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考试成功的秘诀:学会转化。

“转换能力”是指考生根据题目的要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用自己的材料将一个陌生的题目或一个较难的题目转换成有形的题目的能力。这种能力在考生的审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考生能把一个陌生的题目或一个困难的题目变成一个熟悉的题目或一个容易的题目,他的作文就成功了;否则,他面对的只有失败。

作文考试中的“转化能力”不仅适用于题目作文,也适用于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这里有一些例子来解释它。

例1:2006年安徽论文作文

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同学是一本书,自己也是一本书...

在生活经验中,各种接触和交流的过程都是“阅读”的过程。阅读是面对,是探索,是理解,是感悟,是品味,是交流,是超越。

请以“读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题目范围内;②自决;3风格选择;4题目自制;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6.请勿复制。

这是一篇话题作文,给出的话题“阅读”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写的时候,考生一定要用自己的感受、材料、具体感受把它变成一个题目。成话题?其实题目已经给出了充分的暗示:“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同学是一本书,自己也是一本书。”写作时,考生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题目即可。当然,考生也可以在没有提示给出题目的情况下,重新写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题目。

例2:2007年宁夏卷的构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法国化学博士本尼迪克特在做实验的时候,一个烧瓶掉在地上,裂了,没有碎。他很好奇,一时找不到答案,就在烧瓶上贴了标签,标注了问题,保存了下来。有一天,他偶然看到一则报道,两辆公交车相撞,司机和乘客都被挡风玻璃碎片划伤。他立刻联想到了烧瓶。经过检测,他发现烧瓶中曾经装有硝酸纤维素溶液。这种溶液蒸发后,留下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牢固地附着在瓶壁上,起到保护作用。“如果把这种溶液应用到汽车玻璃上,对车里的人不是更安全吗?”由于这一意外发现,贝内迪克博士获得了20世纪法国科学界杰出贡献奖。对此,有人评论说,创作需要机遇,更需要执着的追求。也有人评价说,创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艰难、崎岖、遥远。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构思、风格、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意义,不要抄袭,也不要照搬。

这是一篇典型的新材料作文,材料中包含的主题有:机遇与创造,坚持与创造,我们与创造,等等。在写作的时候,考生只需要按照上述题目的写作方式,把它变成自己熟悉的、有能力取胜的题目就可以了。

例3:2006年北京纸的构成

很多城市都有能代表自己文化特色,有传承价值的东西。这些东西可以称为城市的象征。紫禁城和四合院是北京的象征。天桥的杂耍,胡同小贩的吆喝,是北京的标志;琉璃厂的书画和老舍的作品是北京的标志。王府井商业街和中关村科技园区是北京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北京的新标志还会出现。

保留北京过去的标志,创造新的标志,是北京人的愿望。

对此,请以“北京的象征”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感受或看法。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北京的象征”很宽泛,但提示做了很具体的解释:故宫和四合院是北京的象征;天桥的杂耍,胡同小贩的吆喝,是北京的标志;琉璃厂的书画和老舍的作品是北京的标志。王府井商业街和中关村科技园区是北京的象征...所以考生在写作的时候还是可以按照上面的方法来。

从技巧上看,考生可以掌握以下几种转换方法:

1,大小转换方法

面对一个大而广的话题,要学会把它“小”化,即选择具体的人、事、物,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来表达;相反,面对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很小的话题,要学会从“小”中挖掘出一个普遍的主题。

一、化大为小

题目作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三自”方针,即“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定题目”。提供的题目往往是一个又大又空的概念,比如忙碌、安全、诚信、转折点、自然、明天、人生、价值、欣赏、沟通、关心。

这些题目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内容范围比较广,时间跨度比较长,空间距离比较大。如此浩瀚无垠的话题,如果你简单地跟着它走,文章就会空洞苍白;但这类题目也为广大考生提供了一个张扬个性、挥洒笔墨驰骋的广阔天地。只要能掌握并熟练运用“化小为大”的写作技巧,写作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小题大做

有些题目作文角度窄,涉及范围小。要想让作文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就必须用联想跳出小圈子,开阔视野,挖掘思想深度。小题大做是用小主题表达大主题的一种方式。生活中有些物质看似普通,却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只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把小主题放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面前,深入探究,就能收到“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的艺术效果。?

