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标准化考试?它有什么特点?

标准化考试的好处是对考生公平、公正、高效,但未必能反映考生的真实水平。

以下是引文:

标准化考试是工业化时代教育评价模式的特征。中国引进这种考试的时间是1982,是美国工业化教育达到顶峰的时候。但第二年1983,美国根据自身工业化教育存在的大量问题,出版了《国家危在旦夕:急需教育改革》,随后1984出版了《革剌斯妥协:美国中学的困境》,1985出版了《美国2061》。很快,又有一万名来自各个领域的学者参与了美国科学教育国家标准的研究。美国由此开始了影响全国的教育变革,考试逐渐抛弃标准化,成为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在美国逐渐放弃标准化考试的前夕,中国于1982年从美国接过标准化考试的“经典”,并于1985年率先在广东开始标准化考试实验。第二年,山东、广西、辽宁加入进来,实验科目从数学、英语扩展到物理、化学。此后,参与实验的省市数量迅速增加,实验对象也迅速扩大。65438-0989国家教委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实施方案》,标志着标准化考试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至此,高考的指挥棒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指挥效应,标准化的考试迫使全国各地的基础教育都追随应试教育。

标准化考试导出标准化答案,然后使用阅卷机。机器阅卷被认为比人工阅卷更“公正”、“科学”。外国制造商也开始在中国销售他们的打标机,在西方改变评估方法后,这些打标机正在失去市场。中国的学生数量庞大,使用进口的打标机会耗费大量外汇。为了节约成本,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组织高校进行研发,成果在1992通过专家鉴定,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的产品开始被广泛使用。当然,这些产品在今天也不是一无是处,比如在选举和国民经济的各种统计中使用,仍然是适用的科技产品。但是今天,我们已经能够区分工业化教育的评价方式和新教育所需要的评价方式。给机器那些有特色的、多样的、生动活泼的答案来评价学生是多么不合适啊!说的更严重一点,这机器无异于扼杀学生的人格!

更大的弊端是,这种机械的评价方式让应试教育走到了一个极端的程度。1998 65438+10月21《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位家长的文章,题为《10除以5,你得到多少?,我摘录如下:

小的

7岁的儿子在北京一所不错的学校读高二。在一次数学考试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10除以5等于几?”答:10除以5得2。没想到被扣了0.5分。问老师(试卷不是学校发的,标准答案是学区统一的)。老师说:原因是没有按照规定回答,正确答案应该是“2”。好心的老师遗憾地告诉孩子们,你们这样写不应该出错,但是试卷答案上有严格要求。以后回答除法题要从最后一个“逗号”开始,不要多写。

孩子记住了,却带来了另一个“错误”。

这次的问题是:“26除以4的商是多少?”小朋友回答:商6大于2。这次扣0.5分。

我问孩子,为什么不像老师说的从最后一个逗号开始回答?他不解,说:“你不会答商,只答余数!”!否则,你说呢?"

我知道孩子说的有道理,但我猜不出提问者的要求,只好说:“别管这些,按照老师说的方式回答就行了,就写‘余2’吧,看老师怎么改。”

第二天,我们改的题又被判错了。问老师,老师也无奈的说,这次考的不好,逗号不应该放在“剩下的几个”上。

孩子说:“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没想到的是语文考试也一样。期末考试前,孩子又在一次语文考试中掉了5分。

试题是这样的:把每组单词连成句子,写下来,加上标点符号。给出的词是:发明蒸汽机的瓦特没错。

小的

儿子回答说:“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虽然句子通顺,符合要求,而且是正确的强调句,但是孩子没有得到1,因为不符合标准答案。原来上面给出的标准答案是:“蒸汽机是瓦特发明的”或者“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几次经历让我明白,咒骂和抱怨是没有用的,重要的是不要让孩子被这种死板的教育给毁了。我跟孩子说你没写错。孩子马上问我:“这么说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对吗?”

我说:“好!”

中国教育报10月25日1999也报道了时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尖锐地指出,连中文回答都要规范,所以“齐新合作”是对的,“齐心协力”是错的。这样的教育是刻板的教育,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考标准化考试是“大师”,中考甚至小学标准化考试都是向“大师”学习的。很多家长对这种考试一直不理解,哭笑不得。但是,如果老师对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培养不那么严格,学生在以后的中考和高考中就会失分。如果他们考不上高中或大学怎么办?.....进入大学的学生都是这样培养的,“先上学”的压力也严重消耗了他们的创造力。从高考开始的标准化考试,一方面深刻地影响了基础教育,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大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