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2006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06年黑龙江中考文言文考试范围是

1 & lt;十论语>

2 & lt我想要鱼>

3 & lt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 & lt模特>

5 & lt桃花源>

6 & lt岳阳楼>

7 & lt醉翁亭>

9 & lt寄东阳马>

10 & lt;、朱《书> 》;

12 & lt;夜游承天寺>

13 & lt;从道中得到更多的帮助,但从道中得到更少的帮助>

14 & lt;胡艾莲说>

15 & lt;陋室铭>

16 & lt;曹刿辩论>

17 & lt;《五六先生传》

18 & lt;三峡>

但是好像加了1或者2种语言。

增加综合作文形式,试题结构更加自由开放。

黑龙江省2006年中考语文考试仍以2001标准规定的考试范围为基础,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发展”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既保证了考试内容的合理覆盖,又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供空间考试让学生自由发挥的要求,注重了读写、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的有机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与融合,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虽然基础题以填充、问答、作文为主,但2006年考试说明也提出了“在保证稳定的基础上适当创新题型”的原则。因此,今年的问题也将以图表、标签、注释等形式出现。选择题趋于消失,主观题几乎会占据总题数。选材考虑了学生答案的多种可能性,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试题结构和部分分值发生了变化。在2005年积累与应用、阅读与写作的基础上,试题结构增加了综合学习。各部分内容的特点也略有变化:“积累与运用”部分将继续考查学生的语音、汉字、书写、标点、单词、句子、病句、修辞、语言运用、诗歌听写、段落考查等知识。,而这部分分数有所下降,这个分数被放到了综合学习部分;综合学习今年会出现一个独立的板块,考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的结合,特别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即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重点是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能力;阅读重在精读能力,现代汉语会继续走课外材料,文言文阅读材料主要参考语文课本,继续选择课外材料。

客观题会进一步减少,主观题和开放题会进一步增加。阅读文章将是一个完整的章节,强调整体感知,注重理解、领悟和创新能力,考察对文章语言、主题、风格、情感、价值的体验。

口语交际在考察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倾听、表达和反应能力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具有参与意识和深情的态度;作文的形式会更加自由开放:话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等。但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根据2006年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都要求考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以及在创造性表达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真实体验”。

数学

重在动手能力,没有题外话,没有怪题。

数学考试内容以2001标准中的“内容标准”为基础,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

考试的目标是考察学生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应掌握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和数学活动中的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考察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合作交流中积累的经验,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独立解决学科中相应问题和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中的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考察了学生有效的解题方法和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考察学生用数学书面语言有序表达思维过程的能力,反映思维过程的意识和优化提高的能力;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考验学生的自信心、毅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加强对考试中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考查;在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对数学在数感、符号感、空间概念、统计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方面发展的考察;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查。试题将有效发挥选择题、填空题、计算(求解)题、证明题、开放性题、阅读理解题、探究题等功能。其中,应用型试题力求体现时代要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试题没有跑题、怪题、死记硬背题。

考试内容包括(1)数与代数:实数、代数式、分数;(2)方程与不等式:方程与方程、不等式与不等式组;(3)整数:线性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4)图形的相似性:交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直尺、视图、投影;(5)图形变换:图形对称性、图形平移和旋转、图形相似性;(6)图形和坐标;(7)图形和证明;(8)统计与概率;(9)实践与综合运用。

试卷结构(1)和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百分比和它们在数学教学中的百分比几乎一样。数字和代数占40%左右,空间和图形占40%左右,统计和概率占20%左右。其中,实践和综合应用将渗透在前三个领域;(2)试卷分为卷一(选择题)和卷二(非选择题)。试题分为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三种类型,其百分比分别约为20% ~ 25%、15% ~ 20%和55% ~ 60%。选择题是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只需直接填写结果,无需写出计算过程或推导过程;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证明题、画图题和应用题。根据给出的要求,用文字写出解法,以及计算步骤或推理过程。这些答案将逐步评分。

易、中、难题得分比例约为5∶4∶1,其中易题难度系数在0.7以上,中题难度系数在0.5~0.7,难题难度系数在0.2 ~ 0.49。全卷难度系数在0.65左右。

英语

选材更贴近教材。第二卷强调了两个主要变化。

今年的中考英语笔记体现出以下特点:

