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语文试卷(山东卷)
A.小心(ciì),胆怯(queè)和自由(chu m: i)
B.混淆(yùn)尴尬(biè)闭上眼睛(sè)
C.选错了(chu ǐ n)扫兴(shā)飞扬跋扈(h ǐ)
D.磕磕绊绊(zé)处方药(chǔ)推特(chā)
2.在下列句子中,正确的标点符号是
A.郝认为“不过线读书是不可能的”,提出了读者应该走的四步,即向前走,靠边站,随便走几步,在网络和书籍之间大步前进。
B.从这些关于祖先的故事中,孩子们与祖先建立了精神联系,在族群中找到了归属感,完成了“我是谁?”
C.“陆资来台”可以搞;两岸在更广泛的领域实现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更需要双方携手合作,共渡难关。
D.德国联邦司法部长说:“连接德国和中国的不仅仅是经济合作,我们在政治和文化上也越来越紧密。‘德中法律对话’活动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3.按下列模式依次填写横线中的单词。最合适的组是
(1)在谈到抗震救灾时,温总理的_ _ _ _ _非常深刻。他动情地说:“这次抗震救灾加深了我对人民的爱。”
(2)在解决开发型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的过程中,本市原有的资源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资源
(3)作者科尔曼年轻气盛,旗帜鲜明,但往往缺乏论据或论证拙劣,_ _ _ _ _ _显得不够犀利,不够老练。
A.感觉依恋是不够的。仅仅有归属感是不够的
C.依赖感是不可避免的
4.在下列句子中,添加一些成语最合适的是
a在一些传染病的初期,医学专家最难的是如何判断和预测疫情的规模和发展趋势,从而为公众决策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B.大型实景舞剧《长恨歌》的演员们充分利用华清池内的空间,用优美的舞姿将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爱情悲剧演绎得感人至深、如梦似幻。
C.再完善的机制,也要靠人来操作。一旦机会主义和暴利成为内心的野兽,即使付出巨大的代价,那些打破制度和规则的人也会一波接一波地前进。
D.广交会给企业提供了一个内外贸对接的机会,但这种对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大多数出口企业不熟悉国内市场,即使他们打算在国内销售。
5.以下句子中,没有勇气说词的坏话且意思明确的是
A.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虽然国内外旅游业面临的压力和不确定性在增加,但中国旅游业繁荣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b也许连作者都没想到,因为这篇悼念仙鹤的纪念文章是刻在石头上的,所以文字的命运与石头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谜团。
房地产市场陷入长期萧条的原因是一些开发商追求巨额利润,抬高了房价,这也是泡沫加速破裂的重要原因。
今天下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海峡交流基金会就第三次陈江会谈的各项协议文本进行了最后一次预备性磋商,历时约一小时。
2.(9分,每道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8-6。
“断桥”考
唐代诗人胡璋有一句“断桥先断,荒苔合,空院开满花”的诗句,被认为是当今西湖十景“断桥”最早的文献记载。
断桥因属宝都坊,南宋咸淳年间改名为宝都桥。由于连续的“断桥”,也有一种说法,谐音“断桥”解释为“段家桥”。比如周觅在《老武林》第五卷“断桥”下面说的“段家桥”。但由于在“断桥”这个恒常的问题上未能达成共识,后来人们又围绕“断桥”这个名义上的问题聚集起来。
