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华南师范大学解题的因素有哪些?

(一)问题表征

问题表征是在头脑中记录、理解和表达有关问题信息的一种方式。解决一个问题不仅取决于我们分解它的策略,还取决于我们如何给它定性。如图11-7,九点正方形和火柴排列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受感性情境的限制。左图中的九个点容易使人在感知中形成封闭的四边形,使人难以突破感知经验,但四条直线必须延伸到九个点形成的区域之外才能达到目的;右图中的六根火柴排列在一个平面上,但如果要在平面上排列四个相连的三角形,六根火柴无法达到目的,唯一的可能就是将六根火柴站成一个实体。

看下面这个例子。已知圆的半径是6厘米。这个圆的外接圆的面积是多少?这个问题有两种感性表现(见图11-8a和B)。因为在图A中很难看出圆的半径和外切正方形的边长的关系,而在图B中更容易看出圆的半径和正方形的边长的关系,所以人们一般在图A中解题时出错较多,而在图B中解题时出错较少..

心态

思维定势是个体先前的思维活动对后续类似思维活动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的决定性趋势。刻板印象往往是无意识的,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阻碍问题的解决。最早研究刻板印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的是迈尔(1930)。在他的实验中,一些受试者通过使用指令得到方向提示,而另一些则没有得到方向提示。结果是,前者的主体大多能解决问题,而后者几乎没有一个能解决问题。

刻板印象对问题解决的阻碍,从卢钦斯(1942)的实验就可以看出来。在实验中,受试者被告知有三个大小不同的杯子,并被要求用这三个杯子测量一定量的水。实验步骤见表11-2。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对序列1~5的实验,由于被试已经利用公式B-A-2C形成了一个集合,结果序列6和7大部分都是用同样的方法求解,没有发现本该显而易见的简单方法(即A-C和A+C)。在这个例子中,刻板印象使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僵化。

(3)功能性固定

功能固定性是指一个人在看到一个物体有了通常的用途后,很难再看到其他新的用途。如果第一眼看到一篇文章的目的更重要,那就更难看到它的其他用途了。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刻板印象。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唐克尔(Duncker,1945)提出的。在一次实验中,他让学生们想办法把蜡烛放在一块垂直的木板上,让蜡烛正常燃烧。Doncoeur给了每个学生三根蜡烛,还有火柴、纸箱、图钉等东西。一半的受试者被给予纸盒中的材料,另一半被分散在桌子上。Doncoeur发现,对于被试来说,把东西放在一个盒子里会让解决问题变得更加困难,因为在这个时候,盒子被视为一个容器,而不是一个可以参与解决问题的物体。在这个实验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把盒子钉在木板上,当烛台用。

另一个实验是美国心理学家麦尔(1931)设计的。本实验设计的问题场景是,在一个房间的天花板上悬挂两根绳子,要求被试尝试将它们连接在一起。房间里还有一把椅子,一把钳子等东西(见图11-9)。问题是两根竖绳之间的距离太远,受试者无法同时用手连接。实验设计的目的是观察被试能否突破功能固定,利用现场展示的材料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将钳子绑在一根竖绳上,使竖绳摆动,有时在摆动过程中会缩短两根绳子之间的距离,使受试者可以同时抓住两根竖绳,将它们绑在一起。实验结果显示,只有39.3%的大学生能想到上述方法解决问题。显然,大多数受试者都没想到钳子会被用作钟摆。在他们看来,钳子的作用就是拔钉子或者剪铁丝。

功能注视也是思维活动的一种刻板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硬币似乎只有一个用途,很少有人想到它还可以用来导电;衣服似乎只有一个用途,很少有人想到可以用来灭火。这种现象使我们倾向于习惯性地使用事物,从而阻止我们用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四)酿造效应

