的难度分布基本都是先易后难。

政治——把握科学理性,考查学科知识和思维。

2010秋季高考政治试卷严格遵守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注重不同领域考试内容的合理比例,注重考试行为目标与考试内容学习水平的一致性,注重测量目标的合理分配,并在此基础上努力调整试题,明确试题的测量功能,呈现简洁的试题,注重情境材料的公平性,推进评分方法和标准的改革。加强教育考试测量的科学合理性,更有效地考察考生的学科知识和思维,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对教育教学有良好的后效。

1,内容与形式:稳中求变,变中求创新。

就考试内容而言,试卷涵盖了政治、经济、哲学三大领域,以及一年来国内外重大时事,其中哲学领域的权重从去年的20%提高到26%,全卷哲学领域的所有大题,如选择题、不定选择题、简答题、分析解释题等,都成为了自己的学科风格。

就考试题型而言,填空题退出上海高考政治试卷,以单项选择题考查对国内外重大时事的认识和再现能力,旨在指导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平时关注时事。

就试题的呈现形式而言,政治常识解析是将部分文字信息转换成简单明了的图表,旨在帮助考生更清晰地提取和整理信息。为减少文本阅读量和冗余信息对考生回答的影响,论述题摒弃背景介绍材料,采用经典论述题直接提问的形式。

2.热点和重点:换个角度,加强力度。

不避热点,公平考察学科思维的强弱。今年选举法的修改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里程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维护考试的公平性,试题从1953以来全国人大城乡代表比例随城市人口比例变化而逐渐降低的几个节点中选取,考查“选举制度乃至整个民主制度的发展受经济社会发展制约并随国情变化而逐步发展完善”等知识点。

不避重点,公平考察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随着国力的增长,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与日俱增,举世瞩目。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我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选择。有鉴于此,今年的题目要求考生结合国内外因素阐述自己对“中国始终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解。

3.能力和导向:创造新的问题和回答例子。

观察评价中考生的主体理性。“志愿者精神”题目要求考生运用内因和外因原理,分析评价一个高中生自述的理由是否能支持其观点。该题目考察考生的一致性评价能力,不同于一般的价值判断,能够显著区分考生学术理性的强弱。

用答案举例引导对评分策略的关注。主观题34、35、37、38等。用“答案举例”代替答题要点,并配以相应的评分标准。分值较大的主观题通过观察多个行为特征进行评分,每个行为特征的不同等级相应描述了不同思维水平考生的表现,说明主观题主要考察更高端的能力,对考生回答中反映的主体思维进行评分。

历史——注重学科能力和历史知识。

1,突出新教材特色,有利于中学教学的整体把握。

参加2010上海秋季历史科目高考的考生,是全面使用新版历史教材后的第一批学生。新教材知识点多,总容量大,是对命题的挑战。处理好这个问题,可以对今后的中学历史教学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今年的试卷从三个方面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

(1)体现了新教材“从分散到整合”的理论框架。既然历史在不断的纵横发展中成为世界史,那么世界史的研究就必须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考察它是如何从相互闭塞发展到紧密联系,从分散发展到整体的。如选择题第35题,要求考生描述人类历史从分散到融合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历史影响,即考察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对这一理论框架的把握,避免历史知识的碎片化。

(2)处理热点问题的新方法。今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使上海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教材第七册有一个关于上海近代史的单元,所以有一道关于近代以来上海城市变迁的31号非选择题,要求考生在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的框架下思考上海的历史变迁。我们不回避、不追随热点问题,审视的角度基本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3)反映历史方法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教材编写中适当增加了“双重证据法”等历史方法的介绍。第33道非选择题《曹墓之争》是考察学生在新形势下如何运用所学的历史方法分析问题,并对学术界造假现象提出自己的思考。

2.试题形式多样,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1)丰富传统命题形式,力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在之前的命题中已经考虑到了活泼题的要求,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今年的命题在形式上也有所提升,增加了材料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如选择题第23题历史场景的重建,非选择题第31题展板的设置,第36题带解说的漫画,第37题的一个“和平条约”,一改以往历史题刻板严肃的面貌。

(2)减少考生阅读,提高材料的有效性。比如第27道选择题分析新政前后不同措施的效果,第13道题从地图信息判断不同朝代的边贸,第15道题从材料分析启蒙的本质,第33道非选择题关于曹操墓的不同争议,第36道题关于战后45年德意志民族的三幅漫画等等。,并选用各种形式的材料,减少阅读量。

