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的起源和历史
平度是夏朝的赖艺、商朝的莱国、西周的唐易之地。春秋时期,原是莱国。周灵王五年(公元前567年),齐国灭赖,归齐国。战国时期是齐国的即墨城。
田忌统治时期,即墨市(今古县镇大朱毛村一带)是齐国东部的政治中心。秦初设县,胶东半岛为胶东郡,即墨市为县治。西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楚湘玉将原齐国一分为三,以田城为胶东王,即墨为都城。六月,胶东与齐重聚。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韩信被消灭,土地全部归还汉朝。胶东为郡治即墨,即墨、于之、鲁巷、平度、夏密等郡并列。于之县辖平度市,芦乡县辖新河镇城子村,平度县辖新河镇北部。汉文帝前十六年(公元前164),胶东郡为胶东国,定都即墨。
汉景帝前三年(公元前154),胶东国被废,改称郡。景帝二年(公元前148年),胶东国正式重建,仍为即墨,吃八镇,直到王莽来到汉朝。建武十三年(37年),东汉光武帝封贾府为胶东侯,后郭抑郁,吃了六城。
张帝开国元年(76年),原胶东后国被废,新胶东后国只吃了一个降秩的郡,降秩之名被废,就是胶东后国。魏是胶东、即墨、鲁巷三县东部,夏密县和长光县西部(古城在今莱西市)。金代设长光郡,郡治在其县城(今即墨区)。
从梁武帝到晋朝(420年)到宋太师(470年),是胶东、即墨、鲁巷三县。北魏文帝宣帝四年(470),长光县西界扩至胶,县迁至胶东市(今平度市)。长光和即墨同属长光县。
北齐文宣帝天宝七年(556年),长光县迁至中郎城(今烟台市龙口市),即墨、鲁巷、长光三县合并为长光县,长光县迁至胶东市(今平度市)。隋朝初期为长光郡。文帝十六年(596年),恢复鲁乡郡。仁寿元年(601),长光郡改为交水郡。
唐中后期至明初为交水郡。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改平度府,领昌邑、魏县。清代成为平度府,雍正十二年(1734)改为散州,不再领郡。1913平度改州为县。抗日战争时期,平度市及其周边地区成为沦陷区。从1938开始,伪平度县衙成立,到1945年9月结束。
民国平度县政府于1937年底至1945年底进驻竹沟、张玲、台头。1940年9月,中国* * *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大泽山区成立平度县抗日民主政府。1941年,平西、平南两县脱离平度郡。1945年,屏南县划归屏东县。
同年,昌邑县所属的“三伯”地带(昌邑在平度的“飞地”)划归平南县,莱西县所属的河套地区划归平东县。解放战争时期是平北(平度)、平西、平南、平东四县。1949 10 1新中国成立时,平度县人民政府驻平度市,平西县人民政府驻张舍,后迁至程子昌黎,平南县人民政府驻蓼兰,平东县人民政府驻南村,后迁至古县。
1952年6月,平南县改为蓼兰县。1953年9月,平西与辽兰合并,称辽兰县,县人民政府驻辽兰;平度、平东合并,称平度县,县人民政府设在平度市。1956年6月,平度、辽兰合并,称平度县,县人民委员会驻平度市。
1957年3月,埃瓦尔庄区和万家、蓝迪、崔家集区部分村庄分别划归高密、交县、昌邑。1983 10,平度县划归青岛。1989年7月,平度撤县设市,市政府驻平度市。
平度人口:
截至2022年底,平度市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为1184500人。其中,城镇人口53.69万人,农村人口64.76万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5.33%。新出生人口7448人,出生率5.34‰,二胎占出生人口的44.8%;死亡人口为11988,死亡率为8.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26‰。
平度市有34个少数民族,1401人。其中土家族288人,朝鲜族229人,蒙古族220人,满族173人,苗族100人,彝族79人,傈僳族57人,壮族44人,回族44人,哈尼族23人,藏族23人,布依族65438人。
有7个土族,5个黎族,4个达斡尔族,4个锡伯族,3个畲族,3个仡佬族,3个景颇族,3个俄罗斯族,2个撒拉族,2个鄂温克族,2个佤族,65,438+0瑶族,65,438+0哈萨克族。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平度市
参考以上内容:平度政务网-组织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