翻翻经典,除了西湖断桥,诗里还有几个说“断桥不断”的情况。比如赵晋冰文的《墓归来》诗里说:“走过断桥,路黑了,忽然得到电影里的村庄。”邵明京邦的诗《断桥》中说:“我从未听过断桥的名字。”看《南楼四咏》诗,青姑曰:“门前断桥,人十日无钱。”可见,“连续‘断桥’”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并非杭州西湖独有。
但是,既然桥还在继续,为什么叫“断桥”呢?据考证,这里的“断桥”其实是“簪桥”,“簪桥”是一种伴有钓蟹“簪”的桥,主要用于辅助钓蟹。每年秋冬之交,螃蟹都会繁殖,迁徙到河海交界处的浅滩,渔民会利用螃蟹的这种生活习性进行捕捞。他们把蒌蒿和竹竿编成的“棍子”放入河流中,堵住螃蟹向下游行进的道路,然后螃蟹会沿着棍子向上爬,以便穿越下游,渔民会在棍子边的桥上捕捉它们(当然也有人划船抓螃蟹或收集笼子)。这种捕蟹方法在江南尤为常见。陆游《稷山行纪》中有“每村为蟹,处处有鱼梁”(“嗮嗮“也可以用作”嗮").海盐才女李仁的《从婺源到梅里》一诗,被范《续记两浙》所记:“画舫移向太阳,斜倚池畔。我见桥心欢喜,赶忙收了帆脚,往侬家去了。”这里的“脂肪桥”指的是与鱼脂肪和蟹脂肪的放置有关的桥,这种说法在某些地区仍然存在。但由于放置过多的鱼或蟹簪,对河湖的水流影响很大,古代政府早已加以限制。近代以来,随着人工养殖的兴起,这种捕捞螃蟹的方法逐渐被淘汰。
杭州西湖是钱塘江的排泄湖。中唐以前,钱塘江和西湖的水是连在一起的,湖中的水被孤山分流,挟带的泥沙逐渐形成“白堤”。流经孤山的两条溪流在宝石山南端汇合,“白堤”成为天然的“鱼梁”。渔民在白堤东端搭起木筏捕蟹,并根据木筏架设桥梁,方便捕到鱼蟹和通往孤山的交通。这种桥叫筏桥,也是合理的。“簪桥”这个词写在胡璋的诗里,因为当时“簪桥”这个词可能还没有产生,也可能很少使用。五代以后,特别是吴越国王钱穆修建海堤以后,钱塘江的鱼蟹洄游通过西湖的现象消失了,渔民们也逐渐停止了用木筏捕捉鱼蟹。随着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断桥”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捉鱼捉蟹的含义,但由于文人作品的赞美和民间的口口相传,“断桥”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摘自关长龙《断桥考》,有改动)
【注】①乐进:饰有金饰嚼环的笼头,此处指骑手。
6.下列选项中对“灞桥”的解释不正确。
A.“簪子桥”是伴随着渔民用蒿、竹竿等编织捕虾用的“簪子”的一种桥。
“发夹桥”的主要功能是方便渔民用筷子抓鱼和螃蟹。
“白堤”东端的“簪桥”,即今天的西湖断桥,最初是为了方便渔民捕鱼和捕蟹而设计的。
D.之所以在胡璋的诗中把“钗头桥”写成“断桥”,是因为“钗头桥”这个词在当时可能还没有产生,也可能很少使用。
7.下列不属于逐步淘汰用筷子抓鱼抓蟹方法的原因之一是
A.古代政府对在河流和湖泊上放置鱼或蟹簪有所限制。
B.近代以来,人工水产养殖兴起。
C.五代之后,钱塘江的鱼蟹通过西湖回流的现象消失了。
D.杭州都市文化的发展与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
8.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意的是
A.唐代诗人胡璋的《杭州鼓山寺记》是记载西湖断桥的最早文献。
B.西湖十景的“断桥”,南宋时又叫保祐桥,因谐音又叫“段家桥”。
C.第三段列举了赵等人的诗句,说明古代除了西湖断桥,其他地方也有“连绵断桥”。
D.第四段引用海盐才女李仁的诗句,说明近代以前江南地区用鱼簪或蟹簪捉蟹是很普遍的。
三。(12分,每道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晋文公袭击了原冈,用十个每日口粮包好,然后和医生呆了十天。至原十天而原,击金而退,击之。有学者从原著中走出来,说:“三天就下来了。”群臣谏曰:“吾夫已尽力而食,汝姑姑自当料理。”齐桓公说:“我要在秀才那里住十天,不去就可惜了。我不想失去博物馆。”所以我离开了。原始人听了,说:“君若有君,可信其有,不可还乎?”那就是投降。魏人听了,说:“君若有君,可以信任,但又能怎样呢?”那就是投降。孔子听了,记下,曰:“攻原者,自守者,信也。”