(3)首次用“例题”引导学生答题。今年命题的一大亮点是增加了“例题”,有些是对知识概念的梳理,如12号选择题中的“年数”;有的对历史概念有理解,如14题《激烈变革动荡的时代》,29题对历史事件进行分类,既能引导学生答题,又能增加区分度。

地理——地理原理与创意场景的结合

2010秋季高考地理卷命题保持了贴近时代、关注社会、注重地理能力的特点,力图突出地理高考对中学地理教学的良好导向作用。

1.以2010上海世博会相关内容作为地理高考情境材料。

自去年地理高考将世博会瑞士馆作为情景材料后,2010上海世博会内容继续成为考验考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材料。今年的地理高考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开始,考察考生对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功能、自然环境之间密切关系的理解。综合分析第一题,以上海世博会青海馆主题为中心材料,让考生分析青海省作为“中国水塔”的自然地理条件,写出长江、黄河流经的省会城市,体会青海省对全流域城市和文明的哺育作用。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水资源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青海省作为“中国水塔”应采取的有效措施。试题还考察了学生如何从太阳高度的角度考虑世博园内太阳能装置与墙体的夹角,体现了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2.把地理基础知识作为考试的核心内容。

试卷涉及考点广泛,如:世界主要河流、洋流和渔场的地名,文化圈,主要气候类型的农业地域类型和地理分布事实,火山地震带和重要板块;月亮、黄土海角、人口性别比、旱作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等地理概念;潮汐生成、季风形成、人口分布等原理;月相变化、区域分异和地震分布规律;中国的水资源、变质岩、季风气候、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河流流向、自然灾害、月球运动、城市空间结构、旅游资源等地理特征;地理和国情知识,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酸雨危害、外来人口、旅游资源开发等,都是中学地理教学中强调的重要知识。

3.把学科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考查放在突出位置。

今年的地理高考命题以上海市地理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目标为基础,按照“学会使用地图和地理海图,学会收集、处理和运用地理信息,学会进行地理观察和观测、地理实验和地理调查,具有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的要求,既重视地理课本中的基础知识, 而且也不拘泥于课本的表述,以“能力观”进行试题的思路和内容创新比如,在自然地理中,引入了检测和计算“相对湿度”的地理实验内容; 人文地理,在“制造业结构调整”的题目中引入了“雁行模型”;在区域地理中,介绍了厄立特里亚、非洲和中国油菜开花期等值线分布的内容。这些题型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的地理原理,结合题型提供的概念定义和图表数据,进行新的认知学习,展现新的思维过程,提出新的措施和建议。地理技能方面,试卷中涉及图表数据信息读取的地方有15处,包括年降水量线、油菜开花日期等值日分布图、上海外来人口增长与制造业相似性曲线等统计图表。制造优化、厄立特里亚、地震等题目等9个文本阅读,开头都有文本阅读材料,对解决问题有重要作用;有五种地理计算,包括相对湿度、时区和当地时间、星月和阴月。关于地理表达的简答题19,其中“上海外来人口”是侧重表达能力的大题,占9分;在地理思维方面,有10个地方分析、比较、总结地理特征;《澳大利亚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澳大利亚西北地区1、7月风向变化的规律及原因》等八大地理成因和规律的解释和说明。为了评价和解决地理问题,提出了上海流动人口变化的积极意义评价、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建议、如何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的建议等四点建议。

4.充分发挥高考对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是命题的基本目的。

今年的地理高考注重试题的测量目标与考查知识点的认知要求的一致性。试卷难度保持稳定,难度系数得到控制。所有涉及新内容的试题都有相关的知识铺垫和提问步骤,以此来表现出良好的区分度。考试评分标准的制定也考虑到了与上海二期课改注重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等培养目标的结合。以填空为例,试卷适当考虑了对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给予不同的评分。一方面,问答题的答案要避免直接引用教材正文。另一方面,对于答案开放的问题,回答的空间更大。评分标准并不要求一切。考生只要回答一两个方面,就可以得分。

物理——关注新教材体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2010秋季高考物理卷注重体现在新教材中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将应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到今年的物理试卷中。

今年试卷选择题由原来的5题***20分增加到16题***40分。虽然选择题的数量和分值都有明显增加,但难度却有所下降。全卷中增加了最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考核的权重,如31题,考查最基本的物理规律和学生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这个问题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但是目前的中学物理教学缺乏对这样一些基本内容和方法的训练。希望这类题型能对高中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起到指导作用。

