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试题

1.名词解释1。消毒2。绝育3。防腐4。无菌5。无菌操作。正常菌群7。菌群失调2。填空1。化学消毒剂杀菌或抑菌的作用机理是_ _ _ _ _ _和_ _ _ _ _ _。2.干热灭菌法包括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3.巴氏杀菌法常用于对_ _ _ _和_ _ _ _进行消毒。4.常用的湿热灭菌方法有_ _ _ _、_ _ _ _、_ _ _ _ _、_ _ _ _和_ _ _ _。5.紫外线杀菌的机理是_ _ _ _ _,导致细菌_ _ _ _ _和_ _ _ _。6.环境中的有机物对细菌有_ _ _ _ _作用,细菌能与消毒剂发生反应,使消毒剂的杀菌力_ _ _ _。7.普通琼脂培养基可用_ _ _ _ _方法灭菌。8.手术室空气消毒常采用_ _ _ _ _方法。9.对于新生儿眼药水,常用的预防淋球菌感染的消毒剂是_ _ _ _ _。10.葡萄球菌对其敏感,常用于浅表伤口消毒的消毒剂为_ _ _ _。11.一般化学消毒剂在普通浓度下仅对_ _ _ _种细菌有效。对于孢子来说,_ _ _ _ _ _和_ _ _ _需要改进才能有效。12.影响化学消毒剂消毒效果的主要因素有_ _ _ _、_ _ _ _、_ _ _和_ _ _ _。13.饮用水和游泳池消毒常用的消毒剂有_ _ _ _、和_ _ _ _。14.生石灰可用于_ _ _ _和_ _ _ _的消毒。15.酚类消毒剂包括_ _ _ _和_ _ _ _两种。三、选择题1。关于紫外线杀菌是不正确的。a .紫外线杀菌与波长有关。b .紫外线伤害细菌D.NA构型c .紫外线穿透力弱。所以对人体无害。d .紫外线适用于空气或物体表面的消毒。e .一般用紫外线灯进行紫外线杀菌。2.高压蒸汽灭菌法不正确的是a .灭菌效果最可靠。应用最广泛的b .适用于耐高温、耐潮湿的物品c .能杀灭包括细菌孢子在内的所有微生物d .通常压力为2.05 kg/c.m2 e .通常温度为121.3℃ 3 .普通培养基灭菌,a .煮沸法b .巴氏灭菌法c .循环蒸汽灭菌法d .高压蒸汽灭菌法e .分步灭菌4。关于乙醇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浓度在70~75%时消毒效果好。b .易挥发,需加盖保存,并定期调整浓度。c .常用于皮肤消毒d .用于体温计浸泡消毒e .用于粘膜和伤口消毒。

5.对血清培养基进行灭菌,a .分步灭菌b .巴氏灭菌c .高压蒸汽灭菌d .循环蒸汽灭菌e .紫外线照射6。杀灭细菌芽孢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a .紫外线照射b .干烘灭菌c .分步灭菌d .循环蒸汽灭菌e .高压蒸汽灭菌7。湿热灭菌法中效果最好的是a .高压蒸汽灭菌b .循环蒸汽法c .分步灭菌d .巴氏灭菌法e .煮沸法8。酒精消毒的最佳浓度为a . 100% b . 95% c . 75% d . 50% e . 30% 9。关于紫外线,下列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 .能干扰D.NA的合成b .消毒效果与作用时间有关c .对物品表面的消毒D .对眼睛和皮肤有刺激性e .穿透力强10。消毒剂的作用原理是a .变性细菌蛋白b .凝固细菌蛋白c .灭活细菌酶d .破坏细菌细胞膜e .以上都是正确的11。紫外线杀菌的原理是a .破坏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b .使细菌蛋白质变性凝固c .破坏D.NA构型D .影响细胞膜通透性e .与细菌核蛋白12结合。血清,下列哪种方法可用于抗毒素等的灭菌。a . 56℃加热30 min B .紫外线照射c .细菌过滤器过滤d .高压蒸汽灭菌e .巴氏灭菌法13。判断消毒灭菌是否彻底的主要依据是a .病菌被完全消灭b .鞭毛蛋白变性d .细菌D.NA .变性e .以上都不是6 .5438+04.菌群失调的原因是(a)生态制剂的大量使用。b .正常菌群的遗传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c .正常菌群的耐药性发生明显变化。d .正常菌群的增殖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e .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数量发生了显著变化。15.正常菌群的描述是正确的。(一)一般来说,正常菌群对人体有益无害。b .肠道内的痢疾杆菌能产生碱性物质来拮抗其他细菌。c .口腔内正常菌群主要是需氧菌。即使健康的胎儿也携带正常的菌群。e .在人类生活中,正常菌群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稳定。16.关于菌群失调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菌群失调进一步发展。一系列临床症状和躯体症状可称为菌群失调b .菌群失调又称为细菌交替或双重感染c .长期使用抗生素会改变正常细菌成员的耐药性。从而引起菌群失调d .生态制剂可用于治疗菌群失调e .内分泌失调也可引起菌群失调17。实验室干烤灭菌常用的设备是()a .玻璃器皿b .移液管头c .细菌过滤器d .手术刀、剪刀e .橡胶手套18。关于煮沸消毒,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 . 100℃煮沸5分钟可杀灭细菌繁殖体b .可用于一般手术器械、注射器、针头的消毒c .在水中加入1-2%碳酸氢钠可使沸点提高到105℃ D .常用于餐具消毒e .不足以杀灭所有细菌。19.杀灭物体表面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称为()a .杀菌b .防腐c .无菌操作d .灭菌e .无菌20。新洁尔灭用于皮肤表面消毒的常用浓度是()a . 0.01 ~ 0.05% b . 0.05 ~ 0.1% c . 2 .试述湿热灭菌的原理和种类。3.简述肠道正常菌群对身体的有益作用。4.什么是菌群失调和菌群失调,其机理是什么?答案:1。名词解释答案1。