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标题类型有哪些?
(一)把握作者的情感
诗歌通常借助具体的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我们在阅读和欣赏诗歌时,首先要了解作者在诗中的感受,这是与作者* * *声的基础,也是阅读诗歌的基础。今年高考考查的主要问题有:
1,分析诗中蕴含的情感
所谓分析诗中所包含的情感,就是从诗中提取一句话,要求考生分析诗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根据所选句子的特点,可以从以下角度设置问题。
(1)风景抒情。摘录诗中描写风景的句子,要求考生分析作者表达的感情。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这个问题。
鹌鹑日?泄露
辛弃疾
唱完《关阳关》后,屈泪干,视功名为后事,催促点心。水是相通的,仿佛河两岸的树木伸向无尽的远方,乌云夹着雨水,把半座大山都掩埋了。古往今来,让人讨厌的事情,千百种以上都有,难道只有离别会让人难过,聚会会让人微笑吗?江头风大浪高,并不十分险恶,但人类的旅程却更加艰难。
“浮空寄无限树,雨云葬半山”包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在这里,作者写出了“远望,水天相接,树远,一片阴雨的乌云飘过,遮住大半座山”的景色,以其辽阔低矮的特点,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的心情,以及旅途的艰辛和对他们未来的担忧。同时,《雨云葬山》展现了灰暗的未来。考生之前也学过这个方法。比如李白在黄鹤楼去扬州途中送别孟浩然时,写了一句诗“我一个人时,只能看见长江在天上流”,表达了类似的感情。相应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期待它,舍不得它;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山高水长,前途迷茫。
(2)直接表白胸。借景抒情比较含蓄,有时理解可能不到位,但扣住直接表达句,分析作者的感受更简单。如2007年全国高考: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这个问题。
望江南?超越平台(1)
苏轼
春未老,风好柳斜。试看离台,春日半城花,烟雨千花。
冷食(2)后,酒醒却难受。歇息时,故人思念故国,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向老去。
注:①晁然台位于密州(今山东诸城)北部。当时苏轼是密州地方官。2寒性食物,清明前一两天。旧俗寒食节不升火,节后的火叫新火。
从“请教”、“反对”、“来了”这几个词来看,你认为作者应该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情绪?请简要分析一下。
我在超然台看到的风景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他却回不了家,只能梦醒后苦苦“请教”,无奈地说:“别跟老朋友说什么思乡之情让我烦恼,咱们”用心火煮新茶聊以自慰!所以题目中所列的“商量”、“离婚”、“綦江”等词都是表达作者无奈和辛酸的词。
又如2007年高考安徽卷:
阅读下列单词,然后回答问题。
喝醉了,倒下了?应永
卿?陈维崧
寒山几阻,低风切中原路。秋天没有蓝天这种东西。醉醺醺的裸奔,记下寻呼台。这个人在赌谁赢?老年凶怒。晚年仍然生气,因为仍然有许多狐狸兔子!当一个月中黑暗的一天到来时,正是老鹰捕猎的时候,在这样的时刻,我特别想你!
