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作文范文大全

把孩子交给世界。

毕业生分两种:一种是圆的,一种是有棱角的。

看到一个关于教育的趣闻。有一年,中国的一个代表团去美国考察小学教育。回国后,代表团的报告是这样描述的:学生不顾道德品质和能力;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还是文盲;孩子重视音乐、形体美的教育,轻视数理化的教育;课堂纪律差,学生忽视老师的存在。这个代表团的结论是,美国的小学教育非常糟糕。

同年,美国也派代表团来中国,考察后他们也有一些思考:中国小学生上课纪律性好,手放在背后,除非老师提问,学生不敢说话;中国学生回家还是要做作业;按分数排列利弊。美国代表团认为,中国的学生成绩最好,中国可能在20年内在科学和文化方面超过美国。

但是30多年过去了,两个代表团的结论都是错误的。不被人看好的美式教育越来越被推崇,被人看好的中国式教育越来越被诟病。

这个轶事其实是一个关于教育的问题。什么是教育?瑞吉欧学前教育体系的创始人马拉古在《其实有一百种》一诗中写道:“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孩子们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个世界...但是九十九只已经被偷了。”他的观点很明确。孩子其实不属于你,而是属于这个世界。你不能占有他们,而是让他们自由成长。马拉古的教育观非常明确。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而是生存教育,生命教育,最后才是知识教育。

我们的教育和知识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东西。似乎有了“知识教育”,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人的教育,劳动技能,实用技能等等都可以一起解决。其实这才是教育最大的悲哀。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现在80%的孩子不会洗衣服,做饭,做家务。我国18岁以下的青少年中,约有17%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表现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上。很多人在逆境中难以应对,有些人甚至在受到打击或不开心时选择自杀。这就是应试教育的悲剧。

我认识一个父亲,他给5岁的女儿一个小布袋,里面装着一张写着电话号码的纸,一部手机,20块钱,然后让她自己去幼儿园。起初,他每天都跟着女儿。后来,女孩自己上了幼儿园。很多人在背后说:“怎么会有这么不负责任的父亲?”但是没有人看到这是一种不同的教育。

一位名叫安妮·柊司的美国母亲写了这封信:“我的孩子去上学了,我把他交给你——全世界。请轻轻握住他的手,告诉他需要知道的事情。让他知道,哪里有反派,哪里就一定有英雄;每一个奸诈的人,必有一个正直的人;但凡有仇人,必有朋友相助。告诉他,他可以为成功付出百倍的精力和智慧,但不能出卖自己的灵魂。告诉他,读书固然重要,但也要欣赏大自然赐予的美景...世界,你应该给你的孩子力量、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我很喜欢这段话。

有个小孩搬了个梯子把掉在屋顶上的球拿下来,但是没有人帮他扶着梯子,小孩很难过。孩子的父亲来了。他对孩子说:“孩子,上去吧。我在这里扶着梯子。”这个孩子爬得很高,他从来没有想到他能爬得这么高。父亲的名字是洛克菲勒。当孩子下来的时候,

他告诉孩子:“其实梯子很安全。我从头到尾都没有扶过梯子。”每个孩子的生命中都有这样一架梯子,很多孩子在等扶梯人的时候犹豫不决。事实上,孩子可以自己爬得更高。

如果把孩子交给这个世界,也许孩子会更强大。

绘制人生蓝图。没有好的君子,就没有觉悟。大学是对一个人进行深加工的地方,但之前的基础和样子已经被基础教育打下来了:无论是小皇帝还是小公主,都要离开“爸爸”和“妈妈”进入学校,接受集体生活和常规教学的洗礼,学习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学会待人接物,开始规律的作息。这是他们社会化的开始,也是他们人格成长的初始阶段,就像一个干细胞开始快速分化。此时我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完全融入了生活和血液。大学以后学的东西只能作为补充知识——骨架搭好了,缝好了。不管是长肌肉还是长脂肪,都不可能长高。

苏格拉底的父亲是雕塑家。一天,他问正在雕刻石狮的父亲如何成为一名好的雕刻家。父亲说:“看!就拿这只石狮来说吧,我不是在雕这只狮子,我只是在唤醒它。”父亲进一步解释说:“狮子在石头里睡觉,我刚把它从石头的监狱里救出来。”

