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酒的文化?

茅台酒的文化品质

青瓦长街流水潺潺——对贵州茅台酒文化品质的思考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谈论酒文化和文化酒,但什么是文化?文化在哪里?但是谁也无法做出清晰明确的整理和归纳。我觉得在贵州茅台这样一个特定的载体上,它的文化品格主要体现在忠、孝、义三个字上。为国争光,精诚国事;称之为忠诚。孩子遵从母亲的意愿,在家勤快;这叫孝顺。不羡慕繁华,不易到达;它被称为节日。保护身体,强身健体,不伤害饮用者;意义。忠孝义四都,指的是国酒文化。

一个

先说一段历史。

两千年前,司马迁在《史记》中给我们讲了一个发现夜郎的故事,是“史家绝唱,离骚无韵”。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唐萌。公元前135年左右,唐萌出使秦末两广分离的南越时,有机会在一次宴会上吃到一种叫柠檬酸酱的食物。吃饭的时候,唐萌漫不经心地问主人:这菜好吃吗?是本地生产的吗?主持人也随口回了他一句:这个东西来自夜郎国,也就是南越以西。有一条河从夜郎流下来,在南越首都番禺,也就是今天的广州入海。唐萌救了他的心,带着柠檬酸酱回到长安。有蜀商知道水粉酱的来历,告诉他是四川产的。蜀人偷了卖给夜郎,夜郎又转卖给南越。听了这话,唐萌突然来了精神。当时汉朝廷还不知道蜀国旁边还有个夜郎国。再详细询问时,蜀商告诉他,这个夜郎国“面朝河,江光百余步,足以行船……”唐萌得知这些情况后,把炖牛肉献给汉武帝品尝。汉武帝称之为“香”。唐萌利用武帝的高兴,进一步提出如果从湘赣两地夺取南越,很难成功。建议朝廷利用巴蜀的力量制服夜郎,并得到十万以上的夜郎精兵,然后从河面顺流而下,以便乘胜奇袭,将南越纳入版图。汉武帝非常欣赏唐萌的提议。作为一代大师,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一提议本身蕴含的巨大战略机遇。于是在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封唐萌为大夫,率领一千汉军,带着一万民夫和大量的礼物,沿着赤水河进入夜郎。在唐萌的劝说和各种礼物的诱惑下,夜郎王多通和夜郎周边的一些小国都向汉朝投降了。这件事后来被称为“唐孟桐夜郎”。对我国西南地区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不仅给我们讲了一个夜郎的故事,还说了这个故事里的一段话:“云南王和汉朝使者说:谁是汉大?而夜郎侯也是如此。因道不通,各自以为是州主,不知广大汉人。”汉朝的使者去找滇国,滇国的国王问他汉朝有没有滇国。回到夜郎,夜郎问了同样的问题。因为关山的阻隔,他们都不知道汉的辽阔;其实无论是云南还是夜郎,都只相当于汉国之一。因为司马迁的一句话,后人省略了云南王,引申出“夜郎自大”这句著名的成语,用来嘲笑和警示那些不自量力、狂妄自大的人。

其实当时夜郎也不算小了。她的实际疆域大约包括整个贵州,一个在四川,一个在重庆,一个在云南,一个在广西,一个在湖南。即使在今天,这样大的国家也不算小。当时的汉朝,以黄河流域为主要统治中心,长江以南、长城以北的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国家众多、鞭长莫及的状态,并不是后来的“大中华”概念。而且在当时交通极度闭塞,信息极度不畅的历史条件下,滇王和夜郎王问:“汉朝的使者谁比较大?”?可能有一点谦虚,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正是因为有了“唐孟桐夜郎”这样的历史事件,我们才投降了滇国,并很快夺取了南越、东越和汉朝的领土,最终在西南和东南勾勒出了今天中国的基本轮廓。而这么大的开疆拓土的事件,它最初的起源,其实就是南越人民勤俭持家带来的苦瓜酱。没有这杯柠檬酸酱,就没有唐萌与南越官员的一问一答,就没有当时达汗朝廷对南越领土的战略规划和实现。换句话说,这种战略规划和实现,会因为一个无意的失误,耽误好几年。据后人多方考证,这种受到汉武帝称赞的炖牛肉,是当年生活在赤水河流域的仡佬族——以及构成西南夜郎等国主体民族的濮人的祖先精心酿造的一种佳酿。从此水粉走南闯北,大概成为了当时贵族生活的典范和象征,在绝对的美好中陶醉了一个汉朝。这种引发和见证了国家疆域大扩张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酒,经过两千年的轮回和锤炼,被定格为举世闻名的贵州茅台。

