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师范学院的历史沿革

南通师范大学是一所全日制高等院校,主要培养具有大专学历的小学教师。其一百多年的历史,融合了南通师范、南通女子师范、海门师范三个主要源头。

1840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内忧外患日益严重。特别是1894+65438中日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掠夺土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到了紧要关头。这时,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发出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呼声,他们开始兴办实业,倡导和创造新式教育。在这一历史潮流中,以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及其弟张、梁、、沈树声等为代表的南通开明进步士绅,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唯一的活路是实业与教育”和“实业与教育是富强之本”,于是在二十世纪前二三十年,在南通主张并合。他们是最早建立师范教育的人,因为他们深刻认识到“不求师,欲教育普及百姓,无所指导。”因此,教育的建立必须从小学开始,尤其是从师范开始,“师范是教育之母”。一、南通师范学校

光绪二十八年(1902)正月,张謇向清朝两江总督刘坤一提议,在南通设立公立师范学校。但他的建议遭到一些官僚的阻挠和反对,于是他召集范党时和沙的地方士绅商议,决定自办师范。三月,张謇在通州(今南通)东南的千佛寺废弃旧址上,拿出经营盛达纱厂应得的报酬作为校舍基金,修建校舍。5月,刘坤一正式批准了学校的“立案许可”。学校原名“通州李玟师范学校”,张謇亲自担任总理(民国后称校长)。

通州李玟师范学校是中国第一所独立的师范学校。它与南洋师范学院和史静大学堂被公认为中国师范教育的三大源头,因此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4月27日)四月初一,学校正式开学。同一天,张健在学校透露了“总理的开幕词”。后来,他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忠义不欺”为校训,要求师范生学会当“师”、“师”。

建校时,学校占地41亩,校舍500多间。教师有四年制本科、两年制简单课程和一年制讲座课程,培养不同层次的教师,以适应当地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为培养地方各类建设人才,学校先后附中测绘、农科、土木、蚕桑,为南通地方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学校聘请了以国学大师王国维、绘画大师陈师曾、教育家蒋谦为代表的八位日本教师和一流教师。为了辅助各科教学,配合学生学习知识,学校在1905修建了附属博物馆,用于自然史、历史和理化的教学,在1906修建了小学,供师范生开展教育实习。

创办于民国1912年,江苏省厅因该校“全国第一”,“规模大,成绩突出”,将其改为“江苏省代课师范学校”(即由省立师范学校代替)。1921年更名为“江苏省第一代师范学校”。这期间,由于江苏省的资助,办学规模进一步发展,在校学生从几十人增加到四五百人。1922年,为了研究和检验农村教育,学校在南桐县建立了附属肯木乡高级中学(第二附属小学)。1923年8月,按照“任旭学制”,师范系改为高中师范系和初中。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在江浙一带试行“大学区制”,取消“换人”,规定不得单独设立师范大学。学校恢复民办,更名为“民办张建中学”,招收初中、高中师范生。同时组织了学校董事会,决定办学。1929年更名为“私立通州师范学校”。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8年3月,侵华日军在南通登陆,学校被毁。为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教育命脉,广大师生迁至东南沿海第二附属小学敌后办学,并于1946迁回南通市区。这一时期被称为“华侨学校”。1945抗战胜利后,在张即之先生的复兴委员会和盛达纱厂的支持下,学校重建了被侵华日军践踏破坏的旧校址,完成了学校的重建工作。

1949年2月,南通城解放。从此,学校获得了新生,办学规模和水平有了质的飞跃。1952学校改为公办,作为江苏省重点学校之一,致力于师范教育的发展。初中并入南通市尚义中学(现南通市启秀中学),校名更名为“苏北南通师范学校”。1953年江苏建省,故更名为“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1958,与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合并。为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学校先后增设了简单师范、初级师范、幼师和音乐体育专业。

1966之后的十年文革期间,学校的正常教育遭到破坏,领导和老师遭到迫害,校舍被占。学校名称一度改为“南通师范”,一度只办初中、高中和工农兵班。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进入了学校发展的黄金时期,尤其是八九十年代。学校秉承“敢为人先,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教师教育模式,成为中国中等师范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行者。65438-0984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南通师范学校在全国率先建立五年制师范教育培养具有大专学历的小学教师,在学制改革、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创造了中等师范教育领域的多项“第一”。其改革成果为我国中等师范学校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成功范例,为丰富师范教育改革做出了一定贡献。学校的改革实践和经验得到了有关方面的热烈关注和高度评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多次报道学校的改革成果。1986的教育视频,作为中国典型的中等教育,在第40届国际教育大会上展示。1988 6月首次被国家教委表彰,自1991以来一直是“江苏省文明单位”。此外,还被授予“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江苏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科技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1995年春,李岚清副总理来校视察。看完五年制师范生专业能力的报告,他很高兴地即席发言,称赞学生“来生快乐”,希望南通师范大学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教师,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南通女子师范学校

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基于“女子教育不可或缺,尤须有受过国民教育之母”的认识,张骞个人捐资买下南通以东陈旧居,张骞与当地乡绅集资捐建,* * *创办通州公立女子学校。学校以张炎为总理,张謇为助教,聘请现代著名女诗人范耀云素为校长。光绪三十二年(1906),三月,校印出版,招生。11月,学校改为“通州公立女子师范学校”,本科四年,初高中。

通州公女校和师范学校是近代教育史上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女子学校之一,但在1907年清朝颁布《设置女校条例》之前,明令禁止公立设立女校。所以通州公立女校和师范学校的建立可以说是开了先河。

