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表现形式的特征

在表现形式上,这首诗一反诗人早期“现代时期”刻意锤词炼句、苦心经营意象和矛盾语法、追求奇诡效果造惊人之语、默默无闻求节欲的特征,转而追求一种冷静和谐的审美风格。以简代繁,以轻取胜,也是极其华丽的,属于平淡。

乡愁赏析

第一,内容

按时间顺序,从“幼子恋母”到“少年相思”,再到成年后的“生死之交”,再到对祖国大陆的感情,不断发展的感情逐渐上升,凝聚了诗人从小到老一生的沧桑。

怀旧在不同阶段,衔接的两端是:我——母亲;我——新娘;我(生)-母(死);我(游子)——大陆(祖国)。乡愁的对象从具体的“故乡”到抽象的民族“故乡”,从地域故乡到历史故乡、文化故乡。使“乡愁”逐渐沉淀出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

第二,形式上

四段的字数和句式基本一致:“...(时间状语),乡愁是...(作为形象化乡愁的载体),我在这里,而且...(乡愁的具体对象)就在那里”。一气呵成,来来回回,仿佛是一种感慨,余音绕梁,历久弥新。

诗歌在语言上是纯净而轻盈的,简单、坦诚而又意味深长。用“小”、“窄”、“短”、“浅”等形容词重叠修饰中心意象,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扩展数据:

乡愁入门;

这是现代诗人余光中在1972写的一首现代诗。该诗通过“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的时间序列,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将抽象的乡愁具体化,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命历程和对祖国绵绵不绝的乡愁,揭示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感。全诗语言淳朴,感情深厚。

有没有入选过语文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学语文教材?。

关于作者: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47就读于金陵大学外语系,次年转入厦门大学。同年我和父母去了香港,第二年去了台湾省。1952毕业于台湾省立大学外语系。1957蓝星周刊主编。美国爱荷华大学文学硕士,1959。现代文学与卫星主编。1974至1985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1985回台湾任教。出版的诗集有《冷战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紫荆花赋》、《守夜》等。

百度百科-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