注:①堵座。②斩中原路,形容雄鹰劈头盖脸。3玄驹,意气风发。
结合下一句,分析诗人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这个词的下一段主要是一个直截了当的句子,“那个人在赌谁?”“年纪大了,会生气,会炫耀”,表达了生气和坚强的感情。“地球上有多少无所事事的狐狸和兔子。月黑沙黄,此时此刻想你,表达了作者雄鹰展翅,建功立业的志向。
(3)既有隐性的,也有显性的。这种题虽然复杂,但只要掌握方法,做好并不难。如2007年高考湖南卷:
阅读以下宋诗,按要求完成鉴赏。
王安石,常人。
少年离别不易,老了再遇见也可惜。
曹操杯盘是为了欢笑,微弱的灯光是为了生活。
自怜湖海三年,尘沙里行千里。
更晚的日期是什么时候?送书要看雁南签。
注:长安是工部侍郎之妻王安石(1021—1086)的长姐,名长安郡君..此诗为嘉祐五年(1060)王安石出使辽前所作。这个时候他还没有拜相变法。
这首诗表现了“渴望”的感觉。请欣赏作者如何从中间的两副对联逐一表达这种感受。
这首诗用借景抒情的方法,颈联用直抒胸臆的方法。理解的时候要分开分析。对联中“为笑”表达了相逢的喜悦,“为生”道出了人生的沧桑:两者相映成趣,平添了一层悲凉。“仓促的杯盘”和“微弱的灯光”营造出一种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更容易感到悲伤。而“马虎”和“无力”则是叠字的巧妙运用。《曹操》表现了酒菜的简朴,但在聚会中也有不足之处;“昏”烘托了人物的感情,暗示会引起其他痛苦。
颈联:“自怜”“再写”贯穿始终,诗人借此机会抒发心声,抒发心中的悲哀。“湖海”隔久了,“尘沙”远去了,不久又会重逢,而且是一个并非没有艰难险阻的辽国。时空的扩展加深了悲伤。“三年”意为很长时间,“万里”意为很远的距离,诗歌中使用了数字,一纵一横,使悲伤更加强烈。
(4)拿着东西表达自己的意愿。古人写诗的时候喜欢把感情寄托在某个东西上,通过吟诵这个东西来抒发感情,这叫以物托志。命题者往往要求考生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一个具体的对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回答问题时,一般需要知人论世,找到作者感受与委托事物的相似之处,实现人与物的对接,从而把握作者的感受。如2007年海南和宁夏的高考:
读下面这首歌诗,完成题目。
小翟就是那个东西。
刘一志
悲琴直,爱棋因情。如果不使用,怎么能记住宫廷商人?
越老越笨拙。这两件事虽然如影随形,但没有涨跌之分。
①刘一: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他曾是御史监,据记载,他因“照顾秦桧”而被免职。2局:指棋盘。
作者为什么写钢琴和象棋这两样东西?他下棋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这首诗中的琴弦和棋盘都是直立的、方方正正的,与作者本人的方性格是一致的。我的创始人性格不变,结果天下越来越稀,事事碍事,把我一个人留在小窝里,与国家兴衰无关。作者写秦、齐两件事,是志的表现,表达了作者对个人经历的感受和对世界的讥讽。
2.从整体上把握诗中的感情。
所谓对情感的整体把握,往往需要结合全诗(词)进行分析评价,从而梳理出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这比理解作者在某一句话中的感情更难。要求考生综合分析材料,尽可能解读内涵。如2007年高考福建卷:
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学
宋?谢枋得①
十年(2)无梦归乡,独立青峰野水事业。
《山雨》的开头,天地中的孤独景象,我能经历多少年来培养枚乘的性格?
注:①谢枋得,宋末新洲(今江西)人,曾与元军作战,战败后隐居福建。被胁迫到燕京后绝食而死。(2)十年,宋德佑元年(1275),诗人抵抗袁失败,弃家投山。第二年,他的妻子和孩子被抓获,他们的家庭被摧毁。这首诗写了将近十年了。
这首诗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道题要求考生不仅要结合全诗的分析,还要结合笔记中的背景信息。从注②中可以看出,第一句和第二句中的“无梦归乡”和“独立清风”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孤独和痛苦。关于梅花意象的三四句话,结合注①,表现了诗人孤傲、不屈、上进心的情怀。
可见,我们在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时,不仅要把握诗歌的内容,还要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从而认识他人,讨论世界。再比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
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这个问题。
华清
吴荣
