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和刘公权对中国书法艺术有什么贡献?

“颜刘金古”——颜真卿、刘公权楷书

唐代有六位著名书法家,在书法史上地位显赫。初唐时期,欧洲、郁、君、薛都是奇葩,其中的影响最大。中晚唐时期,出现了颜真卿和柳公权两位著名的楷书作家。颜姝很胖,刘舒很瘦,在世界上被称为“颜刘金谷”。颜真卿和刘公权都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大书法家。

后人常把颜真卿的书法、杜甫的诗歌、韩愈的著述并称为唐文化三绝。在书法艺术史上,关于楷书,有颜、刘、欧、等人的观点,以颜真卿为首。人们常把它与“书圣”王羲之相提并论,认为王以书法为先,严以楷书为先。还有人说,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是世界上第一部行书,颜真卿的祭稿是世界上第二部行书。这等等,都足以说明他的书法艺术成就卓越。

颜真卿(709-785),京兆万年人,唐开元年间进士,生活在玄宗、肃宗、岱宗、德宗四朝。曾任平原知府,被封为掘路县开国公,称“燕平原”或“燕鲁公”。他刚正不阿,生活在唐朝盛衰的转折时期。玄宗后期,杨、、等奸臣专权,善政,都以儒生的风范与他斗争。安史之乱后,他是叛乱和分裂的坚定反对者。作为国家的重要大臣,他冒着生命危险,尽力平息叛乱。76岁时,他终于去世了。他的人格受到后人的敬仰。

颜真卿的书法是初学褚遂良,后来师从张旭,懂了用笔之理,这从他的《张长史笔法十二义》一书中就可以看出来。颜真卿师从张旭大师的笔法,对书法艺术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事实上,他对书法艺术的研究相当广泛。他对篆隶、北碚以及当时流行的民间经典写作都有所了解,最终形成了他的《唐书》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特色。

颜真卿书法作品中的墨迹、拓片约有70余种。其中最著名的楷书有《多宝塔碑》、《唐中星颂》、《麻姑仙坛的故事》、《严家庙碑》、《郭家庙碑》、《祭侄稿》、《争座帖》等。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要点。

《多塔碑》是颜真卿44岁写的。总的来说,这座纪念碑是他早年成名的地方。然而,这座碑的书法虽然“绚丽多彩”(孙明矿的书画后记),但与他后来的楷书相比,显然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这种点画结构明显地具有初唐欧、豫、楚、蜀的一些特征。但此帖端庄干净,笔画圆润,历来为人所看重。后人从这个帖子中学习严并得到其笔法,再学习严的其他帖子,是相当方便的。

《在东方朔画碑》是颜真卿46岁时用印刷体写的。这座纪念碑也被称为“东方朔画赞和序”。天宝十三年在德州(今山东乐陵)建立。书圣王羲之曾用小楷写下“东方朔画赞”。所以很多人以为他是在研究王树之的作品。苏东坡曾说“鲁写碑,而画赞”是清雄,字一行行而不失清远。后来,当我看到邵毅的书时,我知道书中有鲁公这个词。虽然大小挂着,但运气还是不错的。”(《东坡题跋》卷四)《东方朔画赞碑》的结构确实与二王相同,只是笔法有所变化。他强调,正在穿透纸张背面的中心使用的是钢笔。显然,在张旭教授了“用圆锥画沙子,印印泥”之后的写作实践已经被接受了,这篇文章点画中透露出的深刻力量与他后来成熟的作品是一致的。这是颜真卿承前启后的重要一步。他还在研究探索。此帖只能算是颜书法走向成熟的过渡之作。颜真卿的楷书,被后人称为“颜体”,在他60岁以后基本完成。这些作品包括《李艳琴碑》、《麻姑仙坛记》、《盛唐颂》和《颜佳庙碑》。