“稳”体现在2006年中考试题分值、题型、难度变化不大,“变”主要体现在卷二:(1)完成句,在2005年完成句的基础上根据中文提示或英文解释细化为完成句。(2)实验区的书面表达增加到两道论述题供学生选择。

2006年考生是我省第一批大面积使用新教材的初中毕业生,其考试将更贴近教材的特点,即信息量大,词汇量大,考查语篇理解,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中考英语二卷会有以下变化:按要求完成句子会变成:a)用下列方框中的单词或短语完成句子;用所给单词或短语的正确形式填空。在完成对话中,有一道选择题将改为七选五。第二册会增加一个任务型阅读题,就是看完文章后,提取信息填表。

关注热点,听窗外事,不要只读圣贤书。这是当代中学生的责任和义务,也是21世纪中学生应有的素质。试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生存的环境。关注奥运会等体育赛事,学习顽强拼搏的精神。

体现新课标的理念,让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感情和做事,通过英语学习考察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

更广泛地面向全体学生,有针对优秀学生的高水平题,也有更多针对全体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题,保持了稳定,有利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发展。从第二册题型的变化来看,学生记忆的单词量是减少的。只要你能读懂它们,你就能选择正确的答案。

从某种意义上说,试卷的难度降低了。选材广泛,涉及学生的现实生活。阅读中有游戏和视觉科学。注重学生在阅读中运用词语和改变词语形式的能力。在任务型阅读中,读写结合对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写作是让学生学会用英语做事,用英语展示自己,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贾瑞芳、曹云静采写。

物理学

注重联系生活实践,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006年黑龙江省初中毕业物理考试与2005年相比有以下变化。

考试的主要依据由教育部2000年8月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物理教学大纲(试行修订)》改为教育部2006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0。

调整了考题难度比和组合卷分值。易、中、难题的分值比例由2005年的5: 3: 2调整为5: 4: 1,也就是说,中题比例增加,难题比例减少。

2005年物理化学满分150,其中物理占85分,化学占65分;2006年物理化学满分120,其中物理占70分,化学占50分。

试卷结构变了。2005年知识内容比例为:力学38%,热学12%,光学与原子物理8%,电学42%;2006年调查内容比例为:科学探究约20%,科学内容约80%(其中物质约20%,运动与相互作用约40%,能量约40%)。2005年题型分布比例:选择题17%,填空题30%,制图与实验题30%,计算题23%;2006年题型比例:选择题20%左右,填空和画图题30%左右,实验和探究题27%左右,综合题23%左右。

从上述变化和教育考试改革的形势分析,试题将十分重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考察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注重加强对实际情境中科学概念和科学原理的考查。同时要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但这类考试会灵活多样,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指导教学,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试题的综合程度会更强。探究性实验的考核是物理学科的重点内容,这与该学科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它不仅体现在实验探究题中,还渗透到科学探究和物理实验的能力考查中。

化学

易、中、难题比例为5: 4: 1,强调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和培养。

对比2005年和今年的中考,要注意各版本教材的知识点重叠,更加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和培养。

试题背景信息的选取不受课标和教材的限制,可能更广泛、更灵活。平时教学和复习要关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事件、新材料、新发现。如食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科技前沿、新能源等涉及到的化工知识。第九章和第十章的知识肯定会体现出来,可能会出现在后台。教学要注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要钻得太深。基础知识板块包括我们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组成之谜、材料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科学探究等等。

考试内容和要求在重视化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化学核心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开放性思维训练和科学探究能力。

和往年一样,试卷结构试题为选择题(四选一)、填空题、简答题、实验与探究题、计算与分析题。问题分布比例略有调整。选择题由25%调整为28%,填空和简答题由42%调整为38%,实验和探究由22%调整为24%,计算与分析由11%调整为10%。随着今年总分的降低,选择题可能会从8道减少到7道,填空和简单答题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可能会比以前更高。注意训练学生的语言描述要准确、科学。加强实验探究的考核,强调学生从信息中提取化学信息的能力。考试模式请参考2005年课改区试题和今年中考说明,特别注意新试题的训练。计算题是一道,要求掌握化学式、溶质质量分数、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多注意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中解题格式的规范性,循序渐进地给分。今年中考的易、中、难题分值从去年的5: 3: 2变成了5: 4: 1,难度降低了,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知识面更广。