郊区的雪使云变暗,但落在这座宫殿里就变干了。绿树碧檐相映,谁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冷。
郭华清宫
李越
王游乐轻,一曲尽衣带兵。玉辇升天了,只有紫禁城里的树才能长生不老。
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做这道题的时候,需要学会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进行分析,但是如果考生不了解华清宫的相关背景,恐怕很难理解作者在诗中的感受。华清宫是中国唐代分离出来的宫殿。它以温泉汤池而闻名。陕西省临潼县骊山北麓。文献记载,秦始皇曾在此建石,西汉、北魏、北周、隋朝也建有汤池。唐朝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下诏在此建寺,命名为汤泉宫。天宝于747年改名为华清宫。当时这周围有一系列的殿堂,这是前所未有的,但安史之乱后,皇帝很少出行。到了唐末被废,五代成了道观。知道了这个背景,再读这两首诗,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出来了。在第一首诗中,华清宫外的寒冷天气与宫内绿树绿檐的景色形成鲜明对比,进而以“外冷无人知”的指责鞭挞漠视民间疾苦、纵情享乐的封建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唱唐朝皇帝在华清宫享受歌舞,漠视国事,导致安史之乱的史实,讽刺统治者荒淫无度,误国误民,哀叹王朝兴衰。
3.比较不同诗歌中作者的感受。
高考除了整体感知,有时还可以根据作者的心境、身份、地位来比较诗歌中具体情感的异同。这个比较具体,可以分为两类:
(1)比较不同诗词中相同词语意境的异同。如2007年高考辽宁卷:
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伟
独坐悲发白,秋夜空近二更。
山里的野果落在秋雨里,草上的昆虫向灯下来低鸣。
深夜
宋?周碧
虚堂里的人安静不多闻,一个人坐在床上对着夜灯。
门外不知纪,半峰有流冰。
两首诗中都有“独坐”,只是作者的心境不同。试简单分析一下。
虽然这两首诗都写的是“独坐”,但由于写作环境不同,作者表达的感情(意境)也不一样。分析也要结合全诗进行整体感知。王石写了一个悲伤和孤独的心情。一两句是关于独坐的孤独和时光流逝的伤感;三四句写的是植物和昆虫的零星哀鸣,更添悲凉。石舟写了一种宁静而舒适的心境。有一两句写的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以“我不知道”的室外景色变化,衬托出读者在夜间阅读时的投入和专注。又如2007年高考江西卷:
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这个问题。
金陵夜景看金陵地图
高馋味庄
我曾经陪云到黄昏,我依然陪晚霞到秋声。谁说悲画不能做?画人心,追情怀。
世界上有无限的画师,一片悲伤是画不出来的。看南朝六图,古城寒云满。
注:高禅和韦庄都是晚唐诗人。
两首诗都是写“悲伤”的。诗人为什么悲伤?
这两个都城都是咏物诗,咏物的对象是六朝古都、繁华圣地“金陵”。“悲”在所有的诗中都有提及,诗人的感受也是如此。结合笔记中提到的作者生活背景,可以知道他们都是为唐朝的衰落而悲伤。
(2)比较不同诗歌中同一对象所表达的情感。如2007年高考重庆卷:
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这个问题。
海棠(宋)苏轼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东风满拜,香雾空月转廊。惆怅台前的红牡丹,只剩两枝迟暮。我怕花儿半夜睡着,就点高蜡烛,化红妆。我想,明天早上刮风的时候,所有的花都应该被吹走,晚上,我怜悯这些虚弱但红色的花,拿着火把去看牡丹。
注:搜狗,光彩照人。
苏轼的《海棠》和白居易的《惜牡丹花》也是写夜间赏花的。他们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蜡烛赏花”的情景,但表达的感情却不同。苏轼先写东风微吹,海棠花透着高贵美丽的光泽,散发着清香,让人闲来无事,心生迷茫。这时,月亮已经转过弯弯曲曲的走廊,照不到海棠上了。诗人怕花儿半夜睡着了,自己会更加寂寞,就点上明亮的灯和蜡烛,照看一簇簇红色的海棠,表达作者对盛开的海棠花的喜爱。但白诗在无数惜花诗中独树一帜。人到花落了才知道珍惜。此诗虽变态,但在百花盛开之时,却想起了红花凋谢,香消玉殒的那一天,以火花四射的清新意念,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表达了岁月流逝,青春难留的深情。
(B)创造性技术的歧视