茅台镇位于大娄山残脉的群山之中,地理上处于云贵高原的北缘。发源于云南的赤水河流经她。这个地方最早叫桑麻湾,后来叫四方井。宋代以后,茅台这个名字开始出现。据当地历史专家考证,这一名称的由来源于浦人祭祀祖先的河堤上的一个古平台。这个后来被废弃的高台,在漫长的岁月中被年复一年生长的茅草湮没,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老百姓干脆把这个地方叫做“茅草台”。今天的茅台称谓其实是过去“茅草台”的简称。以前老人们常说此地是龙马归谷的风水,蕴含着皇家精神。但这种王道在民间说了几百年,却始终没有显露出来。

自中国政府和汉朝以来,茅台已经成为贵州和四川之间的重要门户1000多年了。无论是叫马桑湾、四方井、茅草台,还是别的什么名字,这一带的酿酒业不仅从未断绝过一脉相承的香火,而且进入清朝以后逐渐兴盛起来。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据遵义府志记载:“茅台(酿酒人)烧屋二十余间,值二万余石。”而且酿的酒叫“茅台邵”,在当时是“贵州省第一”。然而谁也没想到,茅台的酒业发展在这个繁荣的时候遭遇了灭顶之灾。

当时是19世纪中叶,清朝同年,灾难深重,内忧外患的中国,在革命的烈火中,在遍地血泊中挣扎呻吟。茅台区虽然被隔离在西南角,但不可能像世外桃源一样舒适。1862年,太平天国著名将领、翼王石达开在天京事变后率领十余万大军来到贵州,希望打开川、黔、滇的新局面。这年冬天,石达开派兵攻打遵义城。没想到,遵义虽小,清军和民兵的抵抗却十分顽强。石达开长期攻打遵义,得到各地援军夜间到达的消息,只好撤出遵义,北上四川。遵义围城期间,石达开命令宰相李福友攻打离遵义一百多里的茅台。茅台保卫者和治安员殊死搏斗。太平军挨家挨户打,战斗非常激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清代已发展到一定规模并建立了相当声誉和影响力的茅台古镇,只剩下一片瓦砾,人们流离失所,妻离子散,所有的房屋和酒厂都消失在火焰中。

也许,就在茅台附近的一座山下,一条河边,带着浪漫的诗和酒的翼王殿下,收到了茅台送来的战利品——几坛好酒。这种酒装在陶罐里,用干猪尿密封。一打开就有股怪味。军士们按照当地土人的习俗,在陶罐口插了几根吸管,然后邀请王一和身边的将领们好好喝了一顿。这个世界上罕见的葡萄酒逐渐滋润了王浩殿下敏感、孤独而又高贵的心,并激励他成为世界英雄。只听他轻喝一声:“笔墨侍奉”,忽然写出了一首惊天动地的饮酒诗。诗中说:

一万颗珍珠被收集在一个罐子里,

国王来到这里时低下了头。

轻轻地抱着擎天柱,

画一条长河回来。

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在离开茅台后,在川黔交界处辗转漂泊,期间进出仁怀七次,然后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宿命——大渡河。太平天国失败后,以镇压太平天国起家的清廷名臣丁宝桢被任命为四川巡抚。丁宝桢是贵州人,知道贵州不产盐,贵州人吃的盐都是从四川带进来的。但由于制度不存在,运销混乱,价格极其昂贵,贵州民众缺盐甚至无盐,普通民众多以清淡饮食,或“吃盐过年”。上任之初,派好友、遵义人、后为云南巡抚的唐炯监制盐务,负责整顿四川盐政。唐炯还推荐了另一位遵义人华联惠协助。见面后,丁宝桢也很欣赏华联惠的人品和才华,三人一拍即合。

应该说,这一次盐政整顿很成功。首先,四川的盐税收入从整顿前的每年7000元激增到100多万元。然后因为流通渠道畅通,制度和价格相对稳定,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贵州人吃盐难的问题。当初毅然出山帮助唐炯整顿盐务的华联惠,牢牢把握住了这个机会,不仅干得漂亮,还获得了川盐在贵州运销时仁怀、綦江、叙永、涪陵口岸的部分垄断权。十几年间,仁怀、叙永口岸归遵义一个小地主所有,他受过教育,但没有官职。于是,在多年以后,贵州民间流传着“唐家丁子,花甲银”的谚语来形容它。这句谚语中的唐家,就是前面提到的替他做官的唐炯及其后代。所谓华家,就是华联惠发起的华氏工商家族。

