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生物地理学检查资料。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6 ~ 8% 1、(b)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及其重要功能。
1.常量元素: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的万分之一以上【C(最基本元素)CHONPS(主元素)KCaMg】。
2.微量元素:生物体必需但需要量很少的元素(钼、铜、硼、锌、铁、锰(牧童摸新铁门))
当植物缺乏(元素)时,花药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浮华)
3.统一性: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体所独有的。
区别:组成一个生物体的元素含量在生物体和无机自然界之间有很大的不同。
2.原生质
细胞中的生命物质,主要是蛋白质、脂质和核酸,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注: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的植物特有成分不是原生质)
3.(b)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物:①水(约60-95%,所有活细胞中含量最丰富的化合物)②无机盐(约1-1.5%)。
有机质:③糖类④核酸(* * *约1-1.5%) ⑤脂类(1-2%)。
⑥蛋白质(约7-10%在所有活细胞中有机物含量最高,在干细胞中含量最高)。
(c)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水对生物的意义。
结合水:与细胞内其他物质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部分。
自由水:(大部分)以自由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幼嫩植物,代谢细胞含量高)
生理功能:①良溶剂;②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③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5.(c)无机盐离子及其对生物学的重要性
1,细胞内一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成分。比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细胞形态、渗透压、酸碱平衡),如血钙含量低就会抽搐。
6.(c)动物和植物中的重要糖类和脂类及其功能
1,糖C、H、O构成重要的生物成分和主要的能量物质。
类别:①单糖:葡萄糖(重要的能量来源)、果糖、核糖&等;脱氧核糖(构成核酸),半乳糖
2双糖:蔗糖和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汤圆(动物)
四大能量来源:①重要能量来源:葡萄糖②主要能量来源:糖③直接能量来源:ATP ④基础能量来源:阳光。
2 .高中生物考试完全复习资料。
2.脂类由C、H和O组成,有的含有N和p。
分类:①脂肪:储存能量,维持体温②脂质:膜(细胞膜、液泡膜、线粒体膜等)的重要成分。).
③甾醇: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对维持新陈代谢和生殖有重要作用;
7、(c)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基本单位及其功能。
蛋白质由C、H、O、N元素组成,有的还含有P、s。
基本单位:20个左右氨基酸的结构特征:每个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结构通式:肽键:由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分子式。
计算:脱水数=肽键数=氨基酸数n–链数m。
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氨基酸数量-水的数量/18。
功能:1有些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2催化,也就是酶。
3运输,如血红蛋白运输氧4调节,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5免疫功能,如免疫球蛋白
8.(c)核酸的化学组成和基本单位
核酸由C、H、O、N、P元素组成:核苷酸(8种)。
结构: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脱氧核糖或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有五种)A、T、C、G和u。
构成DNA的核苷酸:(4种)构成RNA的核苷酸:(4种)
9.(c)构成生物体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10,(a)多种化合物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
11,(b)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
颜色反应: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相关有机物产生特定的颜色。
还原糖(葡萄糖、果糖)+菲→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被苏丹红ⅲ染成橙色;苏丹ⅳ染红。
蛋白质与缩二脲发生紫色反应(注:灼烧试剂和缩二脲试剂的组成和用法)。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12 ~ 15%
1,(b)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
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霉菌、蘑菇)和动植物。(带真核)
常用检测的原核生物:蓝藻、细菌、放线菌、乳酸菌、硝化细菌、支原体。(没有核膜包围的典型细胞核)
注:病毒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原生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才是真核生物。