诗歌的意象性和抒情性要用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要知道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歌写作主要运用记叙文、描写文、议论文和抒情文,其中描写文和抒情文是高考的重点。歌词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接表达心意);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抒情,情景交融)。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反结合、声情结合、粗描、工笔等。此外,诗歌创作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抑制变化,精心的描述,象征性的联想等。今年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主要考查表达方式:
1,填空
这是诗歌表现手法考查中最简单的题型,要求考生熟悉各种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并具有一定的辨别判断能力。如2007年高考北京卷:
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油炸食品(1)
挑鼻涕虫,瘦字2挑。挑鼻涕虫,有三个细字。
挑选鼻涕虫,做一个简短的演讲。挑鼻涕虫,用细字抹平。
挑选鼻涕虫,并做一些评论。挑鼻涕虫,薄字,⑦。
注:①选自诗经?周南,妇女采野菜时唱的一首民歌。章鱼:车前草(草名),食用。
(2)薄和字:两者都是助词,没有实际意义。3是:得到。④拉:挑来挑去。
⑤抚摩:一把一把地捧着。⑥ ⑥ ⑥ ⑥ ⑥ ⑥ ⑥ ⑥ ⑥ ⑥ ⑥ ⑥ ⑥ ⑥ ⑥ ⑥ ⑥ ⑥ ⑥ ⑥ ⑥ ⑥ ⑥ ⑥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⑦ 931
《诗经》用赋、比、兴的手法,这首诗用的手法是。
《诗经》中常见的表达有赋、比、兴。傅是铺陈叙事的;比较是一种类比。比如在《说书》中,说书就是用来形容贪得无厌的统治者。兴的意思是“先讲这个事,再讲别的事,以唤起要唱的词”(朱熹语)。例如,《孔雀东南飞》引出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故事。这首诗描写了古代妇女摘蟋蟀的劳动场景,用了“摘”、“有”、“顺”、“收”、“唱”等动词,使场景生动。很明显,这是一个铺陈的叙事,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福”。
2.辨诗法。
即从诗中提取一句话,让考生区分其表达方式和作用。辨别的关键是“辨别”,即要善于判断;二是“分析”,就是要学会扣诗分析。要结合题目要求来考虑,比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见上诗):
“浮空寄无限树,雨云葬半山”用的是什么样的表达?
这句话描述的是送别朋友后的情景,其中包含着送别的感情和对朋友的牵挂。所以用古诗中常见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题目不是用来分析的,识别一下就好。再比如2007年高考山东卷:
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通过海关
徐岚
随着山势远眺古老的边陲之州海,影风转头看到了卫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过海关就不能回头了?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pèI),用一个标准。
“马后桃花,马前雪”这句话有什么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一下。
本课题既要识别诗歌技法的特点,又要对其进行分析。《马前桃花,马后雪》一诗将“桃花”和“雪”两个事物巧妙地用“马”连接起来,采用借代手法,用桃花代替家乡温暖美好的生活,用“雪”代替塞外寒冷的生活,将关内桃花和关外雪两个场景聚集在马招的节点上,生动对比,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形象写作分析。
所谓分析写的形象,就是要求考生用什么样的方法分析诗歌来突出所写的形象的特点,比如2007年高考安徽卷(见上诗):
这个词的第一部电影里写鹰是用什么样的表达?请简要分析一下。
这首诗题为《鹰颂》,可见鹰是作者在诗中所歌颂的形象。一般来说,诗歌中描写和画意象有两种方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容易把握,侧面描写通常通过对比和对照的方式突出对象的特点。这个词的第一部电影并不都是直接讲鹰的,而是讲冷山、大地、秋日的天空,为鹰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很明显,作者在这里用了烘托的手法,用壁立的冷山,空旷的大地,清秋的天空,烘托出雄鹰无畏,志存高远的形象。
4.分析一下抒情方式。
一般来说,抒情诗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情诗和间接抒情诗。分析抒情诗也是高考诗歌鉴赏题中常见的内容,如2007年高考重庆卷(见上诗):
苏轼《海棠》诗前两句描写的海棠有什么特点?后两句表达情绪用了什么技巧?
