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思想检查样题
1,信仰
2.谨慎自律
3.社会道德
4.实体法律制度
二、选择题(每题2分,16分* * *)(多选不计分,选择较少)
1.下面哪个选项描述了生活态度和人生观的关系?
一、生活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b、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心理倾向。
C.生活态度是人生观的表达和反映。
d、人生观表明了人生态度的基本意图。
2.你需要做些什么来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a、正确理解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b、正确认识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c、正确认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d、正确理解享有个人权利和自由与承担国家责任和义务的统一关系。
3.以下哪些关于道德的描述是不准确的?
A.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
B.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c、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
d、人类最初的道德是以风俗习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4.以下哪一项内容表达了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仁”思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见贤思齐颜,见贤而自省。
c、相亲相爱,互惠互利
d、是非之心,智也
5、公民的基本道德标准包括:
a、勤俭持家;b、彬彬有礼;爱护公共财产;礼貌和诚实。
6、诚信对大学生的作用是:
a、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b、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c、诚信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通行证”。
D.诚实是大学生生存的基本原则。
7、下列哪一项(a)属于家庭美德的内容:
a、男女平等B、助人为乐C、贡献社会D、邻里团结
8、下列哪一项(a)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国家制度:
一、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简答题(每题4分,* * * 16分)
1.认识和把握道德修养的方式方法?
2.简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3.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4.中国有哪些程序性法律制度?
4.问答(每题6分,18分* * *)
1,如何搭建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2.如何科学地看待生活环境?
3.如何理解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动词 (verb的缩写)论述题(每题9分,* * * 18分)
1,结合理想与现实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要求:根据课本知识和现实,得出自己的观点或结论)
2.给这门课的老师写一封信,请他们写下课程内容和自己的感受及建议。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10010062)期末考试试题(A卷)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考试对象:2007级本科生
期末试卷满分为80分,占课程总成绩的80%;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12 * * *)
2.信念:信念是情感、认知和意志(1)的有机统一,是人们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移并付诸实践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2分)
2.谨慎自律: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65,438+0),坚守自己的道德信仰,自觉按照道德要求行事(65,438+0),不要因为无人监督而独断专行。(1)
3.社会公德:指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2分)。社会道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1)
4.实体法制度:主要是规定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或权力责任的法律制度的总称。(2分)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主要包括行政法律制度、民商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和刑事法律制度。(1)
二、选择题(每题2分,16分* * *)(多选不计分,选择较少)
1.以下哪个选项描述了生活态度和人生观的关系?(AB)
一、生活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b、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心理倾向。
C.生活态度是人生观的表达和反映。
d、人生观表明了人生态度的基本意图。
2.应该做些什么来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甲、乙、丙)
a、正确理解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b、正确认识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c、正确认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d、正确理解享有个人权利和自由与承担国家责任和义务的统一关系。
3.以下哪些关于道德的描述是不准确的?(三)
A.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
B.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c、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
d、人类最初的道德是以风俗习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4.以下哪一项内容表达了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仁”思想?(交流)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乙、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
c、相亲相爱,互惠互利。
d、是非之心,智慧。
5.公民的基本道德标准是指:(d)
a、勤俭持家;b、彬彬有礼;爱护公共财产;礼貌和诚实。
6.诚信对大学生的作用(ABCD)
A.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B.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C.诚信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通行证”。
D.诚实是大学生生存的基本原则。
7.以下哪些是家庭美德的内容:(a,d)
a、男女平等B、助人为乐C、贡献社会D、邻里团结
8、下列哪一项(a)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国家制度:(ABD)
一、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简答题(每题4分,* * * 16分)
1.认识和把握道德修养的方式方法?
答案:(1)学习与思考并重的方法。(0.5) (2)检查和治疗疾病的方法。(1) (3)自律的方法。(1) (4)积善成德法。(1) (5)知行合一的方法。(0.5分)
2.简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答: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1),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2分)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以集体主义为基础(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2)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3)强调个人合法利益的重要性和保护。(2分)
3.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基本特征:继承性、根本性、广泛性、简洁性。(2分)
主要内容:讲礼貌,乐于助人,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2分)
4.中国有哪些程序性法律制度?
答:行政诉讼法律制度(1),民事诉讼法律制度(1),刑事诉讼法律制度(1),仲裁调解制度(1)。
4.问答(每题6分,18分* * *)
1,如何搭建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回答:(1)立志高远,需要修行,但一定要从第一步开始。(2分)
(2)认识到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艰巨性。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要正确对待理想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2分)
(3)在实践中把理想变成现实。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勇于实践,努力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2分)
2.如何科学地看待生活环境?
回答:(1)是为了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处理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合理调节情绪,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2分)
(2)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坚持平等、诚信、包容、互助的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2分)
(3)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以及享有个人权利和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统一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赖性,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2分)
3.如何理解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1.5分)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1.5分)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1.5分)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的重要标志。(1.5分)
动词 (verb的缩写)论述题(每题9分,* * * 18分)
1,结合理想与现实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1)学生对自我的分析(2分)
(2)学生对社会就业的认识(2分)
(3)确定职业目标和途径(5分)
2.给这门课的老师写一封信,要求他们写出课程内容和自己的感受与建议(课程描述:4分,感受与建议5分)。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