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一上学期生物知识点。
高一上学期生物知识点总结1
因为单位时间内通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多于从长颈漏斗渗出的水分子数量,所以管内液位上升。
半透膜:半透膜是一种允许一些小分子离子通过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的膜。一.渗透作用
1.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称为渗透的本质:(即沿着水相对含量梯度的扩散)2。条件;(1)半透膜(2)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
3.原理:溶液A的浓度大于溶液B的浓度,水分子从BA移动。溶液A的浓度小于溶液B的浓度,水分子从AB移动。
渗透时,水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向溶液浓度高的一侧渗透。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的移动
渗透:水和其它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区别:渗透和扩散的区别在于渗透必须有渗透膜(半透膜)。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当水分子进出细胞时,外部溶液的浓度是动态平衡的。细胞质的浓度因失水而缩小。外部溶液的浓度由于吸水而膨胀。
考虑到红细胞是一个渗透装置,细胞膜相当于一个半透膜,细胞质和外界溶液之间存在浓度差。细胞吸收或失去多少水分取决于什么条件?
取决于细胞内外浓度的差异,一般来说,当差异较大时,会有更多的水分吸收或脱水。三、植物细胞的吸水性和脱水细胞的吸水方式(1)会吸水。
机理:通过细胞中的亲水物质(蛋白质-淀粉-纤维素)吸水实例:未成熟的植物细胞,干燥的种子(2)渗透吸水(主要吸水方式)实例: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中央液泡。
细胞膜;液泡膜;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成熟的植物细胞被视为一种渗透装置。
原生质层(选择性渗透膜)相当于半透膜,细胞内细胞液与外界溶液存在浓度差。当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失去水分,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外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收水分,发生质壁分离和恢复现象。
浆壁分离的外因: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浆壁分离。质壁分离的内因:细胞壁的柔韧性>原生质层的柔韧性,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问题。
1.提问:原生质相当于半透膜吗?2.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3。设计方案:
实验原理:将植物细胞浸泡在高浓度蔗糖溶液中,观察大小的变化;再次浸泡在清水中,观察其大小的变化。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蔗糖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清水小于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吸水恢复血浆与壁的分离。4.预期实验结果:
因为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而蔗糖分子不能,所以在蔗糖溶液中,植物细胞的中央液泡会收缩,细胞会缩小;在清水中,植物细胞的液泡会变大,细胞会膨胀。
高一上学期生物知识点总结二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细胞类型:细胞以核膜为界,根据有无细胞核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小,无核膜、核仁,有成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伪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会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它有一个细胞壁,其组成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大,有核膜、核仁和真核;有一定数量的染色体(DNA结合蛋白质);细胞器一般有很多种。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组成的有机体。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组成的有机体。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霉菌、黏菌)等。
三、细胞理论的建立:
1,1665英国人RobertHooke用自己设计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结构,第一次用拉丁文cella来命名细胞。
2.1680荷兰A.van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到原生动物、人类精子、三文鱼红细胞、牙结石中的细菌等。
3.65438年至20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和王石提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个理论被称为“细胞理论”,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高一上学期生物知识点总结3
1和18C中期,认为植物仅由土壤中的水构成,不考虑空气。
1771年,英国的Priestley实验证实了植物生长可以更新空气,但是没有发现光的作用。
1779年,荷兰Ingelhaus做了很多实验,验证只有绿叶在太阳光照射下才会使空气更新,但释放的气体成分未知。
在1785中,很明显释放的气体是O2,CO2被吸收。
1845年,德国迈耶发现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1864中,Saks证实了除O2外,还有淀粉作为光合作用的产物。
1939年美国鲁宾·卡门用同位素标记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2.(1)条件:肯定需要光线。
光反应阶段的地点:类囊体膜
产品:[H]、氧气和能源
过程:①水在光能下分解成[H]和O2;
②ADP+Pi+光能ATP
(2)条件:有光或无光都可以。
暗反应阶段位置:叶绿体基质
产品:糖类和其他有机化合物及五碳化合物。
流程:
①CO2固定:1分子C5与CO2生成2分子C3。
(2)C3的还原:在[H]和ATP的作用下,C3部分还原为糖,部分形成C5。
联系:明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是不可或缺的整体。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3.空气中CO2的浓度、土壤中的水量、光的长度和强度、光的成分和温度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部因素。可以通过适当延长光照和增加CO2浓度来提高产量。
