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务员面试答题的思考

其实回答逻辑的问题是相当复杂的,因为不同的问题在回答的时候有不同的逻辑。现在很多培训机构还在机械的把题目分为自我认知、人际交往、计划与组织、突发事件处理、综合分析。这种分类的来源是基于往年公考面试题型的简化。是的,你没看错,但是太简单了,比如“............,你怎么看这句话?”可以归为综合分析,领导不理解你,同事不理解你。可以分为人际交往,然后是答题的模式。这就是所谓的模式训练。最后,考官听考生的回答,就知道这个学生是某个人物。再听一遍。哦,这个学生是公立的。它是基于公考培训的模式。为了真实的反映考生的水平,现在的题目倾向于走。这也是很多考生在参加面试培训后的感觉,遇到真题就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学的逻辑也没用,因为你学的逻辑是回答某种模式问题的逻辑,而不是你自己的逻辑。遇到反模式题,当然无从下手。

我们以今年3月水利部某事业单位的面试问题为例:

背景材料是A县经济不发达,大部分人外出打工。不可避免的是,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黑中介骗人,大部分从事体力劳动,收入不高。A县当地人社局、教育局、职业院校开办的技能培训学校对上述现象不感兴趣,技能班忽冷忽热,热班老师压力大。看起来大概3页A4纸左右(如果太长,请搜索你感兴趣的童鞋)。

1.你认为培训学校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如果职业培训学校热门班的老师觉得压力太大而无法在学校抗议甚至罢工,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3.鉴于以上问题,县政府要求你们准备人社局、教育局、职业院校联席会议。你认为准备的关键是什么?

4.你是县政府劳动办主任,带队到某村走访时被群众围住反映黑中介问题。你会怎么做?

5.考察中,你发现某村的咸菜特别有名,特别好吃。你会怎么做?

从这五道题中,我们很容易发现考题的进度。下面分别说一下。

第一题类似于国考理论中的归纳总结题。从材料来看,大概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宣传不到位,知识陈旧,各种机构举办的培训班混乱,不知道去哪里报名的人,害怕被骗等。回答这样的问题也是顺理成章的。不要简单的把你想到的答案罗列出来,要按照你解决这些问题的顺序来回答,也就是哪些是主要原因,哪些是次要原因。这里的机构不统一肯定应该是第一位的,因为如果放任机构不统一,即使加强宣传,依然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应该是1。机构不统一,2。知识过时,3。宣传不到位,回答逻辑是最重要的原因。其次,还有这样的事情。

第二个问题类似于急救与人际交往的复合问题。逻辑应该是这样的:稳定老师的情绪,请培训老师坚持先教学以免影响学生学习并承诺立即解决。然后会抽调校委会的工作人员调查哪些班级急需老师,抽调有相关知识和经验的老师扩充师资。最后,对那些知识过时或者生源过少的班级进行调查,将这些培训班裁撤合并,实现教师的优化配置,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更好地为广大农民工服务。可见,逻辑是工作步骤的优先级,也是最终目标。

第三个问题和传统的策划组织题目差不多,但是有key这个词,说明这个问题和上一个不同,比如前期准备,后期总结,这里就不说了。

第四个问题,类似于第三个问题,应该是稳定情绪,选举办代表要回应问题,现场解决问题(联合公安、工商),现场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住,向领导请示并给出承诺的完成期限等。,然后结束,相信在采取上述一系列措施后,村民可以得到满意的意见,离开(不想离开怎么办?这是把自己逼入死胡同。也是优先顺序。

第五个问题是做事的逻辑顺序,不存在轻重缓急的问题。逻辑应该是这样的:调查咸菜的风味和营养成分(这是考虑咸菜能否推广),调查知名度和影响范围(这是考虑是否值得推广),调查会做咸菜的人有多少,能否帮助传教士带动形成规模(这是推广的必要步骤),最后建一个现代化的工厂,保证卫生和质量。注册统一品牌防止不正当竞争,发展电子商务等形式扩大销售渠道(如何更好的推广这个),最后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不仅可以吸引农民工回乡就业,还可以解决留守儿童等很多社会问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这就是目的)。

通过以上问题可以看出,面试题型的趋势是更倾向于结合实际问题来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题型也越来越具体,这也考察了考生对各类机构职能的认识。我们答题的逻辑就是做事的逻辑顺序和解题的顺序。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要为了回答问题而回答问题,这样欲速则不达。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政府官员,在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会怎么做,按照做事的顺序去想。回答时注意逻辑连接词,先,后,再,最后,这样逻辑会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