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课文的标题叫《鸟的天堂》?

1.课文中最后两个“鸟的天堂”意思一样吗?

答:不是,因为引用的是第一首《鸟的天堂》,引用的是别人说的,朋友说的。第二个“鸟类天堂”是因为这里非常适合鸟类生活,确实是鸟类天堂。

2.最后一句,引用了第一首《鸟的天堂》,因为_ _ _ _ _ _;第二个没有引用是因为_ _ ② _ _。

①大榕树的名字;

这的确是鸟类生活的好地方,这是作者由衷的赞叹。

扩展数据

创作背景

1933年4月,西江乡村师范学校校长陈洪友北上进行教育考察,5月底途经上海时与巴金一同返回新会。当时,巴金还不到30岁,已经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他南下广东,“到了其他我的足迹没有到过的地方”(巴金语),看到了一群投身教育事业的青年朋友。

5月31日,巴金和陈洪友到西江乡村师范学校,在学校住了三天,然后到新会县郊区的天路、天马、茶坑等村走了三天,再从当时的孙宁铁路坐火车到台山住了一夜,6月7日晚回到西江师范学校参加座谈会,9日晚回到广州,在那里住了10天。

巴金和天堂鸟的姻缘可以说是天作之合。在新会参观天禄、天马、茶坑三乡时,由于陈洪友校长校务繁忙,便叫叶在天禄,在天马,梁朝玲在诈人陪同巴金参观三乡。此时,正是南方水乡的初夏。一天晚上,在天马乡五本小学(现天马村委会祠堂“五本堂”附近)吃完晚饭后,陈郁邀请巴金到“鹊墩”附近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