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的实践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的做法如下:

一、现代文学阅读(27分)

(一)上述文字阅读(本3小,6分)阅读以下文字,完成1~3题。

15世纪,意大利画家保罗·乌切洛构思,在画家和被画物体之间竖起一块玻璃,然后将眼睛透过玻璃看到的物体画在玻璃上,这就是“中心透视”的绘画过程。这种方法为如何组织绘画空间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即根据几何原理,在二维平面上用线条表示三维空间。

在透视绘画中,达芬奇根据科学原理更严格地发展了“缩小透视”,即与“焦点透视”相比,中国绘画更强调艺术家头脑中艺术世界的表现。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有许多表现自然风景的绘画。比如王希孟的《千里河山》,董源的《夏山》,赵沃的《江中第一雪》,都是在“方寸之间,身在百里回”。这些绘画在透视上的独特表现被称为“散点透视”,其根源是中国人对自然意象的独特认知。

南宋宋丽的《西湖图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画家在画苏堤六桥、雷峰塔、白沙地、孤山、葛岭的时候,明显是从不同的角度综合表现了西湖的全景。

正是由于“四面看”的分散视角,画家可以选择自己觉得“赏心悦目”的一面来再现艺术,既忠于西湖的真实景象,又尽可能地反映西湖的全貌,避免了直白描写的弊端。

中国画讲究位置管理和空间表现,有时把近景推远,有时把远景拉近,不受框框限制。

比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根据景物的远近,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是“远而无眼”,但画中人不仅有眼,连眉毛、嘴角的表情也勾勒出来,显然是更高超的绘画技巧。

可以这样表达是因为中国的古画不像西方的“焦点透视”那样把视野固定在一点,而是采用多个焦点透视组合的方法。也有人认为用“散点透视”解构中国古画不完全恰当,因为中国古画多采用“统一透视”,没有重点。

如果你试着去丈量一下清明上河图,你会发现画卷里没有焦点,但近大远小的感觉却很真实,这是中西绘画方法的显著差异。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2分)。

A.“中心透视”的画法是把透过玻璃看到的物体画在玻璃上。

b达芬奇根据科学原理,发展了“缩小透视”,提出了“聚焦透视”理论。

C.中国古代绘画表现自然山水的独特视角,称为“散点透视”。

d中国画由于画框的限制,往往把近景推得更近,或者把远景拉得更近,来表现空间。

2.下列对原论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2分)

A.文章首先提出了“中心视角”的概念,然后将“焦点视角”与“散点视角”进行了比较,讨论清楚了层次。

b文章列举了王希孟的《千里河山》和董源的《夏山》等例子,探讨“散点透视法”的由来。

C.文章分析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绘画特点,论证了中国画讲究位置管理,但又难免直白。

D.文末提到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绘画多采用“统一透视”,进一步强调了中西绘画方法的显著差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分)

A.用线条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的绘画方法是达芬奇首创的。

B.《西湖地图集》以“四面观”的零散视角,全面表达西湖全景。

C.“散点透视”的传统绘画技法比“焦点透视”的新绘画技法更高超。

d中国的古画强调艺术感觉的真实性,而西方的画只是几何画图,根本没有艺术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