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学生汉语竞赛真题

外语学习的目的——学习不实用从学习的目的来说,中国大部分人并不一定要使用外语。因为:第一,大部分人(学者或三年后成为学者的大学生、研究生)学不到中西两种文化,他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走在世界的前沿(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大国)。他们完全可以按照经济分工的原则,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自己的专业上,不必花时间从原来的外语开始。专业的翻译人员、智能的翻译系统和少数学过中西文化的人提供的翻译已经完全满足了他们的工作需要。这样,不仅节省时间,而且比自己翻译更准确。另一方面,大量的经典外语文本(如凯恩斯的《通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远非专职外语人员(仍要学习某一专业)所能翻译。那么,普通人有可能研究它们吗?即使是所谓的学习外语会话,大部分中国人有多少机会接触外国人,与他们交谈?中国人太多了!第二,在我国9年义务教育和3年高中教育中,学习公共外语(以下简称外语)的时间长达9至12年。世界上有哪些非高级课程需要学习这么多年?甚至还得在大学继续(强制)学习2年?其实大学外语是在复读高中外语,研究生外语是在复读大学外语。从对全国大学生和研究生的调查中可以证实,我们的学生对大学里重复开设的外语课程并不满意,他们学习是为了考试。或许大学阶段有必要开设专门的外语(当然也不太可能采用现在的开课方式)。公共外语不仅多余,而且影响专业外语和专业课的学习。以笔者的经验来看,我们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学了十几年的外语,看专业外语原著和写外语的能力还是极其薄弱的!所以现在学外语的目的就是为了学外语而学外语。第三,甚至可以夸张地说我们是为了学外语而学外语。因为我们的大学生、研究生和各类人才,在学校学了这么多年外语,考托福、GRE、四六级和实用的能力并不高,需要到外面参加新东方等私立学校提供的外语培训。也就是说,我国学生需要学习的实用性外语课程,高校并没有提供或者说没有完全提供,这也说明外语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定位不准确。从根本上说,我们的外语学习是建立在外语教师和语言研究的基础上的。外语学习内容——不切实际由于错误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不是基于学生、专业、生活,而是成为了外语老师的执念。笔者随机挑选了几本英语教材,发现为了追求所谓的高级内容,公共外语不得不走向大而全、繁而杂、古怪的道路,似乎我们每个人都要被培养成外语(教材)专家。但因为是公共外语,所以我不以外语为职业,按照中国人学习汉语的方式编写教材,甚至让外语承担思想教育的任务。导致学习内容与实际相差甚远。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证明。例1:浙江大学主编的《新编大学英语》第1单元的阅读材料是一次进行思想教育的尝试,其题目是《一颗可以依靠的好心》。在我看来,应该翻译为坚强的意志或毅力。这本书还有一些翻译值得商榷。比如“如果他找到了一颗善良的心,那么拥有这颗善良的心的人对他来说就是一个伟大的人”“你定好步伐,我会努力跟上”等等)。事实上,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图书馆中用于思想教育的材料浩如烟海。还需要用英文找吗?除了外语专家,还有人有必要学这样的英语吗?况且中英文有些差异是不可能翻译的,就像唐诗宋词是不可译的一样(如果翻译了,那就是对唐诗宋词的彻底否定)。《出埃及记》全国掀起了一股外语热。作者有一份某市民基础英语100句的复印件,上面写着:“你想换多少?你想换多少?”我就不明白了,现在到处都有兑换点,这还是问题吗?一个外国人不会为中国做准备吗?据了解,本市这么多服务场所(非法)都偏好美元。外国人在本市还需要把美元换成人民币吗?这样的公民英语,如果不是关起门来,能是什么?外国人来中国就不想学一点中文吗?与其等他,为什么不能主动走出国门,大力推广汉语呢?比如08年奥运会,要主动派一批人去各个国家普及汉语(最基础的,20-30句)。为什么不一蹴而就?例3,四级考试的内容简单来说就是试图通过英语把人培养成全能人才。以北京外国语大学范文杰主编的辅导书为例。它的内容(在每门课程中)涵盖了所有领域。比如在经济单元,它告诉你:推动世界新经济的十大原则,中美关于WTO谈判的知识等等。我不明白,非经济专业的人有必要掌握这些东西吗?他们有基础要掌握吗?他们学外语是看外国人写的英语还是看国内的宣传资料?在地理单元里,它告诉你:尼罗河和白尼罗河。我们学英语是为了了解尼罗河在埃及的作用吗?我们最需要了解的地理是什么?我们必须用英语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