2、(c)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第22页)
3.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化学成分:蛋白质和脂质分子结构:双层磷脂分子层为骨架,中间镶嵌,渗透并包裹蛋白质。
特征:结构特征是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征是选择性渗透。
功能:1,保护细胞内部2,转运物质交换3,细胞间识别,免疫(膜上糖蛋白)
进出细胞膜的物质:1,自由扩散:高浓度在没有载体和能量(O2,CO2,甘油,乙醇,脂肪酸)的情况下被输送到低浓度。
2.主动运输: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的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意义:对活细胞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很重要。
(主要是营养和离子吸收,经常测试小肠吸收氨基酸和葡萄糖;红细胞吸收钾离子,根系吸收矿物质离子)
4、(c)细胞质基质中含有的物质和细胞质基质的功能
细胞膜里面,细胞核外面的部分叫细胞质。-均匀透明的胶状物质,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功能:含有多种物质(水、无机盐、氨基酸、酶等。)并且是活细胞新陈代谢的场所。提供物质和环境条件。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
线粒体:真核细胞(动物和植物都有)的主要细胞器,功能丰富。突起呈颗粒状、杆状,具有双层膜结构,内膜向内突出形成“脊”。内膜的基质和颗粒上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是有氧呼吸第二和第三阶段的场所。生命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线粒体也被称为“发电厂”。含有少量的DNA和RNA。
叶绿体:仅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扁平椭球体或球形,双层膜结构。基粒上有色素,底物和基粒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含有少量的DNA和RNA。
6.(c)其他细胞器的主要功能
内质网(ER):单层膜折叠体,是有机合成的“车间”,也是蛋白质的运输通道。
核糖体:无膜结构,椭球颗粒体,将氨基酸浓缩成蛋白质。蛋白质的“组装机器”
高尔基体:单膜结构,与动物细胞的分泌物形成和植物有丝分裂时的细胞壁形成有关。
中心体:无膜,由两个垂直的中心粒组成,存在于动物和低等植物中,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液泡:单膜泡,成熟植物有大液泡。功能:储存(营养、色素等。),维持细胞形态,调节渗透吸水。
7.(c)真核细胞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真核生物的细胞核包括核液、核膜(有核孔)、核仁和染色质。功能:是复制和储存遗传物质的地方。
8.(c)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
主要区别: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有明显的核区——伪核)。支原体是原核细胞中最小的。
原核细胞的细胞壁不含纤维素,主要由糖和蛋白质结合而成。细胞膜类似于真核生物。
9.(二)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征
细胞周期:一个不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到下一次分裂完成。特点:有丝分裂间期长。
10,(三)动植物的有丝分裂过程及比较。
3回复:中考生物考试会完整的复习资料。
1,过程特征:间期:核膜的核仁可见,染色体复制(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前期:染色体出现,排列紊乱,纺锤体出现,核膜和核仁消失(两缺两现)。
中期:赤道板平面上染色体排列整齐。
晚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末期:染色体和纺锤体消失,核膜和核仁出现(两个存在,两个缺失)。
注:有丝分裂各阶段都有同源染色体,但没有同源染色体的联合和分离。
2.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异特征:(体细胞染色体为2N)
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通常不变(2N) 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后期减少(2N)。
染色单体变化:在间期(0→4N)出现,后期(4N→0)消失,数量与DNA相同。
3、动物和植物有丝分裂的区别
早期:植物由纺锤丝形成纺锤,动物由星射线形成纺锤。
后期:细胞质分裂不同,植物中部出现细胞板;动物从外到内凹陷开裂。
11(一)真核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
1,有丝分裂:大多数生物细胞和受精卵的分裂。
本质:母细胞的染色体被复制并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意义:维持亲子间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2.减数分裂:形成性生殖细胞的特殊有丝分裂。
本质:染色体一旦被复制,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
3、无丝分裂:没有染色体和纺锤体。例如:青蛙的红细胞分裂
12,(一)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细胞分化:同一细胞的后代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稳定性的过程。
差异化的意义:无处不在。分化后,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形成各种细胞和组织。
细胞全能性: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
13,(一)癌细胞的特性和致癌因素