文公问郑绩:“我们能做些什么来拯救饥饿的人?”是:“信。”龚曰:“安信乎?”他说,“信名、信事、信义。若信功名,则群臣坚守岗位,善不改,百事不懒;信事则不失时,民不逾时;信仰,即使远在天边,也要回归其中。”
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就不吃了。一个老朋友说:“答应。”返回朝廷的命令。伍兹说:“为公而食。”故人不来坟,不吃不伺候。明日早,使人乞老矣。老朋友来了,就用它吃饭。
魏文侯与危险时期的狩猎。明日大风起,左右停待文。如果他们不听,他们会说“不”。我不想因为风暴而违背诺言。“然后驱住,使风而击危。
曾子的妻子去了市场,她的儿子走在她后面哭泣。他妈说:“女人还回去,就替她杀了。”?。“当妻子来到正确的城市,曾子想抓住她?杀了它。他的妻子立刻制止了他,说:“我只是在和我的儿子开玩笑。曾子说:“婴儿与玩耍无关。宝宝一定要有见识,对待父母学者,听父母教导。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之。如果母亲欺骗了儿子,儿子却不信任母亲,那就没必要当老师了。“做饭?是啊。
楚王李有警,为鼓为民?。喝醉了,过了就要挨打,人民警察。让人停下来,说“我喝醉了到处玩,我太挨打了。”所有的人。住了几个月,警察敲锣打鼓,百姓不去。更能让人民信服。
李?两个警察②说:“小心!敌人会在黄昏时袭击你。”如果这样,敌人就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来了。二来懈怠,不相信李?。住了几个月,秦人进攻,把军队抓走了。这种不信也是一个问题。
大臣魏思佯装过城,却很难关城,因为关城与黄金有关,关城就是放弃。子嗣对管氏说:“某时某刻,有客人路过,给了你儿子钱,我就打发他走了。”封城之惧,乃见嗣。
(选自《韩非子左外储论》,略有改动)
注(1)危险人物:古代谁掌管山泽园?那个军官。②和珅:指古代军队左右阵营的士兵。
9.下列句子中加词的解释不正确。
A.与医生的10天预约:同意。
B.与天空和风相遇:巧合
C.放屁,别再担心别人:风险
D.穿过并撞击它:穿过
10.在下列各组句子中,附加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攻击原防御者
假骑师
B.服务大众,吃饭
相信并看到怀疑
C.为了鼓和人民。
放牧动物并用惩罚来惩罚它们。
D.敌人会在黄昏时袭击你
如果它属于并被捕获。
11.下面六句话分四组,都是直接体现诚实。
(1)然后出门(2)大臣坚守岗位,善恶不逾,百事不闲。
一个老朋友来了,他和他一起吃饭。(4)然后他就开车去了,制造风,拦住人。
⑤曾子抓捕和杀害⑤的企图更让公众信服。
A.①②⑤ B. ③④⑤ C. ①③⑥ D. ②④⑥
12以下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是不正确的。
阿津文公主动撤军,十天未攻下原城。因为他的老实,文公感动了原城和卫国的百姓,却反而得到了两个名额。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坚持不吃饭等一个老朋友到黄昏才来,魏文侯遇到天就在等?“在危险时仍然不信任风,体现了高尚的气节,令人钦佩。
c楚王李因醉酒击鼓失信于民,导致警民不来;李悝因欺骗士兵而失去了对军队的信任,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
d后卫?公职人员伪装成商人,在关口穿过市场。市场的官员刁难商人,收受贿赂。谁啊。当民众知道他要罢免这个官员时,非常害怕,认为魏?公众可以看透秋天。
第二卷
四、(12分)
1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带下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那样的君子,有去无回。(3分)
(2)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就不吃了。一个老朋友说:“答应。”(3分)
(3)母欺子,子不信母,不成人。(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这个问题。(8分)
解雇
杜牧
南岭水悠悠,风紧云淡,即将转秋。
是客寂寞之地,谁的茶靠江底?
