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重庆高考语文卷文言文翻译与阅读理解答案(评论)

2018重庆高考语文卷文言文翻译与阅读理解答案(评论)

把握高考文言文主题

学习高中文言文教材。复习的时候不要轻易放弃课本,要加强课本的复习。只要仔细分析历年的高考题就会发现,每一年的文言文题都与中学所学的文言文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没有看到选段,但是我们所考查的知识点都可以在课本上找到,也就是说都是课文中学到的内容。所以一定要加强课本的复习。

有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能力。实践证明,有效训练文言文阅读能力或准确回答文言文问题,最重要的是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文意,或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理解主旨;否则就会犯看字面意思或者断章取义的错误。面对一篇文言文,通过整体阅读,应该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握以下信息:是谁写的,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有什么特点,做了什么(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东西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到谁,人物关系如何等等。如果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含义,有时不仅会对主要人物及其关系判断错误,甚至会混淆是非(如裴举对炀帝和唐太宗的态度)。

总结文言文中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复习和整理文言词汇时,不必把常用实词的每一个意思都列出来,让人眼花缭乱。比如看“见”字,只需要强调“见”是“被动”的意思,“放在一个动词前面表示如何对待自己,相当于“我”和词性副词”,记住两个例子:“信但见疑”和“若见录”,剩下的“见”和“访”另一个例子是危险。当学生看到危险时,他们会想到它。其实在古代汉语中,危险往往被解释为“气节”和“高度”,比如成语“说危险的话,做正直的事”,诗句“危楼高在千尺”。如果考察文言文中“危险”、“苦恼”、“伤害”的含义,学生大概都能掌握,只有“正直”和“高度”比较难掌握,所以复习时要注意这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含义,掌握了这些区别,其他含义基本就能满足了。

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文语法。学习古代汉语语法时,要重点关注古今语法的差异。因为古今汉语的一些基本语法规则(比如主语在谓语之前,动词和形容词都可以做谓语等等。)古今都一样,没必要死记硬背。古今的区别(如词类的灵活运用、特殊的语序、特殊的句式、特殊的被动表达、一些常用虚词的用法等。)应该很好掌握。有一些特殊的固定句型,你不妨记住。

所谓“固定句型”,是指某些词是作为一个整体组合使用的,理解时不能割裂开来,而需要按照一定的固定模式来解释。只有注意这些特殊规律,才能正确理解原文。比如“是”“哪个更好”(与...)和“没有什么是……”(我害怕。)“得了也没关系……”(墨菲...恐怕是的...)等等。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推断单词的意思

在文言文综合阅读中,经常会遇到个别一时看不懂的字、词、句,需要根据上面的惯性和字义往前推,或者根据上下文和下面的文义往后推。俗话说,语离不开词,词离不开句,句离不开段(文)。只有把词、词、句放在段落乃至文章的整体语境框架中,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文言文“言”的试题因为重在理解能力,所以非常注重语境因素。特定语境中的词语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尤其是文言文中的实词,由于一词多义,脱离语境可能会做出完全错误的判断。因此,掌握一些有效理解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我们还可以借助众所周知的成语来推断词义。成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含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成语后,就可以根据某些成语的意思和用法来推断文言文的意思了。比如高考,题目“为官清廉,不问私人问题”(谨小慎微),成语是“踏实”。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般都能在课本或常用成语中找到立足点。所以要善于从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中举一反三,相互比较,分清异同,从而解决试题中实词的意义问题。

辨析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

复习虚词时,要注意近几年考了哪些虚词,考了哪些意义和用法,今年要求掌握哪些虚词。近几年的考试说明只要求掌握18虚词,虚词范围小,变化很多。所以在复习的时候要掌握这些虚词的词性和常用用法,当它们有一定词性的时候可以翻译什么。有了这个基础,一般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首先要明确不同词类虚词的特点。比如经常考、用法复杂的虚词“一”,主要有介词和连词。作为介词,它经常跟在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后面,形成宾语-宾语短语。

充当状语,如“以一宝强秦之乐”,“以”后接名词短语“一宝”作谓语“逆”的状语。用作连词时,一般接动词或主谓短语,如“晋侯、秦伯围郑,是因为对晋无礼”。“一”后面是“对金无礼”,是主谓短语,所以“一”只能是表示原因的连词。需要注意的是,在上面两个例子中,“一”被翻译为“因为”,但由于词性不同,用法明显不同。所以“一”到底是介词还是连词,要具体分析与之相关的词。

文言文不仅考察实词、虚词的用法,还考察句子翻译、信息把握、字面意思概括等。但是相对来说,实词和虚词是基础,是基础。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分析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

“分析综合”是指分解、分析、归纳。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成部分,对这些部分进行独立研究;综合就是把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再现事物各部分多样而丰富的内在联系。分析是细致的、局部的研究,只针对某一点进行独立研究;综合是一种整体性、全局性的学习,既要忠于原文,又要超越原文,全面思考。分析和综合不是相互孤立的,可以完全分开。分析是基于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全面深刻的认识。总的思路是综合,分析,综合。

“过滤文本中的信息”。要求考生能够在基本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间、地点、话、事、理由、感情等信息,筛选出对选项表述的是非判断。

“概括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指对文中的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事件或真相进行综合判断和推理,要求考生提供一个论点的依据,一个事件的起因,一个发展的结果等等。这种考试往往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对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归纳和概括。

分析和总结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是指要求考生在描述一个事件或阐述某个道理时,分析总结作者自己的观点。注意力是指作者自己对他们所读文章的看法,而不是简单地分析事件的具体内容或真相本身。在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看法和态度有时是显而易见的,但有时又是含蓄曲折的,所以这类题型往往比较难。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更准确的分析或总结。

“归纳概括”问题的常用方法。一是以“找出符合(或不符合)本义的选项”的形式出现。第二种是以提问的方式出现。对于第一种选项,其选项的错误模式大致可以归纳为几种类型:误用因果、杂项事件、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和误解文字。但不管是什么类型,只要你认真阅读原文,梳理脉络,深入思考,仔细分析,从句、条件之间的关系,原文是否表达,是否恰当,词语的解释,最终都会去伪存真。第二种考试方式要求学生有充分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和推理判断的能力。这其中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的问题点,透彻理解选项的内容和含义,牢牢把握人与事的内在联系,合理考虑“理”与“理”的因素,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

归纳概括题的常见错误选项

纵观近十年的高考文言文题,“归纳概括”题一般以“找出符合(或不符合)本义的选项”的形式出现,每个选项的出错方式可以概括为“误用因果”、“混同事件”、“无中生有”、“颠倒是非”、“误解文字”。

(1)因果误用。这种错误是指原文中的两件事不构成因果关系,而选项是以因果关系处理的。

(2)杂项事件。这种错误是指把两个或三个事物结合起来,混淆状语、定语或其他条件。

(3)无中生有。意思是原文不是这个意思,只是在选项里加了内容。比如高考题19中的C项,说“(狄)高马德宗觉得很为难,只好接受了狄的建议。”这里有两件事与原文不符,分别是“尴尬”和“不得不”。高宗的“尴尬”原文没有表述,而“高宗的意思就是解决办法”这句话充分说明高宗在接受建议的时候并不是非要这么做。这个问题的错误不属于什么。

(4)颠倒是非。这种错误是指原文有相关的表达式,但选项中的表达式正好与原文相反。

(5)对文字的误解。这种错误很小,因为往往只有一个词是错的,其他的表达都是完全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