教育家朱永信先生毫不客气地提高了教师职业的“准入门槛”:“教师是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甚至危险的职业,伟人和罪人都可能在他的手中形成,所以教师必须如履薄冰,尽力使自己和学生崇高。”

如果被开悟者是一张一尘不染的白纸,那么开悟先生无疑参与了绘制被开悟者的人生蓝图。1909 12.8,长沙市职业学校教师徐特立在学校操场演讲。说着说着,他气得泪流满面。他当场用刀砍下自己的左手小指,用血淋淋的字迹递给请愿团,“请召开创立大会,砍掉你的手指。”当时还是学生的毛泽东后来回忆起徐特立的强烈感受,认为“这使我对革命有了第一次感性认识”。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10岁入学。他的启蒙老师钱伯圭,年轻时在上海读书,是个深藏不露的革命家。有一天,钱伯圭拉着钱穆问:“听说你会读三国演义,是这样吗?”钱穆称之为。老师告诉他:“不要再看这样的书了。开始的时候?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因为中国的历史走错了路。现在欧洲的英法等国,合并了就不再分裂,统治了就不再混乱。我们今后应该向他们学习。”

一番教导后,钱穆顿觉得“雷霆万钧,震撼全场”。多年后,他回忆起自己毕生学术研究的最初动力来自于老师的启发。在他进入大学自学之前,他已经做了10年的小学老师和8年的中学老师。晚年,钱穆多次告诉人们,教中学不如教大学,教小学不如教中学。

职业道德是教师的基本素养。

但丁曾说:“道德可以弥补智慧的不足,但智慧无法弥补道德的不足。”所以,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基本的职业道德。所以,坚持取出最后一块纱布的护士遵守了自己的职业道德,坚持给一个学生上课的老师也遵守了老师的职业道德。那么,如果我们能成为一名教师,我们也必须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因为这是对真理的永恒追求,也是永不放弃的责任。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教师的关怀对孩子的性格和人格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缺乏师爱的班级群体是不和谐的,不快乐的,孩子在这种氛围中的学习和成长,必然会形成不健全的性格和人格。教师的爱不仅能创造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发展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作为老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

作为一名优秀的专业教师,光有热爱学生的精神是不够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此外还必须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老师需要有一桶水给学生一滴水。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认知、情感、能力、价值观等,还要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应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意外。教

教师职业道德的另一个核心要求是教师的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在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要运用教学机智,灵活巧妙,灵活多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老师在课堂上遇到学生恶作剧,会影响其他学生听课。如果置之不理,会影响老师的威信,让学生变本加厉。这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使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作为一名优秀的职业教师,最重要的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个性发展的教育原则。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孩子的身心发展是不同的,他的智力特长也是不同的。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每个孩子的性格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因势利导。职业道德是护士和教师的职业灵魂。

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

乐观主义者会说:“我还有半杯水。”悲观主义者会说:“我只剩下半杯水了。”就像塞尔玛女士一样,同一个地方产生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教师应该同样对待学生,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关心和爱护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

斯潘塞曾经说过,“仔细观察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因素”。通过观察了解学生,也是教师搞好教学的首要任务。塞尔玛之所以能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快乐城堡》这本书,正是因为她对周围一切的细心观察和积极乐观的探索。作为老师也要善于观察,根据学生的差异和丰富程度,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只有这样,每个学生才能得到发展。

鲁迅先生曾说过:“教育根植于爱”,爱学生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塞尔玛女士开始研究各种仙人掌,欣赏曼妙的夕阳和海市蜃楼,这就是她开始热爱这个世界的过程。爱学生,也爱所有的学生。在整个班级里,老师不仅要爱成绩好的学生,还要给后进生更多的关爱。热爱学生,把重要的爱与尊重和信任结合起来,充分发扬民主教育,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此外,教学还应依靠积极因素来克服消极因素。每个学生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因素,就像塞尔玛的妈妈回信:“一个看到地上的泥土,一个看到天上的星星”。作为教师,要充分放大学生的优势,运用赏识教育,通过积极因素帮助和引导学生克服消极因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完整的人格特征。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颜色的光。只要教师善于发现这种光芒,就会像塞尔玛一样“如沐春风”。那么,老师就要抓住这一点点光亮,给学生更多的帮助、引导和期待,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世界里发光发亮,早日成就自己的辉煌。