苏轼《海棠》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花的喜爱,是因为怕花在半夜睡着,所以点了高烛,照了红妆。诗人用间接抒情的方法和拟人的方法把花比作人。诗人怕花儿半夜睡着,自己更寂寞,就点上明亮的灯和蜡烛,照看一簇簇红色的海棠。从而间接表达了人民对海棠花的喜爱。
5.比较手法的异同。
命题人有时会写两首以上的诗,让考生分析其表达方式的异同,这比在一首诗中找表达方式还难。要求考生有慧眼,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见上面那首诗):
这两首诗描述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两首诗中主要使用了哪一种相同的表达方式,并简要说明。
这个问题以不同的方式寻求共同点。问考生都用过哪些表达。细读全诗,不难看出都应用了对比(或对比与对照)的手法。第一首诗把宫内和宫外(或空间)作了比较:宫外雪阴,极寒;宫殿里的树木成荫,温暖如春。第二首对比过去与现在(或时间):过去,衣冠楚楚,歌舞祥和;如今,灌木丛生,宫殿荒凉。
刚才我们考察了求同存异的方面。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同中求异的题目,比如2007年高考浙江卷:
阅读以下三部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伍宜祥(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有些杂草开花,武夷巷口只有夕阳。王导和谢安屋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满月(金色)武姬(1)
南朝,是千古伤心事,还是后院花。在过去,王谢,大厅前的燕子,飞到了谁家?忽一梦,仙肌胜雪,宫髻成堆鸦。江州司马,泪湿衫,是天涯。
[吕中]高山绵羊?燕(元)赵
来春会,去秋会(二),年年移寒热。嘟囔着,忙着抢(3),在春风厅里找王谢,巷子里的深色衣服都歪了。兴,见得多了;吴,都说了。
注:①北宋亡后,吴姬被迫为官。在一次宴会上,我偶然发现了一个宋代宗室的女子,她是以歌手的身份生活的,于是我创作了这个作品。(2)春会、秋会:在古代,祭祀土地神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天,称为春会、秋会。3劫:着急。
请简要欣赏这三部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这三首诗都刻画了燕子的形象,突出了兴亡的主题。但是他们表达感情的方式不同。刘石的今昔对比,情感饱满,寓意深刻,体现了史诗的特点。吴慈对唐诗的剪裁,表达了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本真魅力。赵曲以议论作结,透着兴亡,活泼直白,带有浓厚的散曲风味。
(三)考察诗歌的内容
诗歌往往是通过对事物的叙述、对人物的刻画(叙事诗)或对景物的描写、对意象的描写(抒情诗)、对史实的吟诵和观点的阐释(说理诗)来表现的。诗歌表达意义的载体是诗歌的内容。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已经成为高考的一个常见知识点。考查诗歌内容的题型主要有:
1,描述诗中的画面,即用自己的语言笼统地描述诗中的画面,如2007年高考北京卷(见上诗):
前人看了这首诗,说“自然生其气象”。读这首诗的时候你看到了怎样的场景?请大致描述一下。
所谓“景”,是指作品中人、事、物、景的综合。《女人》《采摘》《鼻涕虫》和主人公通过歌唱表达自己欢快愉悦的心情。所谓“大体描述”,即综合上述基本信息,构成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妇女们一边在田间采摘野菜,一边在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还有一种方法是把诗意的意象往变化的方向概括,就是做小标题,比如2007年高考四川卷:
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这个问题:
葛西仪王安石
月昏漏未尽,秋床一灯照。
有病时早觉风露,不知山河有多长。
老了觉得大方,看天地觉得凄凉。
蝉更是迷惑行人的耳朵,叼着半黄的稀疏桐叶。
这首诗的第一节描绘了一幅画。请给这幅画画一个副标题。
我们应该先了解图片的主要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这首诗以时间——秋天(秋床)夜晚(缺月,漏未央),地点——客栈,风景——一灯照秋床,表达主人公的不眠之夜。由此可以得到答案:驿站秋夜不眠图。
2.理解诗歌的内涵。
即根据诗的材料,结合诗人的感受,读出诗的寓意,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见上诗):
这个词的标题是“送人”。下一部片子写了哪两层新的思路?