1.癌细胞的特点: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变化,癌细胞表面发生变化(容易扩散和转移)。
2.致癌因素:物理致癌物(辐射)、化学致癌物、病毒致癌物。癌变的内因:原癌基因的激活
14、(一)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细胞内水分减少;酶活性下降;色素堆积;呼吸变慢,核体积增大;膜渗透性的变化。
本章实验:1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以通过叶绿体在细胞质基质中的运动来标志。
2有丝分裂装裱:解离(15%盐酸和95%酒精)→漂洗→染色(碱性龙胆紫)→制作。
第三章生物代谢18 ~ 20% ★是国考的重要内容(认真阅读和做题)。
1,(一)酶发现的几个实验
2.(三)酶的概念: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部分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3.(三)酶的特点:高效性和专一性((二)实验讨论题目)酶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
(4) (B)ATP:三磷酸腺苷的作用: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结构式:A-P ~ P ~ P中间有两个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线断裂。
5.(b)ATP和ADP的相互转化ATP = = = = ADP+Pi+能量(1molATP水解释放30.54KJ能量)
等式从左到右,能量代表释放的能量,用于一切生命活动。
当等式从右到左时,能量代表转移的能量,以及为动物呼吸而转移的能量。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6.光合作用(自然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1.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能通过叶绿体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进行储能并释放氧气的过程。方程式:CO2+h 2018 —→( CH2O)+o 218。
注意: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都来自于水,光合作用的产物不仅仅是糖,还有氨基酸(不含蛋白质)和脂肪,所以光合作用的产物应该是有机物。
2.色素:包括叶绿素3/4和类胡萝卜素1/4;
色素提取实验:丙酮提取色素;
二氧化硅使研磨更彻底。
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
3.★光反应阶段
设置:叶绿体囊状结构的膜上进行的条件:必须有光、色素和结合酶。
步骤:①水的光解,即水在光照下分解成氧气和还原的氢气H2O-→2[h]+1/2 O2。
②ATP生成,ADP和Pi接受光能,变成ATP。
4回复:高三生物考试完整复习了材料。
能量变化:光能变成ATP活性化学能。
4、★黑暗反应阶段
设置:叶绿体底物条件:有光或无光、二氧化碳、能量、酶。
步骤:(1)固定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生成两种三碳化合物。
(2)二氧化碳还原,三碳化合物接受氢气、酶和ATP的还原,生成有机物。
能量变化:ATP活性化学能转化为化合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关系: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
5.意义:①制造有机物;②转换和储存太阳能;③保持大气中CO2和O2的相对稳定。
7、(b)渗透作用的原理,细胞吸水、失水
1,渗透吸水:条件:半透膜,浓度差
2.植物原生质是选择性渗透膜,当膜内外存在浓度差时,细胞吸收(失去)水分。原理:谁浓度高,谁就有水。
3.植物吸水模式:①吸胀吸水:无液泡细胞吸水模式(干种子、根分生组织细胞)
②渗透吸水:成熟植物(有大液泡)细胞的吸水方式。
8.(b)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流失
从根到茎叶,1-5%留在植物体内,95-99%用于蒸腾作用。
9.(b)植物必需的矿物元素
矿质元素是指除碳、氢和氧以外,主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13种。
10,(c)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运输和利用
1,矿物元素吸收:交换吸附,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呼吸作用。
2.利用:①重复利用:K离子、N、P、Mg形成不稳定的化合物(元素不重复利用时损伤老组织)。
②只有一次:利用钙、铁、锰形成稳定的化合物。(新组织在缺失时受损)
11,(d)合理施肥
12,(c)碳水化合物代谢
(氧化分解)→CO2+H2O+能量
食品合成
肝糖原葡萄糖分解
其他有机物(血糖)(合成)-→肌糖原
(转化)→脂肪,非必需氨基酸
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为80-1.20 mg/dl。过高和过低疾病:
13,(b)脂质代谢
食物储存在皮下结缔组织和肠系膜中。
脂肪
从其他化合物转化甘油和脂肪酸-→CO2+H2O+能量
————→糖元
14,(b)蛋白质代谢
小肠吸收组织蛋白、酶和激素。
转氨基蛋白质氨基酸新氨基酸
其他化合物转化氨基(转化)→尿素(独特)
(包括第n部分)
-→CO2+H2O+能量
15、(c)三大营养素的代谢关系不含氮,以及部分糖类和脂肪。
糖脂肪
氨基酸蛋白质
16,(c)三大营养素的代谢关系,(d)三大营养素的代谢与人体健康。
18,(c)呼吸作用(生物氧化)
1.概念:生物体内的有机物被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释放能量。
2.单位:细胞质基质中的无氧呼吸;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和第三阶段在线粒体中。
3、无氧呼吸:
2c 2 H5 oh+2 CO2+能量(植物细胞、酵母)
1分子葡萄糖2分子丙酮酸2 C3 h6 o 3+能量
(动物、人、马铃薯块茎细胞、甜菜块茎)
厌氧呼吸对有机物的分解并不完全,所有的反应都在细胞质中进行,没有氧气参与的条件。
4.有氧呼吸:
