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国贸考研分享?
首先介绍一下:浙江省某大学,总分413,英语82,政治72,数三120,专业课139。初试第二,复试第三,最后总分第二。计划录取。专业课的分数出乎我的意料,其他三门课的分数都挺准的。我一直以为我最高考了390分才拿到成绩,疫情期间找到了一份好工作...感觉今年复试分数比去年低很多。应该是初三考试大家都考了低分,基本都在120分以上。去年我以为自己已经把初三学的很好了,往年的真题基本都能做的不出错。市面上大部分模拟题。
关于择校:因为5/6月份开始复习,所以我准备数学的时间比其他同学少,而且我有信心我的数学会成为一个评分项目,综合经济学的风格自我评价更适合我的条件,所以我在考试科目上选择综合经济学的学校。
缩小选择范围后,我考虑过厦大和国贸,但是专业课不是我的好风格,所以前期还是以复习公共课为主。6月份偶然听室友说浙大,就去了解了一下。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创建于1897,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其前身是求是学院,是中国人民和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中央。它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新式高等学府之一。曾被誉为“东方剑桥,排名”2168。入选珠峰计划、2011计划、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中国政府来华留学人员奖学金接收机构、建设高水平大学国家研究生计划、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浙大很符合我的专业需求,所以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浙大。
以下是我的复习之路:
首先是英语:
因为前期准备雅思和GRE,所以在评估了英语复习内容和自己的水平后,选择在10结束时开始复习。(特殊情况下,时间参考值可能不高)
A.单词部分:红宝书(毛笔字),考前最后一天画。
B.完形填空:前期听了很多网络课,感觉收效甚微。完形填空足够刷真题,感受一下。不需要太多时间,分数也不高。
C.读书:(最重要的!)汤池的阅读课,有配套真题。我每天刷两篇文章然后听汤池老师的课,然后总结老师的阅读方法。最重要的是应用方法,而不是简单的上课或者刷题。最后真题被反复刷。考前刷的(为了保持题感),刷了两遍。
D.写作:使用的材料是潘芸的《九宫格写作》(网络课堂+辅助材料)。潘芸的写作课很有用,也很容易上手。按照她的模板,听完之后,我会每天/隔天接触或大或小的作文,积累素材,锻炼使用模板的手感。(模板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套用形成自己的写作框架。)
然后是政治:
我的政治是短板,是以“过线”为目标准备的,所以对追高分的同学没有参考价值。
1.暑假的时候,在离开图书馆的一个小时前(或者中午吃完饭后),我会看一两节徐涛的网络课,用我上过的章节做肖秀荣的1000题。1000题在八考前刷第二遍,第二遍主要以错题和空卡整理的重点题为主。
2.从10月份开始,我会在早上吃早饭的时候或者去图书馆的路上听孔卡哔哩哔哩的浓缩政治视频(当然困了也会听歌,不然听完政治会更困;另外其他碎片时间也可以听政治),跟着腿妹进行复习(大概11月)。
3.11月出柜& 12月小思出柜阶段:小八每晚刷半套或一套(视当天任务完成情况而定),一直刷到小思出柜。对于错题,我会添加到腿妹的背包手册里,查漏补缺知识点(P.S .小八只需要选择题,大题背小思)。小思出来后,每天会刷一套选择题(腿是4尺6米4米的还会额外多套选择题),然后循环肖四肖八选择题。小思背了一背,里面有很多公式,对政治问题打分很有用。
然后是数学:
数学三:数学三满分150,涉及高数、概率论、线性代数三个部分,其中高数部分所占分数最大,占56%,另外两部分占22%。试卷包括8道选择题,6道填空题,每题4分,9道解题题,5道高数部分题,2道概率论与线性代数题,分值为8分。
数学是四门课中最重要的,决定了分数差距能否拉大(专业课不难,基本都能在120以上)。所以前期复习的重点应该是数学,因为数学涉及的知识点和考点比较密集,需要做的题也很多。
推荐书目:李永乐的复习用书,李永乐的线性代数讲座,王诗安的概率论讲座,李林的六套考前冲刺,李林的四套最终预测,李永乐的六套最终冲刺(模拟卷适合复习后做,大概是10月以后)。
推荐视频:唐家凤零基础高等数学(适合预习)、吴忠祥高等数学辅导、李永乐线性代数、王诗安概率统计。
经验总结:数学分为三轮复习,一轮(3月至6月),二轮(7月至65438+10月),三轮(165438+10月至65438+2月)。一轮复习为你熟悉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轮复习重在做题,强化自己不会的知识点;三轮复习开始冲刺模拟,做模拟试卷,巩固复习。
因为概率论和线性代数占的分比较少,所以很多同学把重点放在高数上,这无可厚非,但是另外两部分也不能忽视。多年来,阅卷老师也发现学生在这两个相对简单的部分失分较多。
最后,65438年2月考试的时候,我发现数学是最费时间的科目,包括坐在我周围的同学,他们的笔都是在最后一刻放下来收卷子的,有的同学会来不及写,所以做题的效率也很重要。
最后,专业课:
(1)政治经济学部分: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的目录框架,辅以程恩富《政治经济学教程》的计算练习和真题。
第一次复习,先通读了政治经济学和宋涛的政治经济学课程,感觉内容差不多。然后我决定选择后者作为精读背诵的重点教材,按照目录梳理逻辑顺序,在脑子里构建知识框架,然后反复精读。建议我可以结合课后的练习,对自题和答案进行分段标注,既填充了知识框架的细节又有助于抓住重点。第二轮复习,边复习课本边看历年真题,分析考点分布和论据答题的内容和方法;最后,在第三轮复习中,建议重点复习社会部分的15大题。这部分主要参考历年真题。除了历年真题,这部分建议在程恩富的《政治经济学课程强化练习》中找一些计算器。这两大题往往能拉大分数差距。
(2)宏观经济学:曼昆的《宏观经济学》非常适合考研,强烈建议精读至少三遍!
