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递质名词解释?
8.制剂:根据兽药典或兽药质量标准,具有一定规格的医药产品称为制剂。
9.剂型:将药物加工成适宜、安全、稳定、方便的剂型称为剂型。
10.药方:兽医根据畜禽等动物的情况开出的药方。处方是具有法律意义的文件,也是药店掌管药品的依据。
药典:药物或药物规格和标准的代码。
12.药物消除:指药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生物转化)和排泄。
13.首过作用:药物通过胃肠道吸收,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脏的作用下,被吸收的药物代谢失活,进入体循环的药物减少,导致疗效下降或消失。
14.生物转化:药物在动物体内化学结构的改变,也称药物代谢。
15.药物作用:药物与体内细胞的反应。
16.兴奋性药物:在药物的作用下,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这种药物被称为激动剂。
17.治疗作用:任何符合用药目的或达到防病治病效果的作用。治疗效果不同可分为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
18.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机体产生不适或有害影响。
19.副作用:在治疗剂量下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影响。副作用是药物固有的,选择性低。毒性反应:常因剂量过大引起,也因连续长期用药后药物蓄积中毒而发生。
21.剂量:剂量,可分为无效剂量、最小有效剂量、极端剂量、最小毒性剂量和致死剂量。临床治疗剂量或常用剂量应在最小有效剂量和最大剂量之间。
22.配伍禁忌:指药物在体外配伍之间发生直接的物理或化学变化,如沉淀、变色、潮解或失效,导致药物疗效降低或消失。
23.拮抗作用:两种药物配伍(合用)使疗效小于每种药物单独作用的总和。
24.增强作用:也称为协同作用,两种药物的联合作用超过每种药物单独作用的总和。比如磺胺类药物联合甲氧苄啶(tmp)的抗菌活性远远大于每种药物单独作用的总和。
25.相加作用:两种药物合用的作用是每种药物单独作用的总和,如青霉素和链霉素合用。
26.抗菌药:能抑制或杀死病原微生物的药物。
27.抗菌谱: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体的范围。
28.抗菌活性:指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其活性表示抗菌能力的大小。
29.耐药性:又称抗菌性,是指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降低或消失。
30.交叉耐药性:微生物对一种抗菌剂产生耐药性后,有时会对同类的其他抗菌剂产生耐药性,这种现象称为交叉耐药性。
31.最小抑制浓度(mic):体外试验,是指药物在培养基中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32.最低杀菌浓度(mbc):药物在体外能使活菌生长减少99%以上的最低浓度。
33.广谱抗菌药:指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立克次体、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及阿米巴、球虫等部分原虫的大部分病原体有抑制作用的抗菌药。
34.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和杀菌药物的总称,抗菌药物是抑制病原体生长的药物;消毒剂是杀灭病原体的药物,浓度不同,化学本质是一样的。
35.停药期:指停止用药与许可屠宰食用动物或许可销售其产品如食用动物组织、蛋类、奶类及其他产品之间的间隔时间。
36.次级效应:又称间接效应,是由初级效应引起的效应。强心苷在加强血液循环中的利尿作用。
37.对症治疗:用药的目的是改善疾病的临床症状,也称姑息治疗。如果用解热镇痛药来消除身体发热的症状。
38.病因治疗:又称根治性治疗,用药的目的是消除病因,去除病根。例如杀死或抑制病原体的抗菌药物。
39.药物残留:使用药物后在动物细胞、组织和器官中积累或储存的药物或化学物质的原形或代谢产物,直接影响食用组织和器官的品质。
40.肠肝循环:部分药物经胆汁排泄,进入肠道后水解,或解离的药物在肠道内重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称为肠肝循环。肠肝循环中的药物往往具有持续时间长的特点。41激动剂:任何能加强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药物。抑制剂:任何能导致功能活动减弱的药物。43激动剂: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激发受体产生效应。拮抗剂:能与受体结合的物质,亲和力强,但无内在活性。肝药酶:肝细胞滑面内质网脂质中的微粒体酶是药物代谢最重要的酶系统,被称为“肝药酶”,影响药物疗效。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中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剂量和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速度。半衰期:血药浓度减半所需的时间。48首通(关)效应:又称一级效应。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通过门静脉到达肝脏。有些药物在通过粘膜和肝脏时容易代谢失活,大部分在第一次通过肝脏时就被破坏,因此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剂量减少,药效降低。耐受性:是指药物连续多次作用于人体,其作用逐渐减弱,需要不断增加剂量才能达到原来的效果。耐药性:又称耐药性,是指微生物、寄生虫和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一旦出现耐药性,药物的化疗效果会明显下降。51协同作用:协同作用是指不同的激素都对同一种生理效应产生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52反弹现象:一种药物长期用于治疗一种疾病,在症状基本控制或临床治愈后突然停药,由此引起的疾病逆转称为药物“反弹”现象。化疗:化疗是使用化学药物治疗癌症。抗菌谱:指一种或一类抗生素(或抗菌药物)能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种、属、种的范围。二重感染:又称反复感染,是指一次感染过程中的另一次微生物感染,通常由抗菌药物的使用诱发。胆碱危象:新斯的明用药过量危象通常发生在暂时用药过量之后。除上述呼吸困难等症状外,还有乙酰胆碱蓄积过多等症状,包括中毒性碱样中毒症状(呕吐、腹痛、腹泻、瞳孔缩小、多汗、流涎、气管分泌物增多、心率减慢)、尼古丁样中毒症状(肌肉震颤、痉挛、紧绷)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水杨酸反应:类水杨酸反应:指水杨酸钠和乙酰水杨酸引起的反应。大剂量使用这些药物时,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严重者出现精神错乱、皮疹、出血等症状。被称为类水杨酸反应。58首剂现象:也称首剂综合征或首剂现象,是指某些患者第一次服用某种药物时对该药物产生的效应。59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CCNSA):指在细胞增殖周期各期(G1,S,G2,M)或静止期(C0期)杀死细胞的药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可以与细胞中的DNA结合,并阻止其复制。从而显示其杀死细胞的功能。60细胞周期特异性生物(CCSA):只能杀死恶性肿瘤细胞增殖周期中某一时期细胞的药物。61完全激动剂: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能与受体结合产生最大效应。第62部分激动剂: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低,与受体结合后只能产生微弱的作用。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如Na+、K+)由细胞膜特异性载体蛋白携带,通过细胞膜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以逆向浓度差或逆向电位差进行的跨膜转运称为主动转运。主动转运的特点是必须借助载体、逆浓度差或电位差来转运,需要能量。被动运输:包括简单扩散和促进扩散。(1)简单扩散:指小分子脂溶性物质通过细胞膜从高浓度侧转运到低浓度侧的过程。(2)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帮助下,通过细胞膜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移动的过程。一级动力学消除: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消除一定比例的药物。零级动力学消除:单位时间内消除相同数量的药物,也称为测量消除动力学。房室模型:药物根据其在血浆中的消除速率可分为一室模型或二室模型。
(1)一室模型:假设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在体内的分布瞬间平衡。
(2)两室模型:是一种假设身体由中央室和外周室连接的模型。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中央隔室的分布是瞬时的、平衡的,但进入外周隔室时,有一个分布过程,与中央隔室保持平衡需要一定的时间。药物的选择性作用:药物进入体内后并不对所有的组织器官产生作用,只是在一定剂量下对少数组织器官有明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