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原因是什么?(问题21在政报八年级山东版第九版第三版(1)
60年来,拉萨实现了从封建农奴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制度历史性跨越,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藏人民真正翻身当家作主,充分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权利,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和发展。“十一五”末,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8.9100万元,年均增长15.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190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502亿元,年均增长3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6.32亿元,年均增长22.2%;进出口总额达到8.26亿美元。
60年来,拉萨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到“十一五”末,农牧业总产值达到6543.8+0.505亿元,年均增长8.45%;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设施农业和特色种植养殖凸显,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农畜产品市场供应能力进一步提高,农牧业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人才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以发展特色优势资源为重点的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一区三园”集聚效应显著增强,119家工业企业入驻。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654.38+0.972亿元,销售产值达到36.47亿元,工业税收达到2.4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2.2%、2065.438+05%和2065.438+05%。
60年来,拉萨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十一五”末,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413.4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11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3.9倍和3.5倍。同时,投资、财税改革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到“十一五”末,注册资本达到38.7亿元,上缴税收8.54亿元,占全市税收的66.4%。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到位资金6543.8+066.4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5倍。
这座城市更加美丽。
西藏和平解放前,拉萨几乎没有像样的街道,建成区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为使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充分展示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近年来,《拉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经国务院批准实施,“六城共创”全面推进。先后荣获自治区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称号,第五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十一五”期间,拉萨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达40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75.9%;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到62.9平方公里,是和平解放前的20倍;城市道路长度是1979的6.5倍;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1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26平方米。如今的拉萨,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交通更加顺畅,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满意度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拉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7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438+0倍。青藏铁路、刘武大桥建成通车,旁多水利枢纽、拉贡机场专用公路、拉日铁路、青藏DC互联互通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一大批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大局、民生改善和稳定大局的重点项目顺利实施,极大改善了发展条件,夯实了发展基础。黑色公路里程435.25公里,91.2%的乡镇和46.84%的行政村通油路。农牧区电网覆盖率达到99%。
60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拉萨抓住城市规划的“主角”,以建设“生态拉萨、人文拉萨、特色拉萨、现代拉萨”为目标,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始终强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坚持民族特色与现代风格有机结合”的指导思想,采取“保护老城、建设新城”等重大举措,使拉萨成为一座城市。
资料显示,1989年,中央政府投资5300万元维修布达拉宫,1991年,维修大昭寺6094.9平方米古建筑。在1993、1998、2000年和“十一五”期间,国家和自治区投入巨资对甘丹寺、哲蚌寺、大昭寺、小昭寺、罗布林卡寺、色拉寺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关帝庙等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重点维修,有效地保护了这些珍贵遗产。2009年,八廓街被评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大昭寺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扩建工程。这些文化遗存,承载着拉萨的历史信息,是拉萨的文脉和灵魂,在标注拉萨的历史、解读其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作用。自2005年以来,拉萨已有2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4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6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