宏观经济学我个人比较喜欢曼昆的《宏观经济学》,这本教材几乎是整个考研复习中唯一的一本。在第一轮复习中,我精读了两遍(包括案例分析、附录和简单练习),并选择性地阅读了高鸿业的教材作为补充参考,以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第二轮,我认真学习了宏观经济学课后的所有习题(包括附录习题),对其知识框架中的重点和难点有了大致的了解。第三轮主要研究历年真题中的考点分布。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真题都是来自宏观经济学的课后习题。所以,我们强烈建议大家认真学习曼昆的《宏观经济学》,里面几乎包含了所有的重点和难点,以便重复,补充知识结构,熟悉题型。最后,还是要回到课本上来把握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如果对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流派有所混淆,建议参考方的《西方经济学流派》来辅助理解和区分。
(3)微观经济学:尼克尔森《微观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与扩展》的习题,配合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的目录框架。
微观经济学从目录和脉络上其实很清晰,但是很多计算部分涉及到数学,有些难度。第一轮建议使用高鸿业的微观经济学,相对简单易懂,有助于快速建立基本概念和知识框架;第二轮,建议使用尼克尔森的《微观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与延伸》,并注意课后的例题和练习,其中的题型也非常接近802考试题!虽然这本书很重,但很难找到重点。个人建议先把涉及计算的相关章节的基本概念讲清楚,然后结合例题和习题(尤其是效用和平衡)进行学习。个人认为,这部分和数学复习对理解是互惠互利的。第三轮真题练习后,还是要对微观经济学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将外部性等讨论问题补充到知识体系中,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总之,专业课的复习一定要想办法提高效率,找到提高分数的重点难点。毕竟专业课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考研的成败。
关于复试:
初试过后,我开始彻底放松。复试名单出来后,我开始正式准备复试内容,还有不到14天。所以我在复习前制定了一个详细的复习计划,目标是吃透教材。先看课本,世界经济学。
还有一本未指明的教材,清华的《国际经济学》。
复试的专业笔试范围绝对超过这本书,所以清华的国学经典是必读的。我早该看的不留死角,早该全明白了。上外考试的风格是不留死角,我经常想我不考也能考上。鉴于浙大只指定语文复试资料,但笔试几乎每年都考英语专业课,所以有必要积累一些专业英语,关注经济热点。另外,口语在专业课面试中很重要,要多练习,准备一些常规词汇。当时准备了近20个英语题目,每天和你的同学练习几个小时。记住,如果你英语不好,你会吃亏的。初试的时候,还会单独划英语线。语音特征优秀,在复试导师中很受欢迎。另外你要自信,穿着得体,上海和国外的复试都是公平的,绝不会歧视其他学校。这个你可以放心!
关于心态:
其实说实话,我觉得考研的过程挺无聊的,一遍一遍背也挺痛苦的。去年从5月到初试结束,除了暑假短暂的旅行,我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真的很累的时候,给自己放几个小时假,什么都不做,在床上玩几个游戏,时间一到就回去学习。我还是需要自制力。
如果在复习中遇到什么情绪,告诉自己这是正常的!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效率很低,如果你即使心情不好也想考研成功,如果你更担心焦虑,不要慌!如果不能理解知识点,就换一本比较简单的教材。如果解决不了问题,就看答案和知识点。如果你真的很郁闷,就找个朋友聊聊。如果你读不了这本书,就出去跑步。脑子动不了,就让身体先动起来。简而言之,你可以找到任何事情的解决方法。相信这会帮助你在遇到问题时保持冷静。
保证每天的学习时间,逐渐形成学习的习惯,进入学习的状态!对于专业课,要规划好每天专业课的学习进度(比如每天学一章或做完一章习题)和各科的学习时间。偶尔如果晚上情绪高涨,可以稍微熬夜,但是不要熬夜太晚影响第二天的学习。如果每周总结学习任务,提高积极性,也可以奖励自己。
准备考研之初,我也是到处找经验贴,希望能找到一种简单方便的复习方式。后来我想通了,考研本身并不是一件偷懒的事情。从决定考研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应该知道这一点,然后接受它,收拾好自己的矫情和懒惰,开始学习。
“你站在哪里,决定了你能看到什么样的风景,能展现什么样的自我,能活出什么样的未来,站在什么样的心上。你只有努力再努力”——我偶像的一句话,对于每个人来说,为了让自己看到更广阔的风景,耐得住寂寞,吃一点苦其实是很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