此题要求考生回答下一部影片所描述的新思想,不仅要描述画面,还要回答所表达的感受。这里有两层意思:“今昔有千般恨,岂可只分分合合?”意思是不要把离别(见面)当成世界上唯一难过(开心)的事。"江头不是风暴,世上没有难走的路!"意思是世界上的风暴远比路上的风暴险恶。
3.理解诗中的场景
不仅要把握诗中的景物,还要理解借景物表达的感情。如2007年高考天津卷:
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诗燕绿轩
明?高琦
郁郁葱葱的溪流和树木是黑暗的,颓废的河流是潮湿的。
雨后,窗帘拉开,一会儿春天就进来了。
注:杂草,杂草丛生。
《春光乍泄》展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回答问题时,一般需要描述它所描绘的场景,指出它所包含的感情。答:表现了春天的坚强,那张脸,还有作者的喜悦。类似的诗句还有曾公亮的“任你看银山浪天,开窗放大江”,王安石的“一水护田,两山排起送绿”等。希望同学们注意积累。
再比如2007年上海高考: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阮朗贵?初夏的苏轼
青槐高柳燕子新蝉,风初入弦。蓝纱窗沉入水中烟沉,棋声吓得我白天睡不着。
一场小雨过后,荷花翻身,石榴花燃烧。玉盆手探春,朱琼破而圆。
在作品中画一行句子,结合下一段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篇赏析文。
欣赏情景交融这个话题,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作者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明确了这一点,就把握住了评分的要点。答案要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详细描写了(荷叶上的)水花,水珠圆润晶莹,真实地表现了主人公轻快愉快的心情。
4.比较诗中的场景
命题人选择两首以上的诗歌,让考生比较景物的异同。如2007年高考辽宁卷(见上面那首诗):
两首诗里都写了夜景,但是不一样。请具体说明。
王石写《秋夜》,描写山中落果,虫鸣灯前的现象;周的诗是关于“春夜”的,描写了第一站,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情景。王的诗描写动态的景物,周的诗描写静态的景物。
再比如2007年高考江西卷(见上诗):
两位诗人一个说“不能用悲伤作画”,另一个说“谁说不能用悲伤作画?”。请用诗歌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样的,只是从同一个角度,也就是通过不同的画面来描绘。《高适》作者通过傍晚看金陵,从“夕阳”“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种悲凉之感。诗人认为这种深深的悲伤是世界上的画家都画不出来的。《魏诗》作者认为,画家对“老木”“冷云”等意象的运用,足以表现他对国家大事衰败的哀愁,故悲可画。
5、总结对象的特征
要求考生根据诗中的描写,概括出对象的特征,这不同于概括画面,而是提炼画面,揭示其内涵。如2007年高考重庆卷(见上面那首诗):
苏轼《海棠》诗前两句描写的海棠有什么特点?
苏轼诗的前两句写海棠花光彩照人,芳香四溢,突出了海棠花在春风和月光下的朦胧美。前者是画面的描写,而“朦胧美”是画面的提炼。
6.分析图片之间的关系。
即考察画面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考察诗歌内容过程中最难的问题。它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对探究能力的要求。如2007年海南、宁夏高考(见上诗):
诗的第二联在第一联的意义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一下。
这个问题需要分析一下格律诗两联的内在联系。首先要了解对联各自的内容。这是一首即兴抒情诗,解释了为什么第一联的作者爱琴爱棋——弦是直的,棋是方的。没必要用象棋来比拼胜负,也不能用琴弦来记五个音符。这样会把第一联的爱上升到一个纯洁无私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