华联汇垄断的两大港口中,仁安,或者说茅台港,是最重要的一个。由于赤水河的通航便利,茅台港成为当时川黔卖盐最重要的码头,人山人海,商贾云集,逐渐从兵荒马乱中恢复过来。负责整顿盐务,在茅台有盐号的华联惠,经常在赤水河附近跑。他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滋养的人,信奉仁义礼孝。甚至在他非常富有和光荣之后,他每次回到家里,都必须从他的轿子里出来,在离家十里的地方换上衣服,以便他的追随者回到城里。从青衣的一顶小帽子,让佣人挑一件礼物,夏天一顶帽子,下雨一把伞,走回家。这一点对茅台酒乃至茅台地区酿酒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有一次,他从茅台回家,家里设宴欢迎。席间,华莲惠的母亲突然提起一件事,说在“长毛”造反(也就是太平军进贵州)之前,她有一种很好喝的茅台酒。不知道暴乱之后这种酒还有没有?如果没有了,那就太可惜了。华老太太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却不小心说到了儿子的心里。花莲惠再去茅台时,叫手下去找这种“好酒”,完成母亲的心愿。谁知他原本以为简单的事情,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原因是战争结束后,酒窖坍塌,酒窖被填满,酿酒工死亡。茅台的酿酒业,除了一片砖瓦,不复存在。

虽然华联辉找不到母亲喝过的那种酒,但为了满足母亲的心愿,他决定重建一个酿酒作坊。以他的财力和能力,这不是什么大事。几个月后,新车间在废墟上建立起来了。当时还没有工厂的概念,华联惠琢磨了一下,给这个新的华氏家族企业起了个名字叫“成毅燃屋”。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867年同治六年,距离太平军攻打茅台只有五年,距今138年。这座“成毅烧坊”是世界闻名的茅台酒厂的最早原型。后来被王视为天下的贵州茅台,就是在母亲的悠闲和儿子的孝顺中诞生的。

当华联惠第一次建造“成毅烧坊”时,他的盐生意很兴隆,钱如流水般涌来。所以他的本意是,这个烧房子里烤出来的酒,是家里自用的,作为礼物送给亲戚朋友,满足官场和商场的一些娱乐需求,而不是为了卖钱。产量很低,没有价格。但事与愿违,这款酒一出,就受到了大家的欢迎。花甲有好酒的消息不胫而走,前来索要这款酒的亲戚、同事、同行络绎不绝,打破了门槛。华联惠一开始很开心,大方又大方。越来越多的人要酒,酒成了负担。但他毕竟是个商人,天性很快让他看到了其中隐藏的商机。经过一番思考,他决定增加产量,标出价格,正式将酒投放市场。对于华联惠来说,这个决定既解决了人间苦难,又收获了另一份好处,可谓一举两得。但华联惠不可能想到,他和他的后代辛辛苦苦经营并使他们成为一代富豪的盐业,早已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复存在。然而,这棵不经意培育的小树,在后人的精心培育下,已经长成参天巨木。种花不种花真的是有心。当年种下了一只跳蚤,今天却收获了一条龙。茅台的老伙计们没想到,传说了几百年的“王琦”终于在这一坛的琼浆玉液中崛起了...

1911 10 10月10,辛亥革命爆发。同年,165438+10月4日,贵州成立革命党人领导下的达汗贵州军政府。1913年的一天,时任贵州军保政府财政局长的华连辉之子华志宏,在自己古色古香的办公室里,收到了一份袁世凯北洋政府农工商部的公文。

北洋政府的公文是由当时世界上的一件大事引起的。原来,美国政府为了庆祝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大运河的开通,特意在旧金山举办了一场巴拿马世博会。已经挖好的大运河有68公里长,船通过大概需要8个小时。在开凿大运河之前,船只从美国东海岸的纽约航行到西海岸的旧金山需要60天。因此,大运河在当时被美国人称为“地峡生命线”。这条“地峡生命线”通航后,每年还将创造超过1亿美元的税收,为美国政府节省超过1亿美元的开支。这真的让美国人很开心,举办史无前例的盛大博览会就是这种好心情的表现。

1912年初,美国国会通过了举办国际博览会庆祝巴拿马运河竣工的提案,并将本次博览会的宗旨确定为:交流人类知识,促进文明进步。1912 3月,刚刚经历过辛亥革命的中国政府收到了美国总统塔夫脱出席进博会的邀请函。后来,美国政府向中国派遣了一名特别专员,“劝说中国官员和商人去看奥运会”。北洋政府还为此专门成立了“巴拿马运动会筹备局”,并致函各省,要求他们重视此事,派代理人精心挑选当地出产的精美、特殊器皿,然后组团参展。华志红收到公函后,决定以“茅台酒酿造公司”的名义,亲自将义井茅台酒和茅台另一家“荣泰和”烧坊生产的茅台酒包装起来,一起送去参展。还可以看到大洋彼岸的风景和人情。

中国参加旧金山巴拿马世博会的商品约有1000种。经过一番收集、挑选、整理工作,中国代表团所有展品和随行官员登上海轮,踏上了前往大洋彼岸的漫漫征途。当时从天津港到旧金山的航程大约需要两个月。在波涛汹涌的太平洋上,时而狂风暴雨,时而阳光明媚。沿途港口也很美,风情各异。这样一段充满诱惑、令人耳目一新的旅程,一定会让华志红的思绪随着展团一起飞扬。毕竟那时候能看海的贵州人太少了。