消毒和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杀灭细菌孢子,如注射用酒精。2.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病原微生物(包括病原体、非病原体、繁殖体和孢子)的方法,如高压蒸汽灭菌。要求比消毒还高。3.防腐:在体外防止和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细菌一般不会死亡。比如食品中的化学添加剂。4.无菌:指物体内部或物体表面没有活菌的状态。5.无菌操作:指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方法。手术、介入治疗等。6.正常菌群:是指附着在人体表面和开口腔内的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7.菌群失调:正常菌群的数量和组成发生显著变化称为菌群失调,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二、填空题答案是1。破坏细菌蛋白质,抑制或干扰细菌酶系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2.燃烧法、干烤法和焚烧法。3.牛奶和酒精。4.煮沸法、巴氏杀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分步灭菌法、循环蒸汽灭菌法。5.干扰细菌的合成、突变和死亡。6.保护,削弱7。高压蒸汽灭菌。8.紫外线消毒。9.硝酸银10。龙胆紫。11.传播,浓度,作用时间。12.浓度和作用时间,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环境中有机物对消毒剂的影响,消毒剂之间的拮抗作用。13.氯,漂白粉14。屎,地面15。碳酸,赖素儿散,选择题答案是1 . c . 2 . d . 3 . d . 4 . e . 5 . a . 6 . e . 7 . a . 8 . c . 9 . e . 10 . e . 11 . c 65438 . 8+06。E17。A18。E19。D20。乙四。问答1。影响化学消毒剂效果的主要因素有:(1)消毒剂浓度和作用时间:消毒剂浓度越大,作用时间越长。但需要注意的是,酒精在70 ~ 75%时杀菌作用最强,浓度过高会使细菌表面的蛋白质迅速凝固,使酒精无法渗透到细菌内部发挥作用。(2)温度和pH值:一般来说,消毒剂的杀菌作用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消毒剂的杀菌效果还与pH值有关。不同的消毒剂有不同的最适pH值。比如酚类消毒剂在酸性环境下效果更好。此外,细菌在适宜的pH值下有很强的抵抗力,如果偏离其最适pH值,就很容易被杀死。(3)细菌的种类和数量:不同种类的细菌对消毒剂的敏感性不同。细菌数量越多,所需消毒剂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因此,应根据细菌的种类和数量来选择消毒剂的种类和浓度。(4)环境中有机物和其他拮抗剂的作用:不同的化学消毒剂有各自的拮抗物质。细菌常与血液、痰液、脓液等有机物混在一起。这些杂质可与消毒剂结合,从而影响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效果。2.试述湿热灭菌的原理和种类原理:使细菌蛋白质凝固变性;降解细菌核酸;破坏细菌的质膜。类别:(1)煮沸法:煮沸10分钟即可达到消毒的目的。如果需要杀死孢子,时间要延长到1-3小时。可用于手术器械、注射器、软管等的消毒。(2)循环蒸汽灭菌法:是在常压下用100℃的蒸汽灭菌,通常能杀灭细菌的繁殖体10-15分钟,但不保证能杀灭孢子。(1)分次灭菌:反复循环蒸汽加热可杀死细菌的全部繁殖体和孢子,主要用于对不耐热物质的灭菌,如一些营养培养基。(2)高压蒸汽灭菌:是目前最有效、应用最广泛的灭菌方法。通常压力为1.05kg/cm2,温度为121.3℃,持续15-30分钟。它能杀死包括细菌孢子在内的所有微生物。该方法适用于高温、防潮物品的灭菌,如生理盐水、普通培养基手术器械等。(3)巴氏杀菌法:61.1-68.8℃加热30分钟或71.7℃加热15-30秒,可杀灭物品中的致病菌和杂菌,不破坏物品质量。如牛奶和酒精的消毒。3.简述肠道正常菌群对身体的有益作用。(1)防御外来病原体:如人体肠黏膜表面形成生物屏障,防止病原体的入侵和粘附。正常菌群的酸性代谢产物在肠道内造成酸性环境,抑制病原体的生长。(2)营养功能:参与宿主的营养代谢和吸收。合成必需维生素,如烟酸、生物素、泛酸等。(3)免疫功能: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促进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成熟;作为非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的免疫反应;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4)抗肿瘤作用:能产生一些酶代谢产物作用于致癌物;抑制硝胺的合成或降解;作为抗原或免疫佐剂,刺激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4.什么是菌群失调和菌群失调,其机理是什么?正常情况下,正常菌群、宿主与外界环境、正常菌群成员之间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数量就会发生明显变化,出现菌群失调。如果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躯体症状,则称为菌群失调。其机制是:(1)长期使用抗生素,尤其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不仅抑制病原菌,还抑制正常菌群中的敏感菌,导致耐药菌过度增殖,菌群失调。(2)免疫力低下或内分泌失调:恶性肿瘤、长期糖尿病等疾病使全身或局部免疫功能低下,导致正常菌群中部分细菌过度生长,形成菌群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