所谓严式楷书的全面创新,是指他自汉末以来,写出了与所谓“南帖”“北碑”完全不同的独特楷书。

可以说,在颜真卿之前,以欧、俞、褚、薛为代表的对钟、王楷书的继承虽各有特色,但都未能大幅度突破楷书的藩篱。这种楷书用笔轻盈细腻,点画姿态妩媚动人。横画大多是左低右高,一句话如果有竖画,大多是左轻右重,相反。结构上,颜真卿以前的楷书,所有的字都是左收右放,左低右高,以达到飘逸灵动的效果。而且他之前的楷书多为寸以下,几乎没有真正的大楷书。北碑作为楷书的一种,多为方笔所制,其整体特点是结构内外圆,因为多为民间书法家所写。所以虽然叫重简,但也不是很有艺术性。此时在颜真卿那里,他已经广泛研究了前人的著作,但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在全面创新。用藏文前中动笔,强调腕臂力量,点画借势圆,横画轻细,竖画重,在横画与竖画的对比中表现出字的立体感。结构上也打破了传统楷书的结构,采用了一横一竖,左右对称的结构。每当每个字里有竖画,也改变了以前楷书相反的走向互相拥抱。变谄媚为正直,变优雅为尊严。由于他在书写风格和结构上的全面创新,他的楷书呈现出一种庄重、博大的氛围,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真正开创了一套正楷书写的规则。颜体楷书成为书单的典型,后世书单的书写者也经常以颜体表现,足以证明他革新的成功。

马宗火《树藻一书》说:“唐初,金是个小产,终是依附他人,未能自立。当严被捕后,古代的法律被纳入了新的理念,新的法律诞生于古代的意义之外。陶铸万象挤满了人...于是就成了唐朝的书。”这是从书法史的高度来评价颜真卿的书法作品,认为颜体楷书是一种真正不同于他以往书法风格的,能够体现唐代精神风貌和盛世气息的书法。唐朝时期,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形成了政治开放、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思想、文化和艺术也很活跃,并相应地反映了一种健康和进步的社会风尚,主张蓬勃发展、明朗和繁荣。与政治的广阔和物质的丰富相适应,唐代人对自然花卉最欣赏的是牡丹的优雅,人的身体之美也被欣赏为杨玉环的丰满和肥胖。唐代的绘画崇尚丰富,唐代的书法也是如此。唐太宗对Xi及其功过的评价,意味着王献之的书法瘦得像个“饿官”。相对而言,颜真卿丰满浑厚的书法正好满足了唐代人的欣赏心理。马宗火称之为“唐书”不无道理。

一般来说,人们欣赏颜真卿的书法,最欣赏的是他字里行间的“劲”和“劲”,这是他人格力量的体现。颜真卿生活在盛唐至中唐时期。他的书法作品可以说展现了盛唐时期国家的蓬勃实力和他本人的进取精神。但是,当安史之乱后唐朝走下坡路的时候,他作为朝廷的重要官员,要求自己以儒家人格努力维护唐朝的统治。这种精神反映在他的书法中是一种刚毅和坚韧的感觉。这和王羲之一派的书法有很大的不同,王羲之一派的书法是典雅精致的。但是,我们并不想贬低王羲之书法的艺术价值。从书法史的角度看,王羲之的书法是创新的,颜真卿的楷书在此基础上开辟了新的境界。从纯艺术的角度来看,显而易见的是,炎帝楷书进一步明确和简化了楷书的法度和书写规则,在用笔和结体时有了一套更加简单明了的规则可循。这也是颜体楷书在后世流行的重要原因。从这一方面来说,颜真卿楷书的艺术含量远不如王钟楷书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颜真卿的行书是最著名的,它是《祭侄稿》和《座帖》。《祭侄文稿》,又称《祭侄纪明文稿》,成书于唐肃宗甘源元年。祭奠侄子虽然是家事,但与国家大事息息相关。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史思明从渔阳起兵造反。当时颜真卿被任命为平远总督,其弟颜杲卿被任命为常山总督。与此同时,他发起了讨伐叛乱的运动。纪明是颜杲卿的小儿子,曾交换过信息。常山失陷后,颜杲卿父子被杀殉难。三年后,安史之乱平息。颜真卿派人到河北搜寻高清家的下落。结果,只有纪明的头骨被从常山带了回来。颜真卿深感痛心,却写出了这篇《祭侄文稿》。因为写字的时候仇人讨厌塞胸乱涂乱画,我早就忘记了书法创作中的各种艺术表现。但由于他的艺术功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反而在信笔的运用上越来越显示出他的自然笔法,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和谐统一。以至于被后人认为是继王羲之《兰亭序》之后最珍贵的行书。

刘公权(778-865),字,荆人。他是唐代继颜真卿之后的又一位大书法家。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楷书家之一。他的楷书被称为刘体,一直是楷书学习者的重要书体,也往往是初学楷书者学习楷书的范本。