世博会被称为世界博览会。实际上参展国家不到50个,但送展商品却超过20万种。世博会中国代表团大事记:1965438+2005年2月20日,世博会正式开幕;1965438+2005年3月9日,中国政府馆正式开馆;3月25日,美国副总统马沙代表美国总统威尔逊对博物馆表示祝贺。5月,所有展品进入评审和评选;9月23日,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参观中国政府馆;65438年2月4日,巴拿马世博会闭幕。在博览会的最后阶段,是给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商颁奖。经过各国葡萄酒专家的品鉴,茅台酒被一致推选为世界名酒,并以其卓越独特的品质和风格获得金奖。与法国干邑和英国苏格兰威士忌一起,* * *享有世界三大蒸馏酒的美誉。

然而,在《茅台传奇》中,这个获奖故事在旧金山还有另一个激动人心的版本。据说博览会快结束了,各国送展商品的奖级评审也告一段落,尤其是各国名酒评审基本完成。但是,没有中国提出的关于贵州茅台的消息。这种情况让随团赴美的华志红焦虑不已。他多方打听,终于知道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里有上百种各国名酒,都包装精美,色彩鲜艳,一上来就吸引了评委的目光。但是我们送去参展的茅台酒就是一个黑陶瓶,一个软木塞,一个猪尿泡印章,商标还是自制的纸质石版画,实在不起眼。评委们认为茅台酒的包装太土气太粗糙,根本就没开瓶。华志红得知这一情况后非常生气。情急之下,他趁一群西方评酒委员簇拥着参观中国馆的机会,拿起一瓶茅台酒,摔在地上...

华志宏的本意无非是表达对西方法官不公的愤怒。但他万万没想到,这一摔竟然是石破天惊,浓郁芬芳的酒香顿时引来众多游客的围观和惊叹。当然,香味不胫而走,钻进了西方裁判们经验丰富的鼻子里。评委们立刻停了下来,他们面面相觑,不约而同地寻找着香的地方...之后的故事就不用说了,当然是华志红给评委们介绍了茅台酒极其复杂的酿造过程。他的叙述一定让评委们大吃一惊,他们后悔自己无知到以貌取人。同时,他们也钦佩有如此勇气和魄力的矮个子中国人。最后,他们同意将茅台酒带回评审团评估。复评的结果是,所有评委一致认为,茅台酒是世界顶级白酒,理应获得白酒评选金奖。

获奖后,茅台的名气越来越大,模仿者众多。这时候出现了所谓的“金毛”、“丁毛”、“郎毛”。甚至在后来的台湾省,也有很多种酒叫茅台。解放后,由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青睐和支持,茅台酒一直笼罩在一圈政治光环中,从而见证了建国以来几乎所有的* * *和国家大事。这样的茅台逐渐成为国家的名片,民族的象征。就像以前西方人通过瓷器认识中国,现在一提到茅台,大家都知道是中国。

20世纪70年代,为了贯彻毛泽东茅台酒要生产1万吨的指示,轻工业部还直接或间接主持了几次茅台酒厂的大规模场外实验。但奇怪的是,所有这些茅台酒的仿制品,即使工艺、原料一模一样,甚至酿酒师都是茅台酒厂的酿酒师,却生产不出同样品质和口感的茅台酒。据科学分析,这可能与茅台镇的水土、海拔、大气环境密切相关。所以除了茅台镇茅台酒厂生产的茅台酒,其他地方生产的“茅台酒”都不是茅台酒。而这种茅台酒离不开产地的特殊现象,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种* * *知识。近年来,“国酒茅台,喝出健康”的广告词逐渐为国人所熟悉。的确,喝茅台酒不刮喉、不伤头、不伤肝肾的特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饮酒者所认可,成为一种体验。

这样就可以对茅台酒的文化品质做一个总结;

为国争光,精诚国事;称之为忠诚。孩子遵从母亲的意愿,在家勤快;这叫孝顺。不羡慕繁华,不易到达;它被称为节日。保护身体,强身健体,不伤害饮用者;意义。

70年代的一个夏天,小时候,赤水河上游下了一场暴雨。虽然阳光明媚,水底清澈见底,但一下子茅台的河谷里全是从上游呛得不省人事后顺流而下的大鱼小鱼。闻讯而来的茅台人都提着水桶、背包、脸盆,下到河边去捞、捡、笑、闹...那一天在茅台人后来的记忆中,成了上帝赐予的一个意想不到的节日。那时,父亲站在岸边的高地上,眼里充满了平和与智慧。他从我手里接过一串小鱼,喃喃道:天地相亲相爱,将来你会有福气的。

或许这可以成为茅台和茅台酒的另一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