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上海高考现代汉语阅读答题技巧

现代汉语阅读中的答题技巧2008-04-10 16:15提高现代汉语阅读效率非一日之功,但引导学生探索阅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的现场阅读习惯,训练学生正确理解、综合分析、鉴赏文章的答题技巧和方法,大有裨益。接下来我就试着以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题目为例,谈谈回答这类问题的几种方法和技巧。

1.看一下整篇文章,抓住中心思想

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不重视整篇文章,没有整体把握感,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功。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能否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整篇文章,注重内在联系,从宏观角度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理解文章主旨。其次要看文章作者,写作时间,文章后的注释等。特别是要浏览后面问的是什么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猜出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问题才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宗璞《秋报》入选1998高考语文试卷,是一篇严谨而抒情的作文,蕴含着感悟人生的哲理。它透过玉簪“探出头来”,它的香味袭人,提醒人们秋天来了,我却两手空空它的主旨是: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抓住现在,抓住生命的每一刻,有所作为,不要虚度光阴。问题30,B项:“这篇文章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歌颂玉簪花的精神,就是‘生活中向下,工作中向上’。”这个问题有些混乱,有些考生一看到原文中的这些信息就认为是正确的。众所周知,作者对玉簪精神的谈论只是顺便提一下,并不是本文的主旨。说主旨是歌颂玉簪精神,更是毫无根据。

陶行知先生的《创作宣言》入选1999高考语文试卷。这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演讲。文章题目是《创世宣言》,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创世。它的主题是教育,而是关于育人领域的创造。文章列举了古今中外大量成功的创作实例,用事实说话,很有说服力。开头从造神、造人、造石像三个现象引出论点: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相互崇拜的活生生的人;号召师生共同创造,就要破除各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只有打破了才能成立,反驳“不能创造”的五个理由,自然得出“无处不在,每天都可以创造”的结论;最后,对创世之神的呼唤表达了一种强烈的献身于创造的愿望。在这种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回答问题,会让你有一种高屋建瓴、远观全局的感觉。问题24 (e):“这篇论文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主要讨论教育者需要探索创造性的理论和技术。”本文的主旨是号召广大师生投身于创造,每个人都应该随时随地进行创造,教育应该创造出真善美的活生生的人,才能取得教育的最大成功。而“探索创造的理论和技术”正是“创造”需要关注的问题。它为“创作”服务,是本文的主旨,犯了篡夺主持人角色的错误。

2000年高考的题目长城,是一篇充满情感,追求哲理,又不乏意蕴的作文。它以长城为标志,讲的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举措。其主旨在于:反对封闭,主张开放;反对愚蠢,鼓励自信。它以深秋的景色开始,引入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再从历史回归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题,在潜移默化中表现其雄心壮志。问题23 (2)问:“这一段与全文联系起来是什么意思?”答案就是本文的主旨: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骄傲和自信,经得起改革开放的冲击。

2001的联考题目是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莫利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各种门的描写,赋予它们象征意义,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主要观点是,生命是由一次又一次的开门和关门组成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由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组成的。抓住这个主题,回答第23题第(2)题,要求解释文章中“开门关门是生命剧烈流动的一部分”的含义,就准确了。

2.理清脉络,划分层次。

《鲍秋》全文有九个自然段,第一至第六段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情感脉络是:玉簪花“探出头来”和“宝秋”吸引作者写“惊”,再写“怅然”,想到玉簪花的坚韧、谦卑、洁净和独特的芳香,归结到第七至第九段是第二部分:从哥哥送来的文字中,我有所感悟,体会到“只要你把它放在心里,你就会幸福”的人生哲学,从而坚定了“取命”的态度。

《创世宣言》全文共有12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至第四段为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第四至第十一段为第二部分,反驳“不能创造”的五个理由,并得出结论;第十二段是第三部分,呼唤奉献和创造。

长城全文有11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文章采用先抑后扬的笔法,以一至七个自然段落,反思和评价历史,观点鲜明,感情凝重;第八段对现实的评论也比较清晰;从9月到11月对未来的呼吁更加含蓄。

《男人》全文有八个自然段。第一段是开篇段落,提出作者的观点,对下面整篇文章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第二段跟随第一段,说明即使是最熟悉的家,也不知道门后藏着怎样的玄机;第三段介绍各种门,初步提出门的象征意义;第四段介绍各种开门方式;第五段着重论述门的象征意义;第六段着重讲开门关门的意思;第七段进一步解释了人生就是不停地开闭门的意思;第八段是全文的结论,进一步阐释了《关门》所蕴含的人生哲学。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抓住整篇文章的主旨,理清文章的脉络,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就像乘风破浪,事半功倍。但是有些考生在这方面并不努力。他们只是略读一下文章,似乎就明白了,所以急于回答下面的问题。这样一来,欲速则不达,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答错。

