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应该如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高考是什么?一个是知识,一个是心理素质。但是,常见的误区总是低估前者,强调后者。其实心理素质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是一样的: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这种品质不仅是高考需要的,在人生的考场上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高考来了,就要提出“高考心理素质的培养,不能临时抱佛脚,也不能后补”的理念,因为这对于正在朝高考方向走的学生,对于已经走过高考之路的学生,都是必要的。

高考心理素质不言而喻。据东方。com,著名心理学家、高考专家王继生教授对2000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74名高考状元做了一项调查,认为考前和考场上的心态是学生发挥能力的最重要因素。据新华社报道,如果从心理上战胜高考,可以说高考成功了一半,这是74位高考状元的知识。

所以每年高考前,老师和家长都会教育学生不要紧张,媒体上也有各种相关说明。比如“专家建议,高考前家长经常和孩子聊天,交心谈心,饭后散散步,互相交流,帮助孩子调整心理。”高考前,不仅是孩子,家长也要调整心态。(新华网2006年5月)“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说,高考不仅是为了考生,更是为了家长的心理素质。

应该说,高考前放松一下,睡个好觉,做做户外运动等等,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压力,帮助考生随机应变。

但是,高考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只是到了高考,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关注这个问题。对于那些平时心理素质比较弱的同学来说,这种急功近利的填鸭式的行为,能有多大的作用,值得怀疑。春秋不耕得到了什么?挖一口井,拼铸一个锥,为时未晚。

其实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比如遇事保持冷静,遇事保持冷静,遇事被打败不气馁,关键在于每天做好家庭教育,慢慢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而不是靠高考死记硬背取胜。

应该说,考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以家长为主体的家庭教育,这也需要重视平日里“以人格教育为主,以日常交往和榜样影响为主”的家庭教育。如果家长只注重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平时不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不积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只会在高考的关键时刻照顾孩子的心理稳定。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可能无形中给自己的孩子施加了一种压力,效果不一定好。

同时,学校和社会的教育不可或缺。应该说,素质教育的理念包含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但是,“唯分论”的倾向仍然导致我们忽视了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健康人格的关注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辛勤灌溉,培养学生良好的情商,养成健康的人格和遇事沉着冷静的心理品质,不仅有利于孩子在高考中正常发挥,也有利于他们一生取得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

因为,从宏观上来说,高考只是人生的一步。走过这一步只是开始,以后还有很多比高考更难的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