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命题预测与范文:用语文撑起我们的文化面孔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作。(60分)

窗外同样一朵花,在不同的人嘴里可能有不同的表达:开心的人会说“花儿对我笑”,伤心的人会说“花瓣像眼泪一样流过的地方”;憔悴的人会说“人比黄花瘦”,谨慎的人会说“桃花相映红”;有人说花有情,所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人说花无情,所谓“狂柳絮随风舞,细桃花逐流水。”原因是什么?因为“花年年相似,人年年不同”,客观的“花从水漂到水”,是人主观的“一种相思,两种闲愁”。

汉语有着无穷的魅力,是一种客观存在,可以用不同的词语、句子、声调表达不同的主观感受和情绪,给人以美的享受。针对汉语的这一特点,写一篇关于你的理解、体会或思考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概念,明确风格,自己拟好题目;不抄,不抄;不少于800字。

题目分析:该作文为“材料+任务”作文题目。命题人给考生的任务是:“针对汉语的这一特点,写一篇你的理解、体会或思考。”这个要求有两个方面必须先了解。

第一,“汉语的这个特点”指的是哪个特点?从前面的要求来看,是指“汉语具有无穷的魅力,一个客观存在可以用不同的词语、句子、声调来表达不同的主观感受和情绪,给人以美的享受”,也就是“汉语的魅力”,而这种“魅力”可以分为三点:

汉语可以用不同的词、句式、语气写出同一个客观存在。

汉语可以用不同的词、句子和语气表达不同的主观感受。

我们可以用汉语的词语、句式、意境等素材搭建桥梁,连接主观感受和客观存在,给人以美的享受。

另外,从给出的材料来看,主观感受(或客观存在)可以委婉地用图像表达,也可以直接客观地表达。这些都是中国人的魅力或特点。

其次,这篇作文不要只着眼于对语文魅力的阐释和说明,还要谈到对这种魅力的“理解、体验或思考”,其中“或”字表示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或两个来写,当然,如果有足够的驾驭能力,也可以三个都写。

那么,对于语文的魅力,我们应该了解、体验或思考些什么呢?

首先,从给出的材料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汉语灵活多变,丰富多彩,表达生动,这就是表象。透过这一表象,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国人民是聪明的、细腻的、和谐的、多变的,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丰富多彩的、灵活多变的。

其次,从这些表象和本质中,我们可以思考这些问题:汉语有这样的魅力,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怎样才能依靠它来张扬民族个性,树立文化自信?如何才能正视汉语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更好地改造和发展汉语?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积极的层面思考:如何用汉语的魅力连接世界,融入世界?如何用中文摆脱浮躁和喧嚣,展现中国人的优雅?

写作方面,可以联系初高中的课文,用那些经典的例子来分析,写出自己对语文魅力的独特理解、体会或思考。比如人教版二年级必修课书里有一个文学鉴赏单元,里面有三篇文章,朱光潜《谈文字》、《林庚谈牧野》、《钱钟书谈中国诗》,都是生动的例子。

再比如,在64篇背诵文章中,有很多诗词可以作为例证来证明“汉语的魅力”,比如李商隐、李清照的诗词。可以说,《魅力中国人》美如长江,美如浩瀚的汤水,美如小桥流水。

优秀作品欣赏:用汉语撑起我们的文化面孔

憔悴的人说“人比黄花瘦”,谨慎的人说“桃花相映红”;有人说“落红非无情物”,有人说“细桃花随流水”;一位仁人志士说:“清如明月,何时能忘?”一个流浪者说:“月亮,现在在海上长满了,此时地平线是* * *的。”。同样的事情,多样的表达。汉语在感情表达上所表现出的多样性和深刻性,真的像一个28岁的姑娘,充满活力,姿态万千,魅力无穷。

我觉得汉语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精妙。“秋风萧瑟,波涛汹涌”,仿佛亲临碣石,看海;“山一天比一天好,鸟一天比一天回”,仿佛置身东里,悠然自得;“云暗雨暗,溪淡雾白”,江南烟雨,满是安慰;“七八颗星在天之外,雨山前两三点钟”,桥上的茅屋都是静悄悄的...积淀了华夏儿女相同文化基因的汉语,总能在一瞬间以其柔和或刚毅击中人心,穿透灵魂。贾岛在“推敲”中体会到了汉语的精妙,王安石则在“绿”与“至”之间选择了灵动与生机。诗人炼词,尽显中华风雅,读者读诗,心如浸润,心如疲惫。

我也相信汉语的魅力在于它的多样性。《毛诗序》云:“情动于中,形于言。”有多少情感体验,就有多少中文表达。“尽管我们喝了很多酒,但我们并不感到快乐,我们正在分别,当河水神秘地朝着满月变宽时”,这是一个凄凉的离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人不知君子”,是深深的别离;“然而,中国保持我们的友谊,天堂仍然是我们的邻居”,这是一个英雄的离别...字斟句酌,流露出离别的柔情。世界上有很多种风俗,汉语可以区分、记录、流利、完美。

但是,我也注意到,在网络文化的冲击和西方文化的渗透下,汉语似乎已经到了她历史的三峡地区。虽然表面风平浪静,实际上暗流涌动,里面全是泥沙俱下。古诗词中的意境正在淡出华夏儿女的视野,汉字的魅力也正在从华夏子孙的指尖逝去。简体字扭曲象形汉字,突兀的字母代替深情的文字,千篇一律的表情包,碎片化的造词。所有的任性都是对中国人的伤害,所有的鲁莽都是对中国人的洗去。“南朝四百八十殿,多少塔烟雨。”在外来文化和技术的围攻下,中国人也在经历着历史的阵痛。

叶嘉莹先生说:“我的快乐在于与青年朋友分享古诗词中的优美意境。”在母语的屋檐下,我们能否重拾无法割舍的乡愁?在时代大潮中,我们是否更需要中国装备?中华民族的千年积淀,才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想要远行,就要主动扛起中文的大旗。联合国所有文件中,最薄的一定是中文版!当你走在世界上不同的文化中时,这难道还不足以让你作为一个中国人来展示你的文化面貌吗?

评论

文章开头通过对比和引用,指出汉语具有无穷魅力;接下来,整篇文章以“我认为”、“我仍然认为”、“我也注意到”等显眼的语言符号进行结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在随笔中,作者不仅谈到了自己对汉语的深刻和博大的理解,还谈到了自己对汉语发展中遇到的“围城”的忧虑和思考,可谓深刻。

最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能熟练掌握语言文字,引经据典,文笔参差不齐,字正腔圆,掷地有声,本身就是一篇迷人的美文,显示了作者对汉语掌握和运用的深厚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