第一步: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H]和少量ATP(在细胞质中)。
第二步:丙酮酸与水结合生成CO2、[H]和少量ATP(在线粒体中)。
第三步:前两步中的[H]与吸入的氧气结合生成水和大量的ATP(在线粒体中)。
有氧呼吸完全分解有机物,1mol葡萄糖完全分解释放总能量2870 kJ,其中1161KJ能量转移到ATP,其余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5.呼吸的意义:①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②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19,(b)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1.同化作用:将从外界摄入的营养物质转化为自身的成分并储存能量。
(1)自养(光自养和化能自养)主要指绿色植物和藻类;硝化细菌等
②异养(直接摄入有机物)人、动物、寄生和腐生的细菌和真菌。
2.异化:分解自身成分的一部分,释放能量。
①有氧(有氧呼吸)人,大部分动物、植物、细菌、真菌。
(2)厌氧(厌氧呼吸)寄生虫、厌氧菌如乳酸菌、兼性厌氧菌(厌氧和好氧均可存活)酵母菌。
第四章生活活动的调整8 ~ 10%
1,(a)植物的定向运动:外界刺激引起的单一方向的定向运动。
2.(a)发现生长素:根据向性实验,植物顶端是光敏的。单面光造成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一侧生长素较多,生长素极性向下端输送,使背光一侧生长较快,植物向光源方向弯曲生长。
注意:光不是产生生长素的因素,有光或无光都可以产生生长素(化学本质:吲哚乙酸)。
3.(a)生长激素的产生(嫩叶、发育中的种子)、分布(广泛)和运输(从上端到下端的形态运输)
(三)生长素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1.生长素的双重性:一般来说,低浓度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根的最适浓度为10-10摩尔/升,芽的最适浓度为10-8摩尔/升,茎的最适浓度为10-4摩尔/升..
2.顶芽优势:植物顶芽先生长,侧芽被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中,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打顶活去核可以减少侧芽的生长素,打破顶端优势。
3.生长素的功能应用
①促进插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枝条下端,很快就会长出大量的根来促进果实发育。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施加到未抛光的芽上,可以长出无籽果实。
5.(a)其他植物激素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乙烯:促进水果成熟。
6.(c)体液调节:指某些化学物质(激素、二氧化碳)通过体液的传递对人和动物生理活动的调节。
7.(c)动物激素的种类和生理功能(第85页表4-1)
8.激素调节
下丘脑(不仅能传递兴奋,还能分泌激素)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脑垂体,脑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
9.(c)同一生理的调节:①协同作用: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对生长的影响(增强效应)
②拮抗作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作用相反)。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围绕着日地轴
方向是从西向东(北极上空逆时针方向)和从西向东(北极上空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逆时针方向)
周期性恒星年(365天,6: 9: 10秒)恒星日(23: 56: 4秒)
平均角速度是1?/近日点(65438+10月初)快近日点(7月初)快处处相等,每小时15?(除了波兰人)
平均线速度为30公里/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 h,极点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赤道角:赤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目前是23吗?26'
(2)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2)当地时间(3)物体沿地表水平移动移位,北半球向右倾斜,南半球向左倾斜。
第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往北白天越长。
北极圈以北的半球白天长,②赤道全年无休。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往北白天越短。昼夜平分,春秋分全球。
北极圈北部有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对。
②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从赤道向南北递减,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递减。
夏季至日与纬度:从23?26'N在南北方向减少。
温特至日:从23岁开始?26号下降到北部和南部。
23?26'N以北在夏季至日达到最大值,越靠近直射点,值越高。
随着第23季的变化?冬季至日在26° S以南达到最大值。
每年有两次北回归线与南方之间的直射。
四、光图的解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在俯视图中。判断依据是:地球自转从北极看是逆时针,从南极看是顺时针;或者看经度,东经增大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太阳直射点的节气、日期、纬度,早晚圆经过极点(或与一条子午线重合),太阳直射点为赤道,为春分点;终止线与极圆相切。如果北极圈有极端的一天,那就是北半球的夏季至日,太阳的直射点是23?26 ',如果北极圈内出现像北半球冬季至日日那样的极夜现象,那么太阳的直射点就是23?26'