当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却没有任何结果的时候,把问题搁置一段时间,几个小时,几天或者几个星期,然后再回来解决,可能很快就找到解决方案了。这种现象被称为孵化效应。在酝酿期,虽然个体在意识中终止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但他的思维过程并没有完全终止,仍然在潜意识中断断续续地进行着。通过酝酿,将最近的记忆和已有的记忆融为一体,弱化了心理定势的作用,容易激活遥远的思维线索,因此容易重构新事物,产生对问题的新看法,顺利解决问题。

有人用实验说明了这种效应。问被试经济项链的问题(见图11-10):“你面前有四条小链子,每条链子有三个环。开一个环要2分钱,封一个环要3分钱。一开始,所有的环都是密封的。你的任务是把这12环全部连成一个大链条,但成本不能超过15分钱。”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是把一个小链条的三个环全部打开,把剩下的三个小链条和这三个环连接起来。实验中的三组被试都花了半个小时解决问题。在第一组中,55%的人在半小时内解决了问题。第二组,在解决问题的半小时中间插入半小时做其他事情,结果64%的人解决了问题;第三组,半小时中间插四个小时做其他事情,结果85%的人解决了问题。在这个实验中,被试被要求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发现,第二组和第三组被试在回来解决项链问题时,并没有按照已完成的方案进行,而是像以前一样从头开始(Silveira,1971)。因此,可以认为酝酿效应打破了不恰当的想法解决问题的刻板印象,从而促进了新想法的产生。

(5)知识和经验

解决问题的知识和经验越多,对解决问题越有利。善于解决问题的专家和新手的区别在于,前者拥有关于问题的知识和经验,并善于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比如一个老医生和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医生,在处理一个有很多症状的病人时,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年轻的医生不确定病人患的是什么病,就给病人开各种医疗检查单。只有有了一套几乎完整的症状信息,他们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但是,有经验的老医生很可能会立即识别出这些症状符合一种或几种疾病的诊断模式,并在仅对患者进行有限检查后很快做出相当准确的最终诊断。

那么,知识和经验为什么能促进问题的解决呢?西蒙等人研究过这个问题。他们向象棋大师和棋艺不佳的普通棋手呈现一个有25枚棋子的棋盘,时间为5秒钟(在5秒钟内,受试者可以清楚地看到棋盘,但无法储存在长时记忆中)。实验条件有两个:第一个是把一个好棋手的真实棋盘布局呈现给两组;第二个是把棋盘上随机的25个棋子的布局呈现给这两组人。棋盘移走后,要求受试者把刚刚看到的棋盘布局放到另一个棋盘上。结果表明:对于真实的棋盘布局,象棋大师可以复原25个棋子中的23个,而普通棋手只能复原6个左右;对于随机排列的棋盘布局,象棋大师和普通棋手能恢复的数量是相等的,都是6。研究还表明,专家看棋盘上规则的25个棋子时,不是看25个孤立的东西,而是以棋子的组合为单位,以棋子之间的关系来看棋盘。根据对国际象棋大师的研究,西蒙认为任何一个专家都必须储存50000 ~ 654.38+百万个大块的知识,获得这些知识必须花费不少于654.38+00年的时间。由于专家拥有大量的知识,并有丰富的经验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不同的情况,因此他能够熟练地解决在这一领域遇到的各种问题。对于一个需要新手苦苦思索才能解决的问题,一个专家去查一下存储的解决方案可能就够了。

(6)动机和个性

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一定的动机,比如人的社会责任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等。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适度的动机水平有利于解决问题,而太强或太弱的动机水平都不利于解决问题。由于强烈的动机水平,人会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因此很容易忽略解决问题的重要线索。而且动力太弱,个人容易被无关因素吸引。

个体的性格差异也会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崇高的理想、坚强的意志、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优秀的人格品质,会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缺乏理想、意志薄弱、骄傲懒惰、缺乏自尊、自卑等消极的人格特征会阻碍问题的解决。

详见链接:/xgjy/xlyj/xlshuku/xlsk 1/115/xlxdl/201008/t 20100818 _ 6640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