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是怎么定义的?有多少人还住在996?

今天我们要谈谈“996”。

“996”到底是什么?相信大家都知道吧,就是每天早上九点上班,晚上九点下班,一周工作六天,如此循环往复很久。“996”这个话题最近引起了很多媒体和网友的讨论。首先要说明的是,996违反了劳动法,但今天我们不是从法律和道德层面来讨论。让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996”。

首先,这里涉及到一个经济学概念,叫做“机会成本”。简单来说就是我们选择做一件事,放弃做另一件事的机会。比如我的家乡有一块地,上面建了一个农场。我选择了养猪而不是养鸡。这里选择猪的机会成本是放弃养鸡的收益。

在经济学中,有些机会成本可以用金钱来衡量。但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机会成本是无法单用金钱来衡量的。比如周末,人们会在“图书馆看书”和“战场跳伞”之间做出选择,这两种选择带来的快感是不一样的。当然,潜在的好处也不一样。

回到“996”,无论是员工还是老板,其实大家都在思考“值不值得”的问题,这就涉及到经济学的另一个概念——“预期”。不久前,马云在湖畔大学的一次讲座中提到:“工资意味着我买了你的时间和你的才华。奖金是我买的东西(员工)比我想象的好,那我就奖励你,奖金不是给所有人的。”从老板的角度来说,除了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如果员工的贡献超过了公司的预期,那么公司就会奖励员工。

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从员工的角度来说:“工资是公司买了我的时间(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和我的才华(工作技能),公司比我预期的要好,所以我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公司创造更大的效益。”这样想似乎有道理。其实对于员工来说,公司除了为公司提供服务换取薪水,还是员工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在一个好的平台上,员工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进步,发挥自己的作用,提升自己的价值,所以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值得”。

所以,当公司衡量员工的态度和能力时,员工心里已经衡量了公司的价值和前景。很多时候,老板自视甚高,轻视员工。集团董事长刘在《996》上发表了《落地钟的故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文章里写的是他还能做到8116+8(周一到周六,早上8点到晚上11,周日工作8小时),我享受努力的快乐。刘自视甚高,因为他认为自己所信仰的理想和未来,就是普通员工(“兄弟”)所信仰的理想和未来。他认为达不到他期望的员工只是得过且过的人,不能努力。

所以问题是不同的地点,不同的选择,不同的机会成本。

对于老板或者企业家来说,他们承担的责任和风险要比员工大得多,所以他们会义无反顾地为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老板们可以什么都不考虑,因为24小时工作的收益远远大于做其他事情的收益。他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得到家人的支持和理解。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让自己的公司成功。

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把时间都花在工作上,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每个人的时间都是“稀缺的”(注意!知识点:经济学基本原理——资源的“稀缺性”)。一天24小时如何分配,是权衡不同选项的机会成本后做出的选择。对于普通员工来说,要长期做到“996”,需要牺牲很多机会去做其他的事情,比如谈恋爱、考研、打游戏等等。所以员工心里会权衡一件事,就是“996”带来的价值是否大于做其他事情带来的收益?这里员工对“996”收入的考虑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实际收入,即所谓的工资奖金,二是预期收入,即员工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考虑。只要其中一个条件符合心理标准,员工就会愿意“996”,否则员工不会把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上,所以强行“996”是没有意义的,可能是在办公室偷偷打游戏。

关于“996”,不是奋斗的问题,而是机会成本的问题。公司老板在自己成功的道路上艰难奔跑的同时,无法理解底层员工面对生活的迷茫。如果员工遇到好的公司,工作带来的收益远大于员工牺牲健康、娱乐、学习带来的价值,我们当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996”。

另一方面,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996”,并不是每个人都满足于现状,不愿意去奋斗。如今,成人教育和在职培训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培训、证书和学历来提升自己的价值,从而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从某种角度来说,强行“996”不仅牺牲了员工的休息时间,也挤压了普通员工在其他方面的进步空间。

强行“996”或者变相要求“996”,不仅违法,而且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一个公司要想发展好,离不开全体员工的齐心协力,尤其是在创业阶段或特定行业,竞争激烈,不可能做到朝九晚五的工作。关键问题是公司能不能让员工愿意付出,这将考验一个公司的动力和文化。另外,对于我们来说,可能会对现状不满,但即使不想“996”,也要多利用业余时间提升自己。玩游戏看剧的同时,多想想机会成本。我们能从现在所做的事情中得到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