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的详细历史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南安市丰州镇设立东安郡,南朝梁监狱设立南安郡(502 ~ 519),为地方郡县治之始。
西晋末年,中原发生战乱,许多中原士绅入春,沿河而居,故名晋江。
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使晋江的银行得以迅速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行政区划的建制几经变迁。
唐久元年(700年),设吴荣府,国家管辖这一城区。
唐景云二年(711),武荣州改名泉州。
此后又有县、州、道、府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置行政检查区、专区、区域,1986、65438+10月将晋江地区设为泉州地级市。
史前史
泉州发展很早。
晋江流域各县都有大量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发现表明,三四千年前居住在这里的闽人和越人“生活在山谷和竹林之中”,使用石器掌握了种植水稻、编织和制陶的技术。
前秦
夏商时期,泉州现分扬州。
西周时为福建七省之地。
最早的关于泉州的文字记载出现了。
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属闽越。
居住在这里的福建人和越南人擅长造船和航海。他们过着捕鱼、打猎和耕作的生活。
大约在九年(公元前306年)左右,岳死了,他的一部分人在福建流传,或为王,或为王,侍奉楚国和全帝。
姓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在闽中设郡,由泉归还给他,不为闽越首领所取。
汉朝/汉族/汉语/人类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被封为闽越王,接管家乡闽中,均为东冶。
泉帝属于福建和越南。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由于调兵不断入侵百越,汉朝找茬,废除了闵月王的称号,先后封二王(越王、东岳王)为* * *引前闵月之地。
元丰元年(公元前110),东越王因谋反被杀,汉朝改越王为东城公爵,命武官从福建迁到淮河之间的越南。
世元二年(公元前85年),逃谷不动的闽越民众逐渐增多,建立叶县,隶属会稽县。
全地属叶县。
后改为后官郡,惠济南姓。
三国
吴永安三年(260),设建安县东安郡,郡治南安市丰州镇。
为当地政府设立一个县。
辖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厦门市、莆田市和漳州市部分地区。
德化县属于今天的后关县。
西晋东晋
西晋太康三年(282),析建安县设晋安郡。
东安县改为晋安县,现辖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四市,县城设在丰州镇,属晋安县。同安县,属晋安县,后并入南安县。
西晋永嘉五年(365,438+065,438+0),中原战乱,衣冠士绅南渡入福建,一部分沿古南安河两岸居住,后改南安河为晋江。
南北朝
梁(502 ~ 519):晋安县南安县分析,其次是晋安、陇西、水蓝三县;县城位于晋安(今南安市丰州镇)。
泉帝属南安县晋安县。
南安郡初划归江州,六年(525)划归东扬州。
陈永定元年(557),晋安县设福建府(今福州),辖晋安县、建安县、南安县。
天嘉六年(565),福建停,他仍调任东扬州。
陈光达二年(568),晋安县设丰州(行署设在岷县,今福州市),南安县属之。
莆田县位于南安,隶属丰州南安县。
隋朝
明成祖九年(589),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州、县的数量大大减少。
凤州改为泉州(今福州),南安县废,晋安县改为南安县,归其管辖。
由此,福建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泉州”这个名字。
大业二年(606),全州改为周敏,南安县改为周敏。
大业三年(607),废州政,改福建为建安郡。如今的泉州城除了德化被后关县废弃外,都属于南安县。
唐朝
唐太宗继位后,大幅度地将郡县合并为省,并根据山川和地理区域的情况,将全国分为十路。
福建属岭南道,辖丰州(今泉州)、泉州(今福州)、建州(今建瓯)。
武德五年(622),凤州设南安旧县,州治在南安凤州镇。分为南安和莆田两县,隶属丰州。
丰州领南安、莆田、陇西三县。
贞观元年(627年),废除凤州,南安、莆田、陇西三县并入泉州(今福州)。
