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中考历史政治分类(江苏常州)

中考专题复习:三次科技革命与创新型社会

第一次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综述

二、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后果)

1与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第一次科技革命:①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2)资本主义逐渐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3)社会面貌发生了变化——a)社会日益分化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个直接对立的阶级,斗争日益尖锐;b、城市化和工业化开始;c,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

第二次科技革命:①经济上,科学技术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突飞猛进,但各国发展不平衡。(2)政治上,垄断组织的出现,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3)外交(国际关系)上,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争霸加剧,矛盾激化,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第三次科技革命:①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出现,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新兴产业兴起,第三产业快速发展。③促进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4)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导致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出现。⑤引起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的扩大,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世界越来越紧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快。

知识归纳

(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力、社会关系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1,生产力

第一次: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第二次:电的广泛应用带来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第三次:以原子能的利用、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标志,人类进入了电子时代、信息时代、空间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

2.社会关系。

第一次:(社会阶级结构)近代形成两个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本主义制度在更多国家建立;(社会经济结构)英国工业经济中心的扩散和城市化浪潮的出现;(社会生活结构)交通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自由改革运动的高涨,发展了自由资本主义,发展了工厂制度。

第二次:(生产关系调整)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第三次:(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人民生活也发生了变化。

3,世界格局。

第一次:(政治格局)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冲击旧的观念和制度,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经济结构)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东方许多国家和地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成为西方的倾销地和原料产地。

第二次:(政治格局)东西方联系紧密,但差距进一步拉大,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殖民体系的最终确立;(经济结构)一战后,美国逐渐掌握世界经济霸权,帝国主义国家加紧资本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建立;刺激了东亚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三次:(政治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出现五大权力中心。(经济结构)资本主义世界,美日欧三足鼎立,东西方联系更加紧密,有全球化趋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

2.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科技革命:①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近代工业的出现(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第二次工业革命: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运动正在兴起(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新中国的科学技术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面临机遇和挑战。

知识链接

世界三次科技革命期间,中国处于什么历史时期?中国没能抓住19和20世纪科技革命的重大机遇,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清朝中后期。受专制政治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本能地排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中国的经济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第二次科技革命时,中国还处于清朝的封建统治之下。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清政府内忧外患,对科技革命的态度从排斥转变为只引进技术,如洋务运动。但洋务运动只是研究西方的军事技术和科学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从根本上推动社会发展,很快就失败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强大,所以没有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而是通过战争和资本输出继续掠夺中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极其缓慢。

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中国处于1945年至1949年的解放战争时期,没有发展科技革命的和平环境。中国成立于1949年。为了保持独立性,提高国际地位,在国际科技经济竞争中取得优势,它把发展科技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采取了引进和吸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态度。但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敌视、封锁和包围,中国政府重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科技创新,重视科学体系建设,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后来由于“左”的思想泛滥,中国在“文革”十年中失去了一个科技发展的好机会;改革开放后,科学技术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三次科技革命的启示

1,启蒙

科技革命的出现是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发展;

(2)科学技术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③注意吸收和借鉴人类历史上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如何面对新科技革命?

作为一个国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科技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发展科学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人才,建立知识创新体系。

作为个人,要努力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从经济学的角度,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及其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依靠科学技术和提高效率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④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国际竞争的焦点发生了变化,决定国际地位的关键因素是科学技术。因此,振兴科技,发展教育,应该是国家战略的重点。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面对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机遇、挑战和压力并存。它们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探索一条适合自己快速发展的道路。

3.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①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影响。

a、科学技术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b、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c、提高人的工作效率。

d、方便人们出行,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2)科技发明的负面影响。

A.战争:一战中的飞艇、飞机、毒气弹、坦克、远程火炮;二战中的原子弹。

b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废气、汽车尾气、太空垃圾、核废料等。

C.高科技犯罪:互联网“黑客”、ice等。

D.其他问题:克隆人,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等。

4.把三次科技革命和中国现代化结合起来,请谈谈你的理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

知识比较

1,第二次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历史条件

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历史条件:①19世纪中叶,英、美、德、意、日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和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2)结束分裂的国家和进行资产阶级改革的国家扩大了国内市场。(3)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世界的侵略,形成了更广阔的海外市场。④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科学理论的不断突破,技术的不断进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历史条件:①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②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迅速发展。(3)第三世界的崛起,工业的发展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客观上为发达国家的工业生产,提供了工业品市场。

2.举例比较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给人类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

在第一次科技革命之前,交通极其不便,人们用马代替走路,甚至用腿走路。由于机车和汽船的发明,交通和旅行更加快捷方便。

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前,当夜晚来临的时候,人们只能忍受黑暗带来的痛苦和无助。爱迪生发明了耐用的灯泡,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大大延长了工作和娱乐的时间。

(3)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前,远距离的人之间的交流是费时费力的,但是有线电报、有线电话、无线电报的发明,解决了交流的麻烦和时间的浪费。

专题: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一、阶段特征

1,含义:中国的现代化也称现代化,是指从19世纪中叶开始,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的思想、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开始摆脱封建束缚,走向大机器生产下的一种社会形态的过程。包括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现代化与思想文化进步。经济工业化是核心,政治现代化是保障,思想现代化是前提。

2.时间范围:从1840的鸦片战争到今天的改革开放。

3.任务:第一,民族和国家独立;二是实现工业化,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4、流程阶段:

(1)初始阶段:(1840 —1895)

中国的现代化仅限于“器物”层面。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的开始。核心内容是经济领域的现代化。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办军民工业,促进了文化和军事领域现代化的启动。在它的指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

(2)总体发展阶段(1895 —1927)

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要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这是政治制度现代化的重大突破。思想文化的现代化有了很大的进步,激进的民主派开展了新文化运动,矛头直指封建正统。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3)曲折前进的阶段:(1927 —1949)

中国的现代化步履维艰。在官僚资本主义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和战争的破坏下,民族工业纷纷破产。但与此同时,中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已经出现,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新的曙光。

(4)新中国现代化:(1949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全面发展。政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民主专政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逐步完善。经济:65438年至0953年,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遇到了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二、知识的本质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阶级各阶层对现代化的探索

1,地主阶级——洋务学堂

(1)背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危机。

(2)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持清朝的统治。

(3)口号:向外国人学习,以壮大自己;(4)内容:前期和后期。(5)功能:

(6)失败原因:由于洋务运动以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决定了中国不可能走上富强之路,最终以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2.资产阶级

(1)资产阶级改良派

①背景:19年底,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主张: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

③作用:戊戌变法既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革运动,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

④失败原因:主观性: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弱点;客观:封建顽固势力的力量。

⑤教训: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资产阶级改革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

①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②提出:提出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主张以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作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和思想深入人心,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失败原因:主观性: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弱点;目的:中外反对势力相互勾结镇压革命。

⑤教训:资产阶级领导不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资产阶级* * *和平计划在中国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