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手抄报大学
管理280,估计物理满分;华月招物理96(满分100)。致力于让高中生做物理不需要太多投入(不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如果你牺牲同学在其他科目上的时间来提高物理成绩,你就不是一个好老师。
下面直接供应干货:
高中物理三件事——概念、实验规律和模型
1,概念。这是一件很精细的事情,但是简单易懂。比如我们学静电场,书上告诉你电场强度的定义?E=\frac{F}{q}?这个公式不需要问为什么,因为我们是这样定义电场强度的。另一个例子是电流。我们将电流定义为单位时间内通过横截面的电荷量。公式是什么?I=\frac{q}{t}?你不需要问为什么。如果没有把握住某个概念,就去翻书。
2、法律。定律也被称为实验定律。都是科学家通过做实验得到的规律,无法通过其他物理或数学规律进行数学推导。高中物理所有的实验规律,背后的实验都要掌握。
自由落体定律——著名的伽利略斜面实验I
牛顿第一定律——伽利略著名的斜面实验二伽利略的两个斜面实验包含了三个思想实验,是高考的重要考点。
李:伽利略在高中物理中的三个思想实验
牛顿第二定律——本实验书探讨了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牛顿第三定律-实验很简单。
胡克定律——弹簧弹性和伸长的实验研究
万有引力定律——牛顿的思维和卡文迪许的扭秤(牛顿的思维过程非常精彩,收录在第二册必修教材中)。
机械能守恒定律——著名的伽利略斜面实验ⅱ(同牛顿第一定律)
库仑定律——库仑扭秤实验
李:两种扭秤——卡文迪许扭秤和库仑扭秤。
欧姆定律,焦耳定律——初中的时候讲过。
电阻定律——初中做定性实验,高中引入电阻率概念后发现定量规律。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电磁学和电磁学实验是物理学史上重要的考点。
楞次定律——也是一个实验
斯涅尔定律(也就是初中光学学过的光的折射和反射定律)——我初中做过实验。
实际上,在获得这些实验规律之后,通过数学推导,会从这些规律中得到一些定理。这些定理都是可以推导的,建议最好掌握定理推导。如果一个定理没有出现在书上,不建议死记硬背。
举一个书中定理推导的精彩例子——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书中只用到了向量加减法的数学规律,以及圆的相关数学规律,并推导出了精彩的定理。
以上两点——概念和规律,完全可以通过看书来掌握。而且,在那之后,所有高中物理题用到的公式都仅限于上面的公式——定义,以及书本上的定律和定理。基础差的同学,一定要确保先学1,2,再学第三点。
3、模型
模型的学习一般来源于老师的课堂笔记或者一些专题训练。物理模型的意义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完成你的方程”
学物理的时候,在学完概念和实验规律,推导出相关定理之后,老师一般会开始讲各种模型。做题的时候也在训练各种模型。
比如学完万有引力那一章,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许的扭秤实验,就开始学轨道转移,双星模型,恒星密度计算等等各种模型(或者题型)。
如果你学完之后背一堆结论,或者疯狂刷题,做一套算一套,那么这些物理模型对你来说毫无意义。
比如双星问题。
相隔两颗星?l?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两个方程(引力等于向心力)。?m_{1}\frac{4\pi^2}{t_{1}^2}r_{1}=\frac{gm_{1}m_{2}}{l^2}?,?m_{2}\frac{4\pi^2}{t_{2}^2}r_{2}=\frac{gm_{1}m_{2}}{l^2}
发现方程中有四个未知数——两颗星的半径?r_{1},r_{2}?,两颗星的周期?T_{1},T_{2}?但是只有两个方程。
这个时候学过这个模型的同学就知道了。r_{1}+r_{2}=l?,?T_{1}=T_{2}?要维持二进制系统的稳定性,这两个关系是必要的。从而完成方程。
至此,缺失的方程补上了。
因为整个高中阶段涉及的概念、规律、实验并不多。学习物理模型占用了主要时间。通过这个例子,学生感受到学习模型是怎么一回事。
再比如恒星的密度。
学过这个模型的同学应该学的不是恒星密度的一个公式,而是如何通过列方程求解恒星的密度——列出牛顿第二定律——对于恒星表面的一个物体,引力等于重力。那么,引力等于质量乘以恒星的引力加速度,万有引力表达式中的距离等于恒星的半径,恒星的质量可以用密度和球体积公式来表示。
(可能有同学注意到了,我一直在前面强调“方程”二字。列方程是学习高中物理时必须形成的习惯,也是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的重要转变。初中和中学物理的时候,用一个公式算出一个量,一步步算出答案。但是,这种方法在很多问题上会遇到困难。比如小学学过的鸡和兔子在同一个笼子里,如果是连排计算的话一定要巧妙的做,但是连排解方程就很简单了。此外,方程以规范的方式列出,也便于修改论文时对过程进行划分)
当你学习了概念,掌握了基本规律,积累了模型,就可以做高考题了。我来举例说明如何从基础到高考题。以力学中的小木块问题为例;
小木块的运动总是可以分为几个过程和几个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和结束状态。
整个运动过程分为:初始状态-过程1-中间状态1-过程2-中间状态2-过程3-结束状态。如果一个问题足够复杂,可以有很多中间状态,状态之间会有很多过程。但毕竟高考题的复杂程度是有限的,一般高考题只有一个中间状态。那就是典型的:初始状态-过程1-中间状态-过程2-结束状态。我们称之为三种状态,两种过程。
要完成一道力学题,需要求出木块在三种状态下的速度和位置。在这两个过程中,木块所受的力和加速度都是根据力来计算的。
我们有木块的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根据进程1的力,计算出进程1的加速度,用运动学方法列出了关于中间状态的速度和位置的方程组。然后,根据过程2的受力情况,计算过程2的加速度,用运动学方法列出最终状态的速度和位置方程,然后求解。
以上是解题过程的说明。
现在,我们从最基础的知识点入手,解决机械块问题。从书上最基础的知识点入手,是我应对高考的一贯宗旨。
目录:
运动机能学
动态阻塞问题
曲线运动
万有引力
功和机械能
动量效应
静电场
恒流
磁场
电磁感应
首先,掌握运动学知识。
掌握加速度的定义?a=\frac{v_{t}-v_{0}}{t}?后来变形可以得到:?v_{t}=v_{0}+a{t}?然后用镜像法就能推导出位移公式?x_{t}=x_{0}+v_0{t}+\frac{1}{2}at^2?然后推导出所有运动学规律:速度-位移公式、平均速度公式、时间中点瞬时速度公式等等。这些扣分书都有,请一定要掌握。
力的分析和牛顿运动定律
其次,你需要掌握静力学的知识,知道弹性和摩擦力的本质(也就是掌握它们的概念),做受力分析,知道整体法和隔离法。请先做下图中的受力分析,分析所有的受力,讨论所有的情况,尤其是所有摩擦面与每个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如果你做不到,或者对任何一个例子的分析都没有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