4.自养生物:无机物如CO2、H2O可合成有机物如葡萄糖,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化学合成)。
异养生物:二氧化碳和H2O等无机物无法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我们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比如很多动物。
高一上学期生物知识点总结4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T2噬菌体:这是一种寄生在大肠杆菌中的病毒。它由蛋白质外壳和头部的DNA组成。当它感染细菌时,能产生大量与亲本噬菌体相同的子代噬菌体。2.细胞核遗传: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染色体在细胞核内,由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控制。
3.细胞质遗传: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是细胞质中受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
4.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关键是将DNA从蛋白质中分离出来,直接观察DNA的功能。
5.肺炎球菌的类型:①。r型(英文为Rough),菌落粗糙,无多糖荚膜,无毒性。注射到老鼠体内后,老鼠不会死亡。②S型(英文为Smooth):菌落光滑,细菌有多糖荚膜,有毒。注射到老鼠体内会使它们生病甚至死亡。如果加热杀死S型细菌,注射到老鼠体内,老鼠不会死。格里菲斯实验:格里菲斯通过加热杀死S型细菌,将死的S型细菌和活的R型细菌的混合物注射到小鼠体内。老鼠死了。(因为R型受不了死去的S型细菌的DNA(转化因子),就变成了S型)。
6.埃弗里实验表明,DNA是一种“转化因子”:提取S型细菌中的多糖、蛋白质、脂类和DNA,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结果只有当DNA与R型菌混合后,R型菌才能转化为S型菌,且含量越高,转化越有效。
7.艾弗里实验的结论:DNA是转化因子,是使R型细菌发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
8.噬菌体感染细菌的实验:①噬菌体感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吸附→侵入→复制→组装→释放。②DNA中磷含量较多,蛋白质中磷含量较少;蛋白质中有S,DNA中没有S,所以有些噬菌体的蛋白质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其他噬菌体的DNA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用35P标记的蛋白噬菌体感染后,细菌内没有放射性,说明噬菌体的蛋白没有进入细菌。但32P标记DNA的噬菌体感染细菌后,细菌具有放射性,说明噬菌体DNA已经进入了细菌。结论:只有DNA,没有蛋白质,能形成新的噬菌体。新噬菌体中的蛋白质不是从亲本遗传而来,而是在噬菌体DNA的作用下合成的。说明遗传物质是DNA,不是蛋白质。③这个实验也证明了DNA可以自我复制,在亲子之间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也证明了DNA可以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9.肺炎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感染细菌的实验,只是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不是证明它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0.遗传物质应具有以下特征:①相对稳定;②自我复制;③指导蛋白质的合成;④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11,大部分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是R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12,①遗传物质的载体是染色体、线状绿色体和叶绿体。②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高一上学期生物知识点总结5
1.光学显微镜操作步骤:瞄准光线→用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场中心(移动方向)→
用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微调焦螺丝;②调整大光圈和凹面镜。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3.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根本区别在于有一个以无核膜为界的细胞核。
(1)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和染色体,如酵母和各种动物。
注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和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统一性在于它们都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细胞理论的建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探索、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曲折。
7.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致相同,但含量不同。
8.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元素:C、H、O、N、P、S、K、Ca、Mg。
②微量元素:铁、锰、硼、锌、钼、铜。
③主要元素:碳、氢、氧、氮、磷、硫。
④基本元素:c
⑤在细胞干重中,C是最丰富的元素,O是鲜重中最丰富的元素。
9、生物(如沙漠中的仙人掌)鲜重,化合物最多的是水,干重中化合物最多的是蛋白质。
10和(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能与费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被苏丹红三号染成橙色-(或被苏丹红四号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蛋白质与缩二脲试剂反应产生紫色。
(2)甘蔗不能作为还原糖的鉴定材料。
(3)现在必须使用Philin试剂(与缩二脲试剂不同,缩二脲试剂先与溶液A一起加入,然后加入溶液B)
2020年高一上学期生物知识点文章;
★2020年最新高中生物知识点汇总
★2020高考生物一个必考知识点总结
★2020年高中生物重点知识点
★2020年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2020年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 2020高考生物知识点:必修一
★2020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2020高考生物考点知识点
★2020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2020高考生物必备知识点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