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名词解释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记录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体的形式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和功利价值观。

《论语》涵盖了政治、教育、文学、哲学、处世之道。早在春秋末期,孔子设坛讲学时,其主要内容就已初步创建。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和再弟子将他的言论代代相传,逐渐记录下这些口头语录的言行,故称《论》;《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故称“语”。

扩展数据: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后,经历了秦始皇时代的“焚书坑儒”。随着西汉的兴盛,《论语》的传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论语》以口传的方式分为《齐论语》和《鲁论语》两个分支,根据老师的出处分别命名为《齐论语》和《鲁论语》。

即儒家学者在《齐·鲁》中解读的《论语》,就是《鲁》中的《论语》。此外,还有所谓的《古论语》,长期藏在孔子旧居的墙里。到了汉武帝时期才问世,并逐渐为世人所知。

其中鲁人所教的《鲁论语》20篇,齐人所教的《齐论语》22篇,孔子旧居墙内发现的《古论语》21篇。

西汉末年,张瑜被推荐为太子的老师,教授《论语》。由于当时版本和解释的不同,以其师承学习的《论语》为基础,又采《论语》之气,择其善而从之,形成了《张厚论》的统一版本。

百度百科-论语

人民网-重读国学经典:《论语》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