刘公权,享年88岁,生活在中晚唐,经历了唐宪宗、穆宗、景宗、文宗、武宗、玄宗、宗彝七个朝代。二十多岁的时候,他考上了科举,在朝中做官。先后担任右拾得、书学士、右补缺、外交秘书、建议博士。一生在皇帝身边做官,可谓仕途亨通,富贵荣华皆享。但是,如果我们看一看《旧唐书》中的刘公权传记,就会知道他不过是一个游手好闲,读了一辈子书,写了一辈子书的官吏。或者可以说,他一生唯一喜欢的就是书法。史传记载了他与书法艺术有关的事件,都是后人津津乐道的。关于他的“笔谏”,见《旧唐书·刘公权传》:

“公权力”二字真挚,少年好学,十二才子辞赋。袁鹤初,进士,侍郎,省校书郎书记。

李廷镇·周霞成了负责的秘书。穆宗即位时,他去玩,皇帝召见他,说:“我在佛寺等你。”

我一直在想你的笔迹。“今拜右拾遗,补翰林学士史书,迁右补缺,封书记员外郎。

穆宗是一位隐居的政治家。他问公笔有什么用,公就对他说:“用笔在心,心有常。”改变你的能力和认识。

他的笔也被训诫了。

“正心正笔”成了刘公权《笔谏》中脍炙人口的故事。就常识而言,书在六艺之末,很难成为一门艺术,对于封建士人来说,书法只与修身养性有关,与治国平天下无关。刘公权巧妙的回复了“心正笔正”的双关,既倾注了书法用笔的妙决,又起到了讽刺皇帝治天下诚意的作用。于是,书法艺术似乎与治国有了某种联系。所以刘公权的“笔谏”被传为美谈。

但此事,在刘公权看来,是否意在借谈书法“进谏”,不得而知。唐穆宗不是好皇帝,昏庸荒唐,无视纪律,听了刘公权的话“变脸”可能只是他的敏感;也许这些都不是,但只是历史学家的一支杰出的笔。但对刘公权来说,难免是一种恭维。因此,启功先生的《论书之诗》说:

从笔端谈到真相更有诱惑力,对傻子更是迷惑。

书碑问心是什么,僧赞皇军。

但说到底,刘公权还是因为书法上的造诣才得以在历史上留名。所谓敢言敢谏,他不过是想给身为书法家的皇帝朝臣增加一点亮色。对他来说,《史记》中最辉煌的是关于书法的。因为他的书法,被皇帝提升为学士,担任书辅,接连受到几任皇帝的喜爱。所以他作为书法家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刘公权有这个价值。世界上有谁不认为刘舒是墨宝?谁不把得到刘舒当成一种荣誉呢?《新唐书·刘公权传》中有两句话:“当时大臣家的墓志铭不是他的笔,人们视其子孙为不孝。”好家伙,人家又把刘公权的书法上纲上线了,还和至关重要的封建礼教挂钩。另一句说“凡出国朝贡者,必说‘此为柳书’”。它的名声很长,而且不仅限于四海之内的中国。刘公权因好书而富。他把得到的所有财宝都给了他的两个仆人,海鸥和龙安。主不理财,仆爱财。当他抓住机会,仆人将丰富他的财富。有一次,刘公权的一个银杯不见了。他问海鸥,海鸥假装不知道。刘公权沉默了一下,说大概是“银杯羽化”。要说怀素是外地人,爱书法不斋戒不拜佛是一种超脱,那么刘公权就是外地人。他不问问题也不爱钱,也很迷茫。

傻子都懂的是书法,怎么创新书法艺术,怎么写出自己的刘体书。

刘公权的传世书籍有《金刚经》、《王献之附近小字洛神赋十三行》、《梨贴后记》、《杜仁经》、《吟赋经》、《清净经》、《心经》、《衰年经》、《兰亭经》、《苏夫人墓志铭》、《李生碑》等。其中楷书和行书居多。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楷书《金刚经》、《神秘塔碑》、《神策军碑》。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唐长卿刻石824年,刘公权42岁。此帖是现今所见刘最早的作品。影印版在中国出版。这个帖子已经初步展现了“刘体”的风格特征。《旧唐书·刘公权传》评价后“有钟、王、欧、危、楚、地之体,尤傲。”说明他综合各家之长,成为自己人,但是实力不健康,年龄不够。

裴秀执笔,刘公权书写的神秘宝塔碑,竖立于唐会昌元年(841)。刘公权64岁,碑文1512,原石现藏Xi安碑林。唐拓和宋拓是最好的传世拓片。“书贵薄硬,引之以灵。”这个碑最大的特点就是薄而硬。所谓“颜顾”,此帖是刘公权以实力取胜的代表作。启功先生在《书法概论》中评论此帖说:“其书法端庄秀丽,基本左右对称,横轻竖重,横短粗壮,右肩微抬;细长,首尾分明;竖画顿挫有力,笔触干净利落。从整体来看,主要是抑制和延伸。这种用笔有力、用词紧、入骨、浑厚圆润的艺术风格,是刘公权对晋唐的继承与融合的成功之作。”