试卷中很多题目的材料都来自课本,同时注重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在理解的基础上适当的深化和拓展。比如试卷中的实验内容全部来源于课本内容,个别题型直接来源于基础课本的相关内容和练习册要求的作业(如第24题)。这在以往的高考试卷中是很少见的。虽然所有的考试都是书上熟悉的,但考试的内容比课本的要求更灵活、更深刻、更广泛。其目的是希望在今后的物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材的形式和内容,还要重视对教材的理解。

虽然今年物理试卷大部分题型在难度和能力要求上有所降低,但对于学生容易混淆且重要的物理概念,在不增加计算量的情况下,加强了这方面的考核,如15、25、32(3)题。有些题目对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19、27、33题。问题28和32中的一些问题旨在引导师生重视教材和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避免因“题海战术”而生搬硬套、因循守旧的错误

化学——立足基础,注重过程把握方法

1,注意基础知识。

2010秋季高考化学卷关注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性质、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如元素、化合价、相对原子质量、溶解度、电离度、原电池、电解、电极、气体的摩尔体积、标准条件、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同分异构等基本概念。再比如物质结构原理(包括原子的电子结构、化学键和分子结构),化学反应原理(包括质量守恒原理、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和催化等)。),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和规律(包括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量,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强弱对比等。).再比如元素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包括熔点和沸点、密度、颜色和气味、溶解度等。),元素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包括酸碱性质、氧化还原性质、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等。),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有机化学反应。在《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的水平。

2.关注化学学习过程。

化学试卷非常注重化学学科的主要内容和科研开发的过程。化学实验、有机推论和化学计算是化学的主要内容,也是科学研究过程的具体体现。仪器和药物的选择、溶液的配制、实验现象的观察判断和实验步骤的设计贯穿于实验的全过程。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特征、有机化学反应的条件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之间的相互转化的信息被集成到有机合成的整个过程中。在化学计算中,根据已知条件和合理假设即可求解的精确公式,体现了对问题含义的理解、判断和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

把握化学的主要内容,关注过程,感受过程,以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化学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讲究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高考化学试卷充分重视科学方法在化学研究和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本文以化学知识为基础,考察学生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测试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为中学化学教学指明高考化学的正确导向。

就化学而言,科学方法比比皆是:化学实验方法(如酸碱滴定、重量法、纸层析法、物质的分离与鉴定)、化学实验的操作方法(溶液配制、称量、溶解、加热、蒸发、冷却结晶、过滤、干燥或灼烧、恒重、萃取和升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推断、知识重组和信息传递的方法等等。

学习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是进入高校深造的主要目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素养自然成为高考化学命题的主要目标。

生命科学——“双基”与创新学术能力并重,思维过程与方法并行。

2010秋季高考生命科学卷的特点是: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体现二期课改的目标,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在学科内容的知识框架内“双基”和创新学术能力并重,突出思维过程和方法的测量。努力做到全篇难度中等偏上,与其他学科保持平衡。

1,在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注重学科中“双基”的考查,提高巩固教学内容在中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掌握生命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各项能力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回答问题的基本依据。因此,生命科学试卷仍然坚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如选择题中的1、4、6、17、18、23、29题,综合分析题中的32、38、48、53、61题。这些试题都在教材的教学内容之内,考查学生对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的认知和进一步的分析判断,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有正确的认知和知识整体框架的构建,也要求中学教学在实施“两基”的过程中更加重视。

2.更加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测量,督促学生在提高综合分析能力的过程中提高生命科学素养。

“三维”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一直是二期课改教材实施中的一个关注点,其中“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教与学的动态结合。今年的试题在情境的选取、图表的呈现、题型的形式等方面都是多样化、动态化的,有利于衡量学生获取试题所提供信息的能力和在思维过程中回答问题的能力,更能体现考生的生命科学素养,如选择题中的第五、10、14、22、24、27、27。

3.以生命科学前沿技术为载体,以新颖的视角考察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

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学科,二期课改的课程标准也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生命科学卷在命题过程中,选取一些基础性、操作性、前沿性的实验作为情境材料,衡量考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一方面提高了试卷的区分度,另一方面也兼顾了“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对学校教学会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比如选择题中的3题,12,20,26,综合分析题中的33,44,49,60,62,12。

4.注意试题认知要求与考试知识点认知水平的一致性。

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内容认知水平的要求,在今年的试卷和试题中,一方面要注重知识点的覆盖面,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全卷的测试目标与课程标准对知识点的认知要求基本一致,例如, 选择题中的第七题和综合分析题中的第六题与课标第三主题“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中知识点的认知要求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