黑圣元年(684),分析全州(今福州)的南安、莆田、陇西三县,均属吴荣府,府属南安市丰州镇。
不久,武荣州被废,三郡仍属泉州。
九世元年(700年),泉州市鲤城区设立五榕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远四县。
在北面的角落里,在易云亭建一座官邸,并建一座曹六都殿和一座参军殿。官邸前,使南街为市。
不久开始在知止建城,为唐成。
景云二年(711),五榕州更名为全州,隶属周敏巡抚公署管辖。
泉州建制从此开始。
以后凡是提到“泉州”,都是指今天的泉州。
莆田、清远两县归泉州管辖。
开元六年(718),泉州刺史冯仁之,以州治无县。请分析一下,晋江县位于南安县东南部。
到目前为止,泉州有五个县。
开元年间(713 ~ 741),泉州辖南安、莆田、陇西、清远、晋江五县,37054户,约24.95万人。
天宝元年(742年),唐朝廷改州为县,泉州改名清苑县,属岭南道,统领南安、莆田、仙游(清苑县因县名相同改为仙游县)、晋江四郡,即当时的中州。
天宝间(742 ~ 755),清苑县23806户,160295人。
甘源元年(758),清苑县恢复为全州。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福州升为节度使府,泉州等六州属之。
大历六年(771年),泉州仍属之。
贞元八年(792),泉州刺史重建北楼。
次年,欧阳詹写了《北楼的故事》。
贞元十九年(803)、长庆二年(822)、咸通五年(864),先后对南安县的大同场(今同安县)、桃林场(今永春县)、小溪场(今安溪县)进行了分析。
贞元二十年(804)七月,由于福建观察员刘冕的表现,万剑在全州设立。
涠洲岛(现在的金门)有一个牧马区。
陈渊带领十二姓牧马,种植业、渔业、盐业开始兴起,人口日益繁盛。
贞元年间(785 ~ 804),永泰县归义乡归德德田(今德化)。
元和年间(806 ~ 820),泉州有35571户,238400人,由中州升为商州。
大和年间(827 ~ 835),全州刺史赵白开了人凤门和苏静两个门,合并为四个门。北墙上建了一座等候楼。东街和西街连接东西门。
大中十一年(857年)建立嘉禾里(今厦门),隶属泉州。
光启二年,王超为泉州刺史,任内建泉州子城。周三,他又走了160步,东开春门,西开苏晴门,南开重阳门,北开山门。
五代
梁开平三年(909),王建立闽国,立为闽王。
王死后,他的长子王继位,自称“大”。
后唐长兴四年(933),王次子王杀兄篡位,称帝,全州归他。
升为德化县,圣陶林场为桃源县(今永春),大同农场为同安县,属泉州。
晋末天府三年(938),桃源县改名永春县。
晋末天府四年(939),大同升为同安郡。至此,泉州计有六郡。
晋末天府八年(943),阜沙王阎正在建州称帝,名声大震。
开船元年(944)年底,全州划归尹达。
开船二年(945年)正月,尹达改名福建,全州划归之;八月,福建主降南唐;九月,泉州属南塘。
南唐时,任晋江王。
后汉干佑二年(949),南唐升全州为清原军,统领周楠(漳州)。
同年,德化划归清原军,增加了原属尤溪的昌平、金城乡。
刘家死后,陈被清军分割。
后周咸德二年(955),小西场升为清溪县(今安溪)。
北宋
宋代地方政权的建立。
基本继承了唐五代的州县制。
宋代的军、州、府实际上是同级的行政机构,州、县以上的道路与唐代相当。
北宋时福建叫福建道,行政区划为府、建、泉、张、汀、南涧六国,邵武、兴化两军。
南渡后,建州升为建宁府。
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两军,八个同级行政机构,故称“八闽”,* * *辖四十二郡。
干德二年(964年),清原军改名为平水师,名义上隶属浙南道。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吴越被宋灭,平海水师改为泉州。
至此,泉州、漳州正式回归宋朝,整个福建真正纳入宋朝版图。
979年,莆田县百丈镇(今莆田大洋、新县、庄边、白沙乡),仙游县酉阳镇(今仙游、石仓、中山、香溪乡),福州永福(今永泰县),福清边境一部分,另以兴化县为地,古邑为县城。
同年太平军成立,改为兴化军,直属浙西南两路,辖莆田、仙游、兴化三县。军事统治也设在兴化县。
太平兴国五年(980):德化县(今仙游县凤山、西苑乡)九个山区划归仙游县管辖。
长泰郡归漳州。
太平、兴国六年(981):晋江县东北16年惠安县分析。
至此,泉州已领先南安、晋江、同安、德化、永春、清溪、惠安七县。
太平兴国八年(983),福建脱离浙西南道,独立设置福建道。
雍熙二年(985),泉州划归福建道。
熙宁初(1068 ~ 1070)在永宁李石湖村设立泗县巡抚村,掌管晋江、南安、惠安、同安等地的地方土事,共125人。
大关三年(公元1109),全州升为王俊。
宣和三年(1121),清溪县更名为安溪县。