政治

新概念、新结构和新题型

试卷总分100,其中思想政治教育60,历史40。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采用两卷制,第一卷为选择题,约占全卷总分的36%;卷二为选择题,约占全卷总分的64%。

考试内容和考试项目比例在思想政治学科60分分值中略有调整,高三内容占45% (27分),高二内容占40% (24分),时事内容,其中陕西时事占5%,占15%(9分),均为2005年5月至2006年4月陕西省重大国内外时事和重要时事。题型比例为,ⅰ卷选择题占思政卷分值的35%左右(265,438+0),ⅱ卷非选择题占思政卷分值的65%左右(39)。开放性问题约占思政试卷分值的35% (21),主观题与客观题比例约为6∶4。易、中、难问题的分值比例约为5∶4∶1。全卷难度值控制在0.65左右。

考试范围的内容有所减少。考试笔记对以往中考内容进行了调整,删除了新课标中未要求但现行课标中仍存在的学习内容,同时通过补充十六大后的教学内容,明确了根据新课标要求的能力水平。需要强调的是,符合“活跃度”等级要求的考点* * *有30个,占1/3。这些“活动”需求大多以列举、参与、调查、关注、意见和建议的形式呈现,为设计活动型试题提供了知识基础,而这些题目正是每年试题的重点和“亮点”。

命题会更贴近新课程理念。今年的试题将从九个方面体现新课程理念:①坚持正确的思想价值取向;②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独立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沟通和合作的能力;③注重学科内部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综合;(4)进一步体现开放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⑤主观题为主,体现应用性和探究性;⑥体现时代特征,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8)在观点正确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意见;⑨设置为题目,给学生选择的权利。

第一次以“样题”的形式举例说明了各种试题。透露出的考试信息有:①弱化题目的政治色彩,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社会生活,特别是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突出试题的价值立意和教育功能,实现知识的生活化、人文化;②现实生活中一些对学生有重要教育意义的问题会成为命题的热点和重点。这些问题有的从“小”入手,从学生日常生活现象中选材,有的着眼于“大”,与重大社会问题相碰撞;③试题会淡化知识理论体系,增加试题的开放性,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和创新思维;④问题(尤其是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将强调学生的实践性和参与性;⑤答案要随机设置,给学生留下最大的思维想象空间,进行创新思维。

历史

注意基础知识

试卷结构和试题类型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近代史五个板块。命题将全面渗透新课程理念,体现课改精神,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考查。考查知识主要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考查能力主要包括:基本功、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想象能力、迁移能力、独立思考和得出结论的能力、评价历史的能力等。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主要涉及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爱国主义精神、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求真务实创新的科学态度、民主法制意识、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国际意识等。试卷结构是政治史结合,但不会全面考查。分数满分40分,试题估计11左右,时间30分钟左右。可能有两种类型的问题:单选题和非选择题。非选择题一般以尝试分析题、材料分析题、题型的形式呈现。考试形式为开卷笔试。

命题趋势分析会关注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的热点问题;地方史的考查会占很大比重;会更加开放,巧妙的情境叙事,注重对历史的理解和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复习对策,整合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将课本中分布在同一个地方的考点的具体内容按照政治、经济、文化内容进行整合,构建树形知识网络,事半功倍;关注教材中与陕西相关的热点和内容。复习时要联系生活和实践,尤其要关注与陕西历史相关的热点知识,如红军长征胜利、xi事变等。努力思考,善于总结方法规律。要多做样卷,掌握应试技巧,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做题的时候,不要做跑题、怪题、难题。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贾瑞芳采写。

2006年考试说明浅析

认真学习《考试说明》不容忽视。

它对规范中考命题工作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助于广大考生和教师了解考试要求,从而增加考试的透明度。它不仅是教师和学生复习备考的依据,也是命题者出题的依据。《考试笔记》描述了今年中考化学试卷的作文蓝图。

