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如何分类
一,学生备考历史的困境
广东(历史)规定,高考考试范围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必修模块和改革、民主两个选修模块,99个考点,涵盖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近代史。测试能力要求获得和解释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阐述历史观点;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论证和讨论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可见历史高考的内容是跨中外的。千百年后人员繁杂,能力要求涉及阅读材料和信息提取、文本表达提炼、分析综合。虽然整体难度比科目X低,但想拿高分并不容易。很多同学害怕复习困难,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很多基础知识记住了又忘记了,所以记不住。
2.非选择题要求答案简洁,层次清晰,历史与理论相结合。拿高分不容易。
3.教材以专题呈现,考题采用“通史”体例。政治、经济、文化三本教材融为一体,学生往往三顾茅庐,四顾茅庐,知识非常混乱。面对高考的要求和学生的迷茫,拼时间拼精力,盲目死记硬背,强化题型已经不合时宜。运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新的路径和突破口,找到更科学有效的方法,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二,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理论
“知识”是指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自身和自然的认识(学习成果)。它包括事实、信息、技能等。是构成人类智慧的最根本因素。现代心理学家根据不同的原则对知识进行分类,不同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有效学习条件(不同的学习结果)是不同的,必须根据不同学习类型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1.认知心理学对知识的分类根据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1983)的观点,人们通过信息加工获得两种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所谓陈述性知识,是指个体有意识地提取线索,能够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是回答“什么”。它是信息输入大脑形成的命题网络,用命题、图像、线性序列来表示。程序性知识是“怎么做”的答案,是需要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美国著名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家加涅(R.M. Gagne)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将知识分为五种类型: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运动技能和态度。其中,前四种属于能力范畴。人的能力有天然成分和后天成分。后天能力包括后天获得的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和运动技能。这四个组成部分的前三个属于认知领域,第四个,即运动技能,属于意志力领域。第五是态度,属于情感领域。无论哪种知识分类方法,我们都清楚地认识到,知识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类型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只有针对不同的知识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才能事半功倍,否则就吃力不讨好了。本文对历史知识的分类主要基于信息加工理论,历史中大量的知识属于有组织的陈述性知识。
2.认知心理学解释了知识获取的过程。获取知识的方法有很多。认知心理学把知识获取的过程看作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心理学家安德森用信息加工的激活理论来解释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获取过程。陈述性知识的获得,①环境(包括教师和课本)将新知识呈现给学生。②学生将感知的信息符号转化为命题的表征。(3)通过激活扩散激活新命题,从而激活原命题网络中的相关命题。(4)新命题和被激活的原命题同时处于工作记忆中,产生网络连接,新命题是通过整理过程获得或生成的。⑤所有外界提供的新命题都与被激活的原始命题密切相关,并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程序性知识的获得,首先规则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纳入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命题网络,然后陈述性知识通过对其适用条件在一系列练习中的概括和分化转化为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
3.认知心理学提出的教学策略既是促进学习的内部过程中的外部事件,也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手段、方法和媒介。这些外部事件可以由教师或学习材料提供。前者是教师提供的视频和音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后者是在教材中附上问题和语录来引导学生关注关键信息。获得陈述性知识的方式通常是死记硬背,常用的策略是重复和组织,而程序性知识实际上是一个获得后如何提取和应用陈述性知识的问题。变式训练有效地实现了知识的转移和应用。
第三,运用现代认知心理学,做好历史备考策略的选择。
根据知识分类理论,历史上的大量知识属于有组织的陈述性知识,而获得陈述性知识的一般途径是“记忆”。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转移和应用,即应用习得的概念是“具体工作”。历史高考备考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按照教材的体例进行,重点是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第二阶段以“通史”的方式进行,强调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和巩固,答题能力的培养贯穿其中。这个复习过程与广义知识学习的获取、巩固、应用、转化三个阶段是完全一致的。在备考过程中,要根据知识分类的特点,引导学生采取合适的学习策略,对知识进行“提炼”。“精加工”是指人们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意义的补充、建构或萌芽。具体来说就是你可以根据问题的条件不断改变对问题的看法,重新组织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从而超越学习条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整理”表现在具体的学习方法上,常用的历史学科有复述策略、组织策略和变式训练。