乐趣造就和谐。

三个学生走进一家商店,想找些东西解渴。喜欢甜的喜欢果汁,喜欢淡的选择矿泉水,喜欢苦甜的买咖啡。三味不同,却因不同而和谐——和而不同就是和。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饮料,那就单调乏味了。

多彩造就和谐。看鹅柳烟的浅黄,绿草的翠绿,墙上红杏的艳红,还有云卷云舒的蓝天。它们的颜色不一样,但又有什么坏处呢?“万种颜色永远是春”,万物生长快乐的春日,不是一种颜色所能主宰的。不同是表象,和谐是本质,多彩成就多彩世界,才是真正的和谐。

轻敲红楼的门,寻找那一百年来一直渴望的梦。你说《红楼梦》里,钟灵有那么多漂亮的女儿。读者的最爱是谁?一直让人难以调整,却一直是雅俗共赏,抚摸着微微卷起的书页。我们仿佛听到了“我来晚了,不曾遇见远方的客人”的张扬,“花落不知何时”的伤感,“这个妹子好像在哪里见过”的惊喜,“爱我哥,爱我哥”的呼唤

和谐不是一把尺子,硬生生地丈量万物,命令世间万物以同样的标准达到同样的量;和谐是一个决策者,或者说指挥者,他从大局出发,让一切都在适当的位置,让他们诠释真实的自我,达到真正的和谐。

几千年前,在春秋战国的战乱岁月里,上演了一场空前惊艳的文化盛宴。百家争鸣的声音穿透了史书,穿越时空还在打地板;几千年后,蔡元培先生的那句名言“不要用自己的思想束缚别人,也不要用别人的思想束缚自己”震撼了许多在寻找中的中国人,“学术自由包容”的思想延续至今,令人钦佩。

子曰:“教有无类。”作为人民教师,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观点,不同的选择,用我们的心灵理解和关爱真正的和谐,保护所有学生的利益;宽容学生的学习习惯;尊重在店里买不同饮料的同学;尊重在音像店买古典音乐或流行摇滚音乐的学生,恰恰是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组成了这个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世界。没有差异,就没有真正的和谐。

用生活丰富教材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科书式”意识非常顽固。就像材料里的薛老师,把教材当“圣经”,认为“书里的东西我就讲;书里怎么写,我就说出来;书上写的都是对的。”我不会通过自己的治疗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以至于葬礼的时候出现这种闹剧。现在有些老师把自己和教材捆绑在一起,把教材里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拆成碎片,不漏一点。他们认为只要把教材灌输给学生,就能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气氛单调乏味。

现代课程理论强调课程是一个由“教科书和其他教材、教师和学生、教学情景和教学环境”构成的复杂开放系统,因此教科书是实施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课本只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材料,不是所有的材料。新课改的精神告诉我们,教材应该是开放的、灵活的,应该帮助学生改变僵化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观察、实践、收集信息、合作、探究、交流、体验、感受、反思,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拓展学习空间。这些新课程理念使我们重新认识了教科书的“法定”性质,仅仅强调“教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科书无非是个例”。我们必须突破课本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课本而不仅仅是教课本,做课本的主人,不要沦为课本的奴隶。我们不仅要用课本,还要依靠课本。

大教育家陶行知连连摇头说:“你打掉一个。”

爱迪生。“他亲自去朋友家把孩子带出来,带到修表店看师傅修表。陶行知对女士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的是老师,一元六角是学费。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就是一节课。自己拆衣服是惯例。家长要出一点学费,努力培养孩子提问的兴趣,主动学习,而不是让孩子挨打。这样,‘爱迪生’就不会被打跑,被赶走。“由此可见,只有灵活运用《生活》教材,融合书本知识,才能更加生动直观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要敏锐地观察生活,善于用生活的内容和时代的“活水”丰富和充实教材。课本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教师要摆脱教科书的束缚,就要有课程改革的意识和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其实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包括学生的经历、生活环境、教学设施、自然和社会资源、网络资源等等。只要我们关注生活,敏锐观察,丰富的生活积累就会成为我们教学生动的课程资源。作为教师,只要摒弃“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观念,增强课程意识和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就一定能“化平庸为神奇”,充分发挥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价值。

