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包括哪些方面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威廉·配第的论述第一次从经济学角度概括了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人口既是需求基础,也是供给基础。
2.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释放供给活力。
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对于刺激生产要素和公共产品供给,释放供给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作用。
2015以来,我国城镇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去库存和“后土地财政”的压力和挑战,而农村开始进入三权分置和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改革试点阶段,基本形成了推进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的合力,久拖不决的土地制度改革有望提速。
3.加快金融体系改革,解除金融抑制。
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功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然而,随着人口红利的下降、“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的积累以及国际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经济发展正在进入“新常态”。
2015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出现背离。经济增速持续下滑,CPI持续低位运行。居民收入增加而企业利润率降低,消费增加而投资下降。按照经典经济学理论,中国的这种情况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滞胀,也不是标准形式的通缩。
法律依据:国务院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报告第一条: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提升我国综合实力、维护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指出,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国务院常务会议重点讨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中国制造2025》。各部门、各地方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有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制造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