1.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记忆手段。为了保持对知识的记忆,它利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再现学习过程和学习材料,从而保持对学习材料的注意。它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记忆过程中的复述策略和保持过程中的复述策略。复述策略能有效促进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而历史学科主要侧重于事实性知识和陈述性整体知识,如人名、地名、事件等,这些知识只能在短时间内记住,经过反复复述后能保持较长时间。因此,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养成复述的习惯,掌握复述的方法,以巩固对知识的记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增强记忆,并尝试背诵,主要运用意义复述、“留空白笔记”、“看电影”等方法。意义复述要求每个学生重新检查教材目录,目的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记忆学习内容。有三个层次的要求。第一级是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产品目录。第二个层次是能够说出每本课书和单元标题的关系;第三个层次是能够说出每一课的一级标题以及它和课文标题的关系。对于资优学生,还要求就一个主题复述三本教材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的相关内容,如“民主制度”,学生可以将雅典民主、西方代议制的形成与发展、民国的尝试、新中国民主建设与发展单位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笔记是“空白”的,学生有记笔记的习惯。研究表明,笔记有助于引导个人注意力,有助于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建立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但是很多同学只会把老师的话不加筛选的全部记下来,所以上课的时候记不下来。课后找同学笔记抄写,往往费时低效。怎么做笔记比较有效?空白笔记是作者受复述原则启发而创作的。复述策略中的一种方法是“尝试回忆”,借用一定的线索有效提取知识。做笔记的时候,我们有选择的做笔记,故意留空白,这样就不用担心没做完或者忙着做笔记听不到老师讲的内容了。课后根据笔记中的线索,努力回忆,完善“空白”的地方,通过复述进入记忆通道,重新提取和巩固知识。“电影”之后,课堂是师生共同表演的时间,是知识火炬传递的桥梁。教室里有声音,有动作,有视频,会通过学生的眼睛和耳朵传入大脑,形成“影像”。复述策略有两种方法,及时复习和努力回忆。其实,“电影”就是相关原理的应用。学生每天睡前放松,回忆老师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说过的话,及时“复述”相关知识,进行必要的记忆。
2.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是指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整合成一个整体,并表达它们之间关系的方法。历史学科由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组成,是有组织的陈述性知识。而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是以专史的形式出现的,影响人和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在不同的教科书中陈述。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高三的复习中,更需要运用组织策略的原理对知识进行“精细加工”,更注重运用组织策略将“离散”的知识集中起来,找到其中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作者向学生介绍“思维导图”的原理和方法,用虚线将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形成网络系统,即用思维导图陈述一个事件,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网络,加强对知识和知识记忆内在联系的把握,就像电脑的根目录下有子目录和子目录一样,延长学生记忆的质量和时效性。通过自我构建的知识体系和自我生成的知识图式,可以有效地实现这些知识的巩固和维护。
3.变式训练知识是否真正掌握,取决于学员能否正确地将知识运用到解题中。学生要在运用复述策略和组织策略记忆和掌握大量事实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对所学知识进行提取、迁移和应用。所以复习过程中对题目的阅读能力、信息提取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内容。通过必要的高考题变式训练,可以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实现历史的学习就是记忆大量的陈述性事实性知识,然后将其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即智慧技能。具体到高考中,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事实的能力,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论证和讨论历史问题和观点的能力。可见,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是手段,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是目的,实践是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即知识转化为解题技能的必由之路。目前只是知识的记忆,不足以满足高考的需要。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原理,并将知识运用到不同的情境中,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习题进行训练,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转化。认清知识的分类,掌握不同类型知识的基本学习方法,改变以往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按科学规律办事,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走教学改革“优质轻责”之路,引领学生自主建构,自主成长,自主受益。
高考历史知识如何分类的文章;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大全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总结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总结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
★高考历史所需知识总结
★高考历史学习技巧和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精要整理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复习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