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惰性的真正问题

最勤劳的动物是蚂蚁,它能以惊人的速度把数倍于自己体重的东西拖回巢穴。即便如此,蚂蚁的工作潜力还是很大的。有人把蚂蚁放在玻璃瓶里,观察它们单独和三五成群的活动。结果表明,当蚂蚁数量增加时,蚂蚁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单独在瓶子里的蚂蚁只需要再加一只新的蚂蚁,它的工作就会更有活力。当第三只蚂蚁加入后,原来两种活动的反应会加快;当两只活动率* * *不同的蚂蚁一起活动时,活动率逐渐一致。动物的这种现象在人类活动中也存在。

在日常活动中,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机会:一个人吃饭没味道,几个人一起吃会觉得甜甜的,胃口大开;几个人一起骑也会觉得比一个人骑更快更省力;一群人看世界杯,喊得更大声,更频繁;一般来说,当有老板在场时,相关员工肯定会更加努力工作,尽管他们的注意力会被分散...

这种现象被称为“群体增量”。从群体现象中我们应该看到,群体活动的竞争性刺激往往会成为个体动物动力的来源,鼓励被刺激个体动物的操作动机,提高其工作效率。

“群体增值”与企业管理的互动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群体增量”现象的管理意义早已为人们所知。早在欧洲工业革命的19世纪,企业管理者就发现,鞋匠钉皮鞋钉的速度会因为有同事在身边而提高。毫无疑问,增加鞋匠锤钉子和蚂蚁喂食的行为都是出于同一个原因:“群体增量”。

鉴于此,当时一些企业管理者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利用群体的精神影响力来提升被管理人员的潜能,提出了团队工作的工作模式。通过团队工作,使企业内的员工建立起竞争伙伴关系,使员工在相互直接对抗中产生持续的内在动力,做好工作体现自身价值,实现“群体增量”的目标。

今天,一切都变得清晰了。为了更好地凸显“群体增量效应”在管理中的意义,很多企业倾向于将这一潜在群体中的心理因素显性化、公开化,倾向于采用大办公室房间。即使从事管理、技术等性质完全不同的工作,也只是通过低壁垒相对隔离,最大限度地将员工群体集中在办公空间,从而激发员工,提高工作效率。

“群体增量效应”成功实践的优秀范例是丹麦的奥迪肯公司。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奥迪肯是助听器行业的全球领导者。但到了80年代中期,美元贬值,暴露了企业的竞争弱势。奥迪康的地位开始下降,一落千丈。奥迪肯的市场份额从15%下降到7%。收入的减少使得奥迪肯在全球的地位从第一降到了第三,落后于西门子和飞利浦。

20世纪80年代末,奥蒂康公司的董事会清楚地意识到,为了企业的生存,改革势在必行。在该企业80年的历史中,从未发生过任何重大变化。1988年,董事会首次任命拉尔斯·科林德为企业总裁。要知道,他是助听器行业的外行。

科林德上任第一把火:降低成本,这并不奇怪。在裁员15%的办公室人员后,科林德意识到,企业要想重新夺回行业老大的地位,就必须进行深层次的改革,重构发展战略。

为了增强集团对员工的促进作用,提高企业竞争力,科林德将公司总部改造成风格各异的建筑。在那里,没有独立的办公室,每一层都是一大片空地。里面有几张桌子。每张桌子上都有电脑、电话和其他办公用品。所有的办公桌所有者都没有固定的品牌名称,每个员工都可以使用任何办公桌。当员工在“开放”的环境中并肩工作时,他们会观察彼此的工作,并注意不让自己或他人出错,而每个人都知道谁是最差的,谁是最好的。同时,员工在看到其他员工的优秀表现后,往往会在心里注入这样一种信念:“他能行,我也相信我能行。”这种做法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工作热情也水涨船高,进而为奥特肯创造了巨大的效率和效益,使奥特肯重新夺回了助听器行业老大的地位。

可见,群体增量的精神影响力在企业管理中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群体”的负面影响

当然,群体增量效应也有其局限性。一个群体能否产生增量效应,主要取决于群体成员合作的方向和程度。一旦企业管理者对“群体”操作不当,就可能产生递减的群体遏制效应,其效应自然是负面的。

某公司的一个部门,原来有100个员工,大家工作热情都很高,配合也相当默契。后来,两个人先后进来。第一个人受团体氛围影响,工作表现也很好。但第二个人不仅能力平庸,工作态度和责任心也很差,拖拖拉拉,扯皮。因为公司缺乏奖优罚劣的管理机制,第二个人在这个活跃的群体中感受不到丝毫的压力和威胁。慢慢的,别人觉得心理不公平,最后干脆低标准跟上,导致整个部门的惰性,严重影响了群体的工作效率,群体增量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同样,如果企业管理者把一个有潜力的员工安排到一个氛围和谐,但工作能力和素质较差的群体中,那么这个员工无论是心理上还是技术上,都很难获得群体增量的支持,很难挖掘和利用潜力。

所以,善于用人的企业管理者宁愿让有潜力的员工在压力环境和压力群体中工作,也不愿让他们在氛围和谐的低素质群体中工作。他们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团体的支持。可见,在企业中建立一个有效的群体绝非易事。

然而,抛开群体的负面效应不谈,“群体增量”对企业的促进作用一直为企业管理者所重视,如何通过群体激发员工更高的效率也一直是企业管理者所追求的管理元素。

发挥“群体”积极作用的关键要素

实践证明,企业需要让“群体”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群体增量”,培育良好的“群体生存系统”。这就需要企业满足形成良性群体生态系统的三个关键要素。

第一,切实可行的企业用人机制。

第二,企业内部有效的管理机制。

第三,与此相适应的良好的群体氛围。

吃透了这三个要素,我相信企业管理者可以随意发挥群体的增量效应,用群体的精神影响力来刺激和带动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和企业竞争力,而不是靠金钱刺激和情感结网。

一个群体能否产生增量效应,主要取决于群体成员合作的方向和程度。企业管理者一旦对“群体”操作不当,就可能产生群体遏制的效果,其效果自然是负面的。

寻求收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