实施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兴起,创新和创新教育成为时代的焦点。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充分认识到创新教育对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如何实施和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紧迫任务。

首先,教育的思想和观念需要创新。因为意识形态是一切行动的决定因素,所以意识形态在教育中尤为重要。作为创新教育的实施者——人民教师,必须积极改变落后的教育和观念,树立适合时代的观点和观念。从新的教育观来看,教师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者、解惑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内容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新的人才观来看,不仅考上大学的学生是人才,而且是那些能够通过创造性劳动发展和完善人格、提高素质和能力、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人。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适合各领域需要的人才。从新的教育质量观来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即教育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人的素质,通过人的发展促进社会发展。

其次,教师素养需要创新。没有创新素养,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育既是传递性的,也是创新性的。教师要有强烈的创新欲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具有激发学生创新欲望的艺术,具有基本的教育科学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习;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再次,教育内容需要创新,包括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受应试教育影响,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传授知识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这种模式下,教学过程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有机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知识陈旧,重理论轻实践,缺乏灵活性,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对知识的自觉性。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应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三个层面调整课堂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将创新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最后,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有好的环境才有好的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转变过去的职能和作风,改变旧的思维定势,实施具有学校特色的建设工程,引导学校和部门从各学科建设的实际出发,选择改革的切入点。同时,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设施建设和教育技术现代化,为信息化远程教学创造条件。

知行合一比做更重要。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这句话,无不道出了一个道理:学比知贵,做比行贵。

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耳闻不如眼见,眼见不如实践。”千百年来,许多思想家、教育家一直为我们阐述一个永恒的真理:看不如看,看不如做。即知行合一比实践更重要。其实听和看结合起来就是知识。一个胸前没有墨水的人,如何有所作为?古人常说,“博采众长而任用,积富而薄发。”如果没有知识,没有见识,无论是谁,都是不可取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行是知的开始,知是行的成功”。“行知”这个名字也代表了他“行动——知识——再行动”的教育思想。我们通过观察和听觉获得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会画竹子就知道该怎么办”的境界。齐白石学画虾的时候,曾经一天到晚坐在虾塘里看虾的动态。徐悲鸿的奔马图是他经常在马厩里观察马匹的结果。为了完成《最后的晚餐》,达芬奇花了两年半的时间在酒馆和市场寻找人物,观察他们的举止。这些著名的例子都启示我们,要想学习成功,肚子里就要有“知识”,“知识”是“做”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传播知识,学生可以掌握知识。光有“知识”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做”,而不是不做。如果你只有知识和远见,而只是空谈,那是不会出名的,反而会被别人视为“空瓶”,没有真才实学。荀子说:“我整天在想,不如我一时所学。”孔子曾说:“我一天不吃,一天不睡。想没用,不如学。”只是知道,却不去做,我觉得他所学的都是死胎。为了保证自己医术的准确和细致,李时珍亲自上山采药,向农民询问情况。为了完成自己的游记,徐霞客跋山涉水,走遍了很多城市。巴尔扎克为了使书中的人物具有狮子般的性格和毅力,亲自去非洲猎狮;托尔斯泰为了刻画逼真的战争场景,亲自到战场上观察。所有的案例一次又一次地证明:实践产生真知,只有“做”才能验证“听”和“看”,只有“做”才能掌握真正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课外活动和观察自然环境来体验生活和自然。想和得到,中间有两个字,就是做。如果你懒于实践,只会用书本知识发表空洞的评论,只会留下笑柄。昨日赵括纸上谈兵,最终败北;今天,有些学生谈论他们的理想,最终一无所获。

学习知识,不仅要听,更要接受。要用眼、耳、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实现听、看、做的统一,达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