至此,泉州下辖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五县。
据史料记载,宋代的澎湖正式划归泉州,由晋江县管辖。
南宋
建言元年(公元1127年)七月,福建(泉州)升市海运公司,回转运使。
建言二年五月(公元1128),调任福建(泉州)升任市舶司。
建言三年十二月(公元1129),南外完颜政师由镇江迁至全州。
建言四年(公元1130),晋江县安海商人争码头,税吏难以控制。
朝廷在设置石井镇之前就派官员到监狱。
朱嵩(朱之父)是第一个镇官。
绍兴二年(公元1132),福建升任茶盐官,领导福建船政。
十月,迁居泉州。
大道七年(公元1171),泉州周知王大有,在澎湖建宅二百间,派水军长期驻扎,编台省户籍。
大道八年(公元1172年),维沙雅人再次设立水坳村(官方称永宁村),并派驻60名水军作为防御。
嘉定年间,振德秀智得知泉州整修,增加水军50人,在永宁石湖新建军宅50间,额定兵325人。
惜春十三年(公元1186),林宝村设在泉州南部,法石村设在泉州东部,于是分兵把守。
邵熙二年(公元1191)三月,宋廷命福建刑狱陈公良、漳州知府朱共同办理漳州、全州、汀州的经济边界。
因为有权势的人反对,所以无法实施。
嘉定十一年(公元1218),在晋江县围头坳设宝盖村,从林宝调120兵镇守,以控制建平,清剿石寨,加强海防。
淳祐年间(公元1241—1252),全州户口增至255758户,1329940人,为历史上第一次人口高峰,由商州推进至纣王。
京燕二年(1277),兴化军改为兴安府。
年底,兴安府被元军围困。
元朝(1206-1368年)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在全州设宣传部,还领导征南元帅府。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袁婷在全州设置了城市升船司。
至元十五年(1278),福建全境纳入元版图。
元朝统一中国后,实行行省制。
中央政府设立了中国图书省,作为中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政府设立省(简称省或省),作为地方政权机关,下设道、府、州、县。
泉州升任泉州道总督府,统领南安、晋江、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惠安七县,以及南、北两个录事部(统领城中百姓);第二年,南北两个录音师合二为一。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元朝廷命各州、州、县设立儒学教授、学者、讲师。
泉州路总局现有教授1人,学者65438人,讲师65438人。县城学校有1名教师,2名指导教师。
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二月,泉州再次建立。
至元二十一年九月,泉州省并入江淮省。
至元二十九年,复建福建省。
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在泉州路设阴阳学。以儒医为例,道中有1教授和1学者,郡中有1教习者,教授天文、历法计算、周易和数学。
元朝27年左右,澎湖设巡检司,辖澎湖、台湾省等岛,属泉州路同安县。
当时澎湖列岛居民1600余人,贸易达到十船之龄,故称“泉州外服”。
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为谋求琉球(今台湾省)之地,改福建省为福建平海省,后迁至泉州统辖各州。
大德三年二月,在福建宣威设元帅府,迁至福州。
大德二年(公元1298),泉州路总管府改为全宁府。
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重修为泉州路,属江浙两省。
清二年(1313),兴化郡由酉阳迁至汀溪(今莆田新县)。
民间称前者为老县(今仙游古邑),后者为新县。
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泉州设立盐运司,直属户部,负责处理市场上的盐货,审批盐商报价。
知止时期(1321 ~ 1323)福建有八路,均属江浙两省管辖。
兴华路通往莆田、仙游、兴化三县。
郑铮十六年(1356),撤销福建路,设立福建省,这是福建建省的开始。
郑铮十六年(1356),福建省重新设立为中书省,泉州道划归中书省。
郑铮十八年(1358),全州分省。
郑智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二月,吴王朱元璋命左神医唐鹤、中书平章廖永忠率领两万水兵从明州(今浙江宁波)起航,攻克福州。
唐便派袁去降官职。任原,前福建人,参与政治。他告诉兴化,漳州和朱权的道路。