《考试说明》中的几个“比例”

试题难度比

比较容易的试题在50分左右。

中考试题20分左右。

比较难的题大概是10分。

试题比例

选择题(单项选择题)35分

非选择题45分

22分左右填空。

实验题大概是15分。

计算题8分左右。

试题内容比例

基本概念和原理约24分

元素及其化合物约26点。

化学实验20分左右。

化学计算10分左右。

预测2006年考试方向

背景分析:目前黑龙江省2006年中考。

突出“稳定”

2006年的试卷应该继续保持近两年的命题风格,试卷中的题型、数量、主要知识和考查能力水平不会有大的波动。

其中,课程标准卷《考试笔记》在中等难度题占易题的比例上降低8分,即易题扩大8分,保证通过率。

突出“双基”

应该和2005年差不多,注重双基础的考查,加强重点和主要知识的考查,兼顾能力的考查。在能力的考查上,加大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验的能力的考查。

突出“改变”

试题将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体现新课程理念,渗透过程与方法,研究开放性、探索性呈现。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关注身边的化学现象,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体现中考对初中化学教学的正确定位是新课改的新要求,所以试题的变化应该是我们备考人员所期待的。

控制“难度”

化学全卷保持适当的难度和必要的辨析比较合适,整体难度要控制在接近2005年的平均分。

为了达到很好的区分试题,让优秀的学生也有发挥潜力的空间。全卷难度要控制,但不一定难。可行的途径有:改变常见试题,提高中级试题的考查,加强学科内知识点的综合程度,提高综合性、分析性和考查性,加强推理能力,提高化学术语的考查。

2006年理科备考指南

学习“考试说明”的方法

严格按照考试说明的内容和要求复习,考什么就复习什么,不管多难。狠抓“两基”落实,突出复习备考重点和主要知识,注意化学术语的规范化和语言表达的到位。才能明确复习备考的主要方向。

研究分析两年制试题的特点

笔者研究表明,试题体现了“有利选择,兼顾层次,平稳过渡,稳中求变”的指导思想。

同时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体现了学科的特色,倡导探究性学习,对教学改革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试卷重视对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突出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考试说明中的问题示例。

下面笔者就“例子”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选择题1和2体现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第三道选择题体现具体问题的分析和综合;选择题4和填空题2、3反映化学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合成和化学实验;计算第二题体现了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结合;填空题1体现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化学计算的有机结合;实验二题渗透探究性实验题的考查;探究性实验是用实验的方法解决“未知”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获取证据,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虽然题目本身的探索程度和方法并不完全令人满意,但我们应该认识到,为了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显示学生的创新意识,2006年的试题中或多或少会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实验题。

2006年审查战略

注意回归的基础

建议认真阅读教材(尤其是几本教材的重叠章节),主攻方向是65 ~ 70个中易题,提高中低档题的得分率。

注意网络的形成

化学复习要突出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带动其他知识块的复习,或者将其他知识内容融入这条主线。

注意要点

148考试内容中,D级要求32项,以元素及其化合物为主,占16项,占总数的50%。《考试说明》中有明确规定,此处不一一列举。

注重综合应用

中档以上的选择题中的四个选项肯定会涉及到四个知识点,非选择题中每个知识块的考查会更加完整。加强综合试题的专项训练,帮助学生进行细致的分析。

试题核心:识别典型代表。

解决问题的依据: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实验全过程的分析,实验现象的分析,实验数据的处理等手段,最后确认实质内容。

综合因素:实验过程和方案的综合、材料性质和实验现象的综合、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的综合、实验数据的综合和定量计算。

注意联系实际。

关注生活、社会、工农业生产、环境问题(空气和水)、资源问题(节约用水用电、合理使用燃料等。),以及安全问题(防火、防爆、防化学中毒等。).

关注2006年几个重要的世界日,比如环境日、气候日、无烟日。善于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身边的化学现象。

注重实验探索

实验探究过程中的环节:提问、假设(或猜测)、搜集证据(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建议大家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个专题,进行一次完整的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探究活动中各个环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