(1)诗中第一句“悠悠”的作用是什么?(3分)
(2)这首诗的后两句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变化?请简要分析一下。(5分)
15在下列著名文章和句子中填空。(选择3个小问题)(6分)
(1)子曰:“可死于夕。”(《论语·仁学》)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在我不知不觉中来了又去了。(李商隐《锦瑟》)
(2)像芦苇一样,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苏轼《赤壁赋》)
三杯两杯淡酒,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李清照《慢声吟》)
(3)白露是霜。所谓伊拉克人,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诗经》)
杨毅不接,爱抚凌云,爱惜自己;当时钟相遇时,_ _ _ _ _ _ _ _ _ _ _ _?(王波《王腾亭序》)
(3)所以不积累?步骤,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荀子劝导》)
文章是永恒的,_ _ _ _ _ _ _ _ _ _ _ _。(杜甫《偶问》)
五、(12分)
16总结以下留言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5个字。(4分)
人民网巴厘岛5月3日电10东盟国家与中日韩财长会议在印尼巴厘岛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将于今年年底前正式建立并运营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以解决区域内短期资本流动困难,并作为现有国际金融机构的补充。
根据公报提供的数据,在规模为6543.8+02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中,中日韩三国贡献了80%,东盟654.38+00国贡献了20%。其中中日韩各占32%,16%。具体金额为中国384亿美元,日本384亿美元,韩国6543.8+092亿美元。
17.请按照下面这首诗前两节的格式,继续写第三节和第四节。(4分)
我是薛。
我被太阳翻译成了水。
我是水。
我把种子翻译成植物。
18.请解释下面漫画的图片内容并揭示其含义,不超过55个字。(4分)
六、(18分)
这个问题是可选的。考生必须在(1)和(2)给出的两个问题中选择一个,不能全选。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记得回家的路。
周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就是四处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索这里繁忙的街道和偏僻的角落。在途中,暂时迷路在所难免,但一定要有把握、有信心能记住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会缺乏安全感。我觉得生活也是一样。你不妨环游世界,建功立业,支持冒险,做爱,但千万别忘了回家的路。这个家是你的自我,是你自己的内心世界。
活在当今世界,心安来之不易。这个世界充满了机遇和压力。机遇诱惑人去尝试,压力迫使人去奋斗,让人坐立不安。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门造车的态度面对这个世界。年轻的心灵不应该像水一样平静。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去广阔的世界旅行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经历。需要防止的是:完全给自己支配的机会和压力,在世界上奔波或迷茫,迷失了回家的路。
求心安,前提是先要有头脑。理论上每个人都有头脑,但实际上不是。有一些人,总是受外力的影响,总是活在喧嚣的外部世界,从来没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内心的平静是不可能的。只有关注心灵,才能因为心灵受到干扰而感到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平静的需要。所以,拥有活出内在生命的天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是最重要的。任何有这种天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内在生活和外在生活并不互相排斥,同一个可能在两方面都非常丰富。不同的是,注重内在生活的人,善于把外在生活的收获转化为精神财富,而缺乏这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往往在外在生活中迷失,人作为一个整体是分散的。外面的世界到处都是纵横交错的路,每条路都通向不同的地方。一心只盯着外部生活的人走在其中一条路上,其余的路对他来说都是不存在的。一个人只有不忘外在的生活,更加关注内在的生活,才能走向所有可能的方向,永远走在自己的路上。当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精神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找到回家的路。再比如,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自我的人,似乎有一个精神上的知心朋友。他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知心朋友,这个知心朋友会忠实地分享他所有的经历,倾听他所有的想法。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在这个世界上作过一次旅行,有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无穷。但是,属于每个人的现实可能性毕竟有限。你不妨对一切可能保持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点在世界的海洋中抛下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无论多么伟大,多么平凡,只要符合自己的天性,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情,并全心全意地把它做到完美,他就会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牢不可破的家。所以,他不仅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还会足够清醒去面对各种机会的诱惑。当然,我们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人,一定能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拥有内心的平静。
(有删减)
19.文章开头,作者说自己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有“到处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20.解释课文中下面两句话的意思。(4分)
(1)我完全把自己交给了主宰的机会和压力,我在这个世界上忙得不可开交或者迷茫得迷失了方向。(2分)
当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就会有精神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找到回家的路。(2分)
21.总结全文,谈谈你对《记住回家的路》这篇文章题目的理解。(4分)
22.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更早地在世界的海洋中抛下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的启发。(6分)
(2)阅读下面的面试,完成问题19-22。
杨澜(以下简称“杨”):你看你去过那么多地方,台北,高雄,美国,香港。你最喜欢哪个地方?