明亮的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称帝,年号“明”。
二月,泉州道降明。
泉州设卫生指挥使部,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调福建指挥使部。
这是明代泉州设立的第一批海防军驻地。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福建省内八路先后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
改泉州路为泉州府,划归福建省。拦住店员。
泉州仍领先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县。
洪武三年(1370),明朝在泉州设立福建船政署,管理与琉球(今台湾省)的贸易。
洪武七年(1374)正月,福建(泉州)船务公司停工,严禁出海,以防倭寇。
泉州官方海外贸易基本停止。
洪武九年(1376):取消省机构,各省设立三个“部”,分别掌管行政、司法、军政大权,直属中央。
外交部领导政府、州和郡。
福建中书省改为福建承宣书记,泉州府调走。
洪武十七年(1384),明朝廷实行防倭封海政策,取消澎湖巡检司。
洪武二十年(1387),明朝廷命周德兴、夏侯、姜分赴福建沿海的府、兴、张、泉四地进行海防。
永宁村改永宁卫,设金门于梧州,守千户。此外,还在尚锋、浦田、官岙、陈坑、烈屿、祥芝等地设立巡检司,驻兵防备倭寇。
祥芝的巡检司还建了城,一周150尺,高20尺,有六个店铺,南北两个门。
开始建设厦门城。
洪武三十一年,泉州沿海设永宁卫、福泉、崇武、中佐、金门、高埔五个驻防所,45个巡检司,16个驻防所,加强海防。
干净的
全国分为十五个省,实行省、府(州、部)、县三级制。
泉州府是福建八府之一。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永春升为直隶州,德化归其管辖。
全州辖晋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县。
中华民国(1912-1949年)
民国元年(公元1912),废弃州府,在富县设置道路。
泉州一开始属于厦门路,后来属于泉州路。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废道,设行政督察署。泉州被定为行政督察第四办事处,辖晋江、南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惠安、金门(待统一)。
民国二十二年(1933)“闽边革命”后设立兴全省,省址设在泉州,不久被撤销,后改为第五行政督察署,直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
泉州于1949年9月1日解放,9月9日设立福建省第五行政监督区,辖晋江、惠安、同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金门(待统一),行政区划不变。
同年65438+二月,德化县归之。
1950年3月,改称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署,德化属永安区。9月,改为锦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行政区划不变;10德化收归其管辖。
1951年1月划定晋江县,并在其郊区设置泉州。
1955 3月变更为锦江区专员办。
1956年5月,闽侯、永安地区撤销,福清、平潭、永泰、大田四县划归泉州。
1958厦门市同安县分析。
1959八月福清、平潭、永春分析。
1963年4月大田县回归三明特区分析。
1968年9月,撤销锦江区专员公署,成立福建省锦江区革命委员会。
1970年6月,莆田、仙游属莆田地区,同安县属晋江地区。
1971 6月更名为晋江市革命委员会。
1973年6月同安县归还厦门市,1985年5月锦江区撤销。原泉州市升格为地级市,实行县制,辖鲤城区、惠安、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县(待统一)。
从1987到12,分析晋江县石狮、永宁、涵江、祥芝镇为石狮市(县级市)。
1992、1993年,晋江、南安先后撤县设市。
1996年,经省* * *批准,成立小厝经济开发管理委员会,是泉州* * *的派出机构。经分析,原惠安县所辖的土岭、后龙、南浦、山腰、戴港五镇及国有山腰盐场均属其管辖。6月1997,
2000年,小厝管委会改为泉港区。
至此,全州辖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泉港、孟卿四个区和一个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