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北大“极其难”的自主招生考试说明了什么?

新年伊始,清华、北大自主招生考试开始。第一天清华考“汉英综合”,北大考语文。考生普遍反映,清华的考试“异常难”,北大的考试“古怪”,很多考生因为答不上题而提前离场。

清华的考试难度有多大?《汉书·艺文志》有个题目:“小说家因官而流,街谈巷议,道听途说。”要求把这篇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用英语(Q吧)概括其大意,评论其观点。北大的“怪”题在哪里?作文和反腐是“附会”,命题是“有的腐败分子说腐败可以促进和谐,经济发展,收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反驳这种观点,适当运用五句古诗”。

因为“诡异”的问题,考生们都很郁闷。但在我看来,说这些问题很难,也很奇怪,原因有几个:一是问题生动,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英语“捏”在一起;二是现实,不关心现实的人无话可说;三是强调分析能力和个人观点;四是考察考生的古代文学素养。而这些恰恰是中学生乃至大学生的“软肋”。全国高考(Q吧)的激烈竞争,让应试教育的痼疾难以摆脱。从小学开始,孩子就成了做题的“机器”,陷在题海里。他们哪有时间关注现实?死记硬背的刻板学习使中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分析能力严重下降。他们对中国博大精深的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不感兴趣,但学生们的乐趣是电脑网络游戏。所以,考生普遍对清华、北大感到“极难”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认为,这种“突如其来的困难”恰恰反映了素质教育的新亮点。素质教育呼吁多年,得到了教育界、学生和家长的广泛叫好。但是到了入学考试等实际问题上,却处处碰壁。根本原因是素质教育的资源“太少”。只要有激烈的就业竞争;上大学难,素质教育难以全面普及,应试教育也不可能“功成身退”。然而,高考制度的逐步改革为提高素质教育打开了一扇窗。作者建议可以实行“双轨制”。全国统一高考重在测试课本知识,即应试教育,高校自主招生考试重在测试质量,不应重蹈“题海战术”的覆辙。

目前高校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保送生、特长生和自主招生指标。高校要利用好这块素质教育的“试验田”,使之成为引领社会的风向标,让大众看到素质教育是可以赢得“金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