《神策军碑》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崔宣撰,刘公权执笔。唐武宗会昌三年在长安宫建石。原石已失,宋拓本第一卷缺页,现藏北京图书馆。下一卷未知。此碑为刘公权六十六岁所作,比玄塔晚两年,字略胖于玄塔。如果说神秘的塔是清晰的,那么神策军则透露出一种清晰的英气。阿清王朝对这个帖子的评价是:“刘写的《神策军圣德碑》,是他一生中的第一部奇葩。”不过这个碑的影响力还不如神秘塔碑。

在唐代楷书艺术园地中,从时间顺序上看,刘公权是最晚的一位。但他的成就和名气仅次于颜真卿,超过了初唐的欧、豫、楚、薛四家。原则上,楷书的创新空间最小,越往后越大。就越难写出自己的正文段。但刘公权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那么刘公权是如何创造他的新身体的呢?

《旧唐刘公权传》说:“王恕(王羲之,王献之),初学公权力,通读近体画,自成一家。”"(《唐氏家后六书》)东坡只抓住了他的要点,不及其余。董其昌说:“刘成挂书,竭力改右军法,却不愿看似《毛铁》(《画禅室随笔》),只强调他改革的新一面。阿清朝人刘熙载一一查对,说:“刘澄挂书,花都寺刊于李生碑;这座神秘的塔来自严的郭家庙。至《益州赵普庙碑》,虽为刘舒所写,苍劲婉约,与楚王相似。”(《艺术纲·书论》)这种比较不无道理,但也炫耀了一点谦虚。纵观上述学者的评论,老唐书是最恰当的一个。试想一下,刘公权一生活了88岁,他应该有70多年的临池经验。他应该学了70多年印、官、真、行的一切。《旧唐书》说他“读近世(即唐代)笔法”,是指他对唐代楷书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其中,欧阳询和颜真卿的楷书应该是最有效的。或者可以说,笔在欧洲有效,结构在严有效,最终形成了他的“魅力”刘体书。

如果说刘体书法自成一家,那么刘公权对楷书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可以说,刘公权是唐代楷书艺术的最后一位完人。人们说起书法,常说唐人“尊法”,其实主要指的是楷书。初唐各派楷书和颜真卿也以尊法著称。但都比不上刘公权的楷书,对法度要求那么高那么严。他的用笔和点画的精妙无人能比,他的编排结构的规则和严谨无人能比。根据作者学习的经验,学习欧、俞、褚、薛、颜真卿犹如爬山。学习刘体如爬墙,费力不讨好。原因是他的法度太严,太巧。如此严苛的法度,精妙的技巧,从艺术表现上来说未必是好事,所以后人评判刘体楷书,绝大部分都收录在奇葩中,却很少有人视之为奇迹。但在汉字书写的规范化方面,有一套完整的书写规范和明确的规约可以遵循,这无疑让刘体更有用,对初学者更有益。这也是刘体在后世大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除了刘体的楷书比唐代其他几位大书法家更规范之外,说到刘体的特点,也就是世人所说的“颜刘金古”,刘体是靠“劲”取胜的。这说明人们欣赏颜、刘的差异明显,但在结构上颜、刘差异不大,也就是说刘体继承了颜的结构特点。然而,颜体的结构与柳体不同。颜体的点画横细竖,两边对称的竖画多是相互环抱,形成外紧内松之势。刘体则相反,点画式的排列,意味处处,严谨处处。特别注意中宫的紧密性,形成其内紧外松的结构特点。颜体的强在气势,刘体的强在严。若以貌取人,柳不如脸,若以貌取人,脸不如柳。书以神彩为先,形质为次。世称“刘燕”,颜姝是神妙之品,刘体是妙品。就是这个原因。但无论神是好是妙,其境界都不是一般书法家所能企及的。

刘公权还有《兰亭集序》、《赵萌帖》等行书,著名的《海岳传》对其的评价是“深山中的道士,有修养的态度,无尘俗。”可见他的行书造诣不浅。刘公权的书法艺术在当时影响很大。与他同时代的人,如沈传师和裴秀,都是在向刘体学习后结婚的。至于后世学刘体的,就不用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