2.虚实转换方法

“虚”是指抽象的观点、道理、精神;“现实”是指具体的人和事。这种方法指的是面对一个陌生的话题,能够冷静地在抽象和具体之间切换。

把现实变成虚拟现实

有些作文题比较“真实”,当你有了一个想法,就可以化实为虚,用虚去面对,比如下面这些作文题:

水,梦,脸,桥,根,门,圈,网,家,美景,自然,规则,起点,掌声,土壤,节日,财富,明天,欢笑,风暴,潮汐。自然,时间,家园,友情,亲情,春雨,人生,脚印,对手,色彩,快乐时光,寻找最美,我的奶酪,心中的风景,生活,环境,面朝大海,一叶一枝,一个世界,美不胜收。

这些题目与生活中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写作对象有关,包括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如果用写“真实”的方法,显然不好写。那我们不妨采取迂回的方式,避实就虚。

b、化虚为实

我们先来看看这些作文题:

爱,安全感,诚实,纪念,把握,改变,追求,关心,快乐,成长,个性,善良,感恩,包容,品味,转折,包容,尊重。享受竞争,境界,嫁给幸福,尊重生命,留给明天,敬畏自然,走向未来,学会放弃,放眼世界,学会欣赏,学会合作,理解生活,克服脆弱,学会承受,面对缺陷,呼唤绿色,生活的幸福,生活的快乐。平凡与骄傲,尊重与包容,平庸与快乐,我的精神空间,追忆与遗忘,亲情与对事物的理解。

这些话题看起来相当抽象,甚至“空洞”。直接叙述、描述或讨论,学生容易无所适从,或东拉西扯,看不到要表达的重点。那么我们可以采用“化虚为实”的方法来表现。

3.图像变换方法

有些作文题比较抽象,我们可以把它们变成具体可感的例子来解释、表达、阐述或说明抽象的主题和道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主题和道理。比如2006年湖南高考的作文题目是《谈情感》,题目也给出了字典中“情感”的三种解释:1。志向、兴趣、气质;2.意志和精神;3.极端任性的情绪。即便如此,“激情”这个词仍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考生在写作时,只有把它变成具体的人和事,才能明确作文的意图,丰富作文的内容。另外,2006年湖北的作文题也是这样的题。题目要求考生以“三”为题,展开联想,写一篇作文。“三”是个很抽象的词。写作时,如果不能发展联想,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考生很难写出。

有的作文题目比较形象具体(如2004年全国作文题目《面朝大海》),可以采用“化象为意”的方法,提取抽象的观点、意图、见解和道理。比如2005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目是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题写一篇作文。题目给出的题目非常生动具体。写这样的题目,考生可以采取“化象为意”的方法去构思和构思。2005年福建高考作文题(两张图)和2007年全国卷二作文题(一张漫画)就是这类题的典型代表,在此不再赘述。

4.远近转换方法

有的作文题目以历史为背景,或者空间较远,不必追根溯源,也可以从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以“近”写“远”,以“今”写“古”。2005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目是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往里走”和“往外走”为题写一篇作文。从内容上看,这两句是关于诗人写诗的,显然与考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按时间顺序,王国维是晚清人,有近百年的历史。所以,写这样一个“远”的题目,考生首先要把它从“远”拉到“近”,并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这篇作文才能写得成功。

有些作文题目关注的是身边的材料。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要避免“近题”,就事论事,而是通过表面的“近”,挖掘出其内在的“远”。2006年辽宁高考作文题目是“肩”,是每个人每天都有的、接触的、看到的、使用的人体的组成部分。所以,这是典型的“近题”。考生在写作时,一定要对“肩”的象征意义进行挖掘和抽象,这样这篇作文才能成功;如果以“肩”论“肩”,不能透过表面的“近”挖掘出内在的“远”,那么这篇作文注定是失败的。

5.因果转换方法

有些作文题呈现的是某种现象或结果,写作时可以采取从结果中探究原因的方式。比如2005年北京高考的作文题目《北京的象征》就是这样的题目。“北京的象征”是什么?是故宫还是四合院?是天桥的杂耍还是老舍的作品?是王府井商业街还是中关村科技园?.....考生在写作之前,首先要确定这个内容,然后随波逐流,找出原因,这样文章才能有逻辑,自然。

有些作文题是说明某种现象或结果的原因。写作时,可以大胆想象,根据这个原因推测结果。比如1999高考作文题目《如果记忆可以移植》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题目。写作时,考生只需要沿着“记忆移植后会怎样”的思路去写,就会写出好文章。另外,今年辽宁高考作文题目“我能”也可以这样写。考生只要抓住“我能”的本质就是“自信”,自信的人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纵观古今中外,这方面的资料很多。考生只要选对了,用好了,就会写出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