(3)确定当地时间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子午线为正午12,由终止线围成的白天部分的中间子午线为12,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当地时间为6点,暗线与赤道交点的子午线为18。,时差是1小时,每1?如果相差4分钟,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然后换算成时间,按照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当地时间。
(4)判断昼夜长短求一个地方的日(夜)长,就是在纬度圈里求日(夜)弧的长度,也可以用日(夜)弧的经度来计算。
(5)判断中午太阳的高度角,先求被求区域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如果求的区域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个半球,取两地的纬度差。如果求的面积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个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的纬度差就是被寻找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终止线和经纬度。
(1)根据终止线与纬度的交点判断问题。
①终结者线通过南北极可以判断这一天是3月21左右或者9月23日。
②终结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是白天。可以判断这一天是6月22日左右,北半球夏季至日,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
(3)终结者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是夜晚。可以判断这一天是65438+2月22日左右,北半球是冬季至日,北半球是冬季,南半球是夏季。
第二单元大气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燥洁净的空气(氮气——生物的基本成分,氧气——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的“保护伞”),水蒸气和固体杂质(云形成和降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教材第29页图2.1)
高温和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无线电波在2000-3000公里的高层大气中被电离层反射。
平流层50-55 km随高度增加、平流运动、臭氧吸收和紫外辐射加热而上升;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低纬度:17-18km,中纬度:10-12km,高纬度:8-9km。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密切相关。
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
1.地壳物质的组成和循环
(1)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从多到少是氧、硅、铝和铁。
结合
矿物:主要造岩矿物为应时、云母、长石和方解石。
堆积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状结构,通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变质岩:大理石、板岩
(2)地壳物质循环
从岩浆到各种岩石的形成,再到新岩浆的生成,这个过程就是地壳物质的循环。
2.地壳变化和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根据能量来源不同,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泥石流、滑坡、塌方。
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大洋、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造成地表粗糙和海陆变化。
3)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分为六个板块(教材第63页图3.11)。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边界的地壳中火山和地震较多。
(3)板块裂解带往往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山脉通常形成于板块碰撞和挤压带。海洋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4)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的概念: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和位移。
(2)常见的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侵蚀后的地表形态与人类生产的关系。
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形成山脉,许多背斜顶部处于拉伸状态,往往被侵蚀成山谷储油构造。
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山谷而形成的,很多向斜在受挤压时不易被侵蚀成山来储存地下水。
断层沿断层面两侧岩石错位,如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悬崖等。上升岩: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渭河平原、汾河流域、鄱阳湖。断层情况下工程施工的加固或避让
5)外力和地形
侵蚀、运输和堆积
流水冲刷着地表,比如黄土高原的地貌。流水加深并拓宽了山谷,降低了流沙等侵蚀产物的流速。泥沙逐渐沉积流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风蚀沟壑和洼地形成戈壁和沙漠,沙漠边缘形成沙丘、沙脊和黄土沉积,如黄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