光绪三十三年(1907)二月,由于学校学生人数增加,校舍不足,张骞集资在南通北部朱梅花园旧址买了新校舍,并于宣彤二年二月(1910)迁入。

民国成立后,通州于1912年5月改为南通县,165438年10月,县议会决定学校改为县级学校。除了原来的经常性费用,其他费用从南通县府教育经费中拨付,故更名为“南通县女子师范学校”。1913年8月,张謇在学校成立女工车间,聘请现代刺绣大师沈寿为主任,培养一批刺绣人才,弘扬中国刺绣艺术1914 14 10月,张杨夫人捐资在学校兴建附属幼儿园。1920年5月,因附属小学扩建,张謇、在南通南段甲坝投资建设校舍。1921年2月,师范系迁入,竹梅园校舍由附属小学使用。1923年8月,按照“任旭学制”,师范系改为高中师范系和初中。1924年7月,经南通市教育局同意,北土山小学被指定为师范毕业生从事农村教育实践的附属小学分校。1926年4月,为纪念建校20周年,校友们捐资在段家坝校址旁建立了一所纪念小学,作为对母校的献礼。学校模仿美国农村小学风格,侧重小学的单层次教学,让参加实习的师范生毕业后适应农村教学的需要。

1938日军占领南通城后,学校坚持敌后办学,转战上海金沙、如东丰利、泗安县城。1943年5月,由于日本侵略者对农村的扫荡,学校被疏散关闭。同时,1942年5月后,在日伪占领下的竹梅园校区成立了南通县女子师范学校,为的是解决家中失学学生的上学问题。抗战胜利后,由南通县政府接管,恢复了南通女子师范学校的办学。

1949南通解放后,1953学校更名为“苏北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和“江苏省南通女子师范学校”。9月,1952,为满足小学、幼儿园教师需求,新增教师培训、幼儿教师培训速成班。同时,初级中学与南通市崇英中学合并,组建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南通市第一中学)。1958年5月与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合并,原附属小学改为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三、海门师范学校

清末,康梁变法,废除科举,推行洋务,兴办学校。为了推广“癸卯学制”,适应教育改革,地方政府和开明士绅开始兴办师范教育,培养师资。光绪三十二年(1906),海门直隶厅同治(县令)梁在镇东文庙(夫子庙)内堂举办“县师范”,历时8个月至1年。同年,海门乡绅顾中一在县府东文昌宫创办了“李玟师范学校”,并聘请当地新人沈树生为校长。这两所教师培训机构的成立,成为海门教师培训的先声。

1912民国成立后,当地名人、国会议员毛祖权继续在夫子庙开办“师资培训工作坊”。次年并入县城,改为“海门县甲、乙类教师培训车间”,学制1 ~ 2年。1917学校更名为“海门县单级师范学校”,培养适应农村教育的复合型教学师资。一年后学校停课,1920复课。到1922,学校改为“海门县师范学校”,学制三年,后于1930改为“海门县乡村师范学校”。从1934再次关闭。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从“县教师进修学院”到“乡村教师进修学院”,学校多次停办。实际办学时间不到28年,但仍为崇明、海门、启东培养了600多名教师。许多毕业生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在中国* * *生产党的领导下参加了革命,为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

1949海门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旧学校,废除了旧教育制度。为适应文化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1951年8月,经海门县人民政府决定,南通地区专员公署报苏北行政公署批准,正式创办新师范学校,命名为“苏北海门初级师范学校”,承担开、海、通、儒、冲(崇明)五县小学教师培训任务。在开始阶段,学校为5个县培训了1100多名教师。1956年5月,江苏省教育厅决定将学校由初级师范学校升格为中等师范学校。8月,学校更名为“海门县师范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1960学校被评为江苏省先进单位。1962年国家经济面临困难,学校被勒令关闭。

1972年,为解决南通当地乡村学校师资问题,南通市革委会决定报请省革委会教育局批准,重新开办海门师范学校,隶属南通。1979年5月,学校正式命名为“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是一所省级全日制中等师范学校。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3年。除普通师范专业外,从1976年9月起,学校新增音乐、体育、美术三个专业,从1996年9月起,学校试行五年制大专班,从1999年6月起,全面启动五年制大专教育。2000年,学校创办了以海门师范学校早期领导人、全国第一所海门分校的创办人张贯进命名的附属中学——南通市官津中学。2003年,学校开设了五年制非师范类高职专业,并于9月招收了第一批办公自动化、商务英语、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门师范学校为南通周边的崇明、沙洲(今张家港)等地输送了大批基础教育师资,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学校多次被评为县、市、省级先进集体,成为江海地区培养园丁的摇篮。三大师范历史悠久,芳香四溢。一百多年来,学校历经时代变迁,几经劫难,不断办学,代代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在改革中不断进取,在教育教学和事业规模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00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师范教育方向,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教师教育模式。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坚持全面的职业素质教育,在学制改革、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为我国当代中等师范教育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一百年来,学校形成了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良的校风、学风。南通、海门最早的* * *生产党组织就诞生在这里,革命的火种从这里撒遍了大地。

为更好地弘扬学校百年优良传统,积极应对21世纪教师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整合优势资源,提高办学水平,2005年5月,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南通师范学校与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合并组建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增设江苏教育学院南通分院牌子。南通师范大学的成立是学校跃入高等教育序列的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学校将传承百年文化积淀和办学传统,肩负起服务南通基础教育、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历史使命,以建设一所本科兼备的中等师范院校为目标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