3.搜索范围的精确提取

好的阅读质量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部分的确认上。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的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句子,然后再仔细分析这一段中每一句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理解写作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所选课文中学生可能忽略、可能没有真正理解的地方抽取,编制成各种形式的题型,测试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应该在所选的文本中找到。只要仔细揣摩上下文,准确把握关键句子,大部分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在原文中“挑出来”。比如《创造宣言》第21题第一个问题问“本文批判了‘不能创造’的哪五种错误观点?”考察学生对文中重要信息的识别和筛选,只要抓住原文中五个“有人说过”段落的中心句,按照题目要求摘录下来写在答题卡上即可。再比如:长城(第21期)第一题,“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有什么评价?”只要能根据2-7段的内容分析总结文章要点,就能抓住3、5、7段“所以我说”背后的中心句,得到作者对历史上长城的评价:①悲凉的历史,②民族封闭的象征,③文化愚昧的象征。

当然,有时候找到的句子可能不能直接使用,或者句子太长不符合答题要求,或者句子中含有其他不符合题意的信息,就需要根据题意对选取的有用语言信息进行加工转化,重新组合表达。以上面两个问题的第二个问题为例。创作宣言第21题第二题要求回答“作者对错误观点的批判结论是什么(不超过12字)”。原文的结论在自然段11有21个字,所以要压缩主干,提取要点,总结重复:“每个人每天都可以到处创作。”长城问题21:“作者对现实中的长城有什么看法?”作者对长城现实的看法结合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亿万游客的描述,不分段落很难回答。但只要你仔细读一读,你就能从“现在你思想开放”、“愿意接待异国情调和异国情调的人”等语句中,从“地球上唯一能从外太空看到的人造痕迹就是你,长城!”在语义上,我体会到了作者仰望现实长城的自豪和自信。

4.综合分析和综合调查

有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答案的意思,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类题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较高,题目难度也较大。解决这类试题,要吃透答案的要点,正确理解表达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创世宣言》第23题说:“教育最大的成功是什么?为了取得这种成功,教育者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第一个问题,如果选择原文中的话,回答:“教师的成功就是创造出值得他们崇拜的人。”只说对了一半,因为“成功”既包括老师,也包括学生。作者的观点全面而明确,强调“师生合作创造值得相互崇拜的活生生的人。”第二个问题很全面,七个回答点几乎分散在整篇文章中。只有吃透原文,在文章中找到依据,才能总结出“注意”的要点。

《创造宣言》第24题考察文章的欣赏与评价,B项“作者引用歌德的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了’,着重证明只有大无畏的精神才是创造成功的关键”。这种说法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创作需要勇气,但勇气不是关键,也绝不是“只有”,因为作者在下文中明确指出:“这只是一半的道理”,“除了无畏精神的斧头,你还要有智慧之剑,金刚的信念和意志。”

门的问题21: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最有意义的动作。”请根据上下文写出“开门”和“关门”的意思。来回答一下:“开门”和“关门”是什么意思?没有现成的答案。一定要通读全文,先找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分析总结。文章中有很多与“开门”和“关门”相关的句子,但直接解释“开门”和“关门”含义的段落在文章的第六、七、八段,尤其是第六段。问题来自文章第一段,但答案主要来自文章第六段,增加了21题的解题难度,要求考生快速清理文章脉络,通过快速阅读快速找出相关信息。相比较而言,“关门”的意思很容易概括,因为文中说“每一扇门的关闭都意味着结束”,可以直接概括为:“关门的意思就是结束。”至于“开门”的含义,相关的句子很多,很难提取,但我们可以参考“关门”的含义,进行平行比较,得到答案:“开门”的含义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

5.认识技术并明确角色

现代阅读中,命题人往往从表达、修辞等方面考察考生。因此,掌握常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明确其修辞功能,对理解和欣赏文章很有帮助。近几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大致考察了以下几种修辞手法:

1.暗喻

要恰当,比喻必须有相似之处。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越明显、越突出,比喻越恰当。创世宣言第22篇,“‘刀法若用错,万物皆有可能一同毁灭;刀法用对了,就是画龙点睛一笔。“这里用的隐喻是什么?”初步分析,可以拟出这样的比喻:刀法,万象,万象同灭,点睛之笔。由此可以推断:“刀法”是对教育方法的隐喻;万象是很多教育对象(学生)的隐喻;“万物共灭”是指许多教育对象(学生)的毁灭;“画龙点睛”比喻许多教育对象(学生)成为人才。《创造宣言》第24 (a)题问:“与交响乐合拍,是指集体创作活人雕像要遵循相互合作协调的原则”?用“交响乐合奏”来比喻集体创作中的“合作与协调”,是非常一致和合理的。

《男人》第23题第1题要求解释文章中“人不在一起牧马”的含义。考察的是对比喻句的理解。这句话说明了人和动物的区别:成群的马既没有秘密,也没有独立的世界;而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有隐性需求的,需要有自己独立的世界。隐喻的作用是把深奥的道理变得简单,把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2.化身

《长城》问题22:“在这篇短文中,作者主要以第二人称写长城。这种写法有什么优点?(2)第三人称‘it’用在第六段末尾。是什么原因?”此题是对文章语言表达技巧和形式的考查。第一题要求理解第二人称在方便抒情方面的艺术效果,第二题要求理解人称代词的合理变换,以便表达更清晰。如果不考虑散文中的人称和表达的基础知识,恐怕很难给出正确答案。联系到我们学过的抒情散文,很多作品都是用第二人称写的。其特点是作者直接与对方对话,亲切自然。这样就可以正确回答作者用第二人称写长城的好处是: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与长城对话,表达感情。第六段结尾用了第三人称“它”,因为这句话出自“人发现的”,陈述的对象不再是作者,而是人民,自然是人民的感情,所以用了第三人称“它”来代替。

1993高考《蔬菜》第30题:(1)这篇关于蔬菜的短文是以什么人的身份写的?(2)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3)本文中哪些句子用这种个人表达比用其他个人表达取得了更好的效果?这个问题也考察了拟人技巧的作用。用第二人称写作,起到拟人的作用,方便直接表达自己对蔬菜的仰慕。

对比

《保秋》第28题:“作者在第三段写他种向日葵的经历。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作者将“太阳花”与“玉簪花”进行比较,发现“太阳花”也叫“死不了”,只是“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了。而“玉簪花就不一样了,它们从来不需要人来打理,只是茁壮成长。”两者的对比显示了玉簪强大的生命力。

比较

“狗尾巴草高高耸立”、“灯笼草炫耀自己”、“黄瓜悬在空中”等“青菜”一文,与“素朴淡定的青菜紧紧依靠大地”形成鲜明对比。“孩子随意拔狗尾巴草,摘下灯笼草,在黄瓜上刻上伴侣的小名”,与“在绿色菜地割草总是那么小心翼翼”形成鲜明对比。问题27:“为什么作者写孩子拔狗尾巴草,摘灯笼草,把自己伙伴的小名刻在黄瓜上?”这种写法的作用是通过对比突出作者对“青菜”的赞美。

重复

《宝坻》第二十九题:“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作者分别用了六个字“边”,五个字“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优势?(1)反复使用‘边’字的好处是。(2)反复使用‘接收’的好处是。”这两个句子使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法。做这类题,首先要从语言形式的表达来分析,那么(1)题的内容就是“把节气紧紧连起来。”第二个问题是“层层铺开,逐步展开”;其次,要分析“表达效果”。(1)题的隐含意思是“强调流年”,或者“强调时间过得太快”。第二个问题是“强化主题”还是“强化中心”“深化主题”。学生在做这类题时往往注重“表达效果”,而忽略了“语言形式的表达”,这是丢分的原因。在这里,“重复”的作用是强调和突出重点,升华主题。

6.平行

创世宣言第24题F项是一个判断对错的问题。“作者善于运用排比来增强文章的气势、推理效果和感染力。”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这篇论文确实使用了大量的排比段落,比如第5、6、8、9段,10以及排比句。长城21题目在第3、5、7段也用了三个排比句。排比的主要作用是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突出意义的焦点。用排比来说理,可以把论点说得严密透彻,用排比来传情达意,用排比来叙述事情有序,用排比来刻画人物细致深刻。

7.标志

象征是文艺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段,用具体的事物表达一种特殊的意义,或通过一个具体的具体形象表达相似或相近的观念、思想和感情。比如《门》第五段,直接说“门”是隐秘和回避的象征,是灵魂躲避极乐或悲伤的秘密斗争的象征。只有理解了门的象征意义,才能解决21题中“开门”和“关门”的象征意义,才能解决22题中玻璃门根本不是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