(以下简称于):很难说。有人说我是一个想家的诗人。我写过很多乡愁诗,但我认为乡愁不是故乡的联想,与一个省、一个县、一个村无关,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概括为整个民族的情感寄托。这样,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某个地理点上了。它不仅是地理上的,也是历史上的。可以说是历史乡愁,文化乡愁,也可以用中文寄托。那年去东北考察,我在简短的讲话中提到,小时候会唱抗战时期的《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万里长征》。那时候我没去过长城,更没去过松花江,但是一种全民族的大感觉是可以融为一体的。我是说,当我说话的时候,眼泪掉了下来。我有一篇作文,最后两句是这样写的:“你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总有一天,中国也会用你的名字……”
杨:骄傲?
于:没有。
杨:我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我只需要这两个字。
杨:从你的生活经历来看,我们觉得你实际上并没有遇到很大的困难,家庭很幸福,你的生活,教书,写诗,写散文,写评论,也是人们想象的比较稳定的生活。但你为什么会说“我写作是因为我失衡,心理不安全感,安心的人是幸福的,缪斯不会管他们”?
于:一个人不能只看表面的事业和家庭。他内心有很多恶魔,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比如他的愿望没有完全实现,表面上并不明显。21岁离开大陆,对我打击很大,因为好朋友都突然不见了。我投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想要重新开始;而且一个人到了21的年纪,已经有很多回忆了,所以这件事让我忘记了很久,也成为了我的一个心结,一个中国结。
杨:今天还是有很多人喜欢你的诗,只是人们的欣赏对象好像变了。年轻人喜欢动画片,流行歌曲等节奏更快,更有生动感的东西。那么黑白阅读的时间就会相对减少。你认为未来诗歌的希望是什么?
于: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台湾和香港。因为媒体变了,价值观也变了。我从来不认为文艺应该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但是如果你连小众都维持不了,那就有大问题了,像三毛或者于,你还是比不过一个流行歌星吧?不过我听说流行歌曲和余的散文还是有区别的,所以没法比较。目前,新诗存在不少缺陷。如果很多诗人得不到一个知音,也要反思自己的诗能不能吸引人。这是多方面的因果现象。
④杨:现在年轻一代接触的是互联网上的一种语言。保持汉语原有的纯粹性和延续性越来越难。你是担心汉语的纯洁性,还是觉得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就应该顺其自然?
于:我挺担心的,放不下。有学者说,语言就像一条河,你无法阻挡。问题是哪里有河,哪里就有银行。如果河岸太模糊,我不知道河水流向何处。所以很多人以为语言是留给它的,它有它的生命,其实不是。比如我们现在的中国人太西化了,中国特色就消失了。
(有删减)
19.本次面试涉及四个方面,请简单总结一下。(4分)
20.阅读采访的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4分)
(1)如何理解余光中的乡愁?(2分)
⑵为什么杨澜说“缺这两个字就好”?(2分)
22.第四部分提到“有学者说语言如河,你拦不住”,而余钟认为“有河的地方,就有两岸。如果河岸太模糊,河流将不知何去何从”。请联系《汉语的纯粹》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见证是一种体验,也是生活和社会记忆的凝结。在人生的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欢离合,社会的变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请以“见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择自己的角度。2自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