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政审知识点
1.物质意识的辩证关系?答: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动态影响。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对客观事物作出反应。正确的提升会阻碍错误。
2.从实际出发的意义和意义是什么?答:就是我们要解决问题的时候,要以客观实际的东西为根本出发点。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最低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
3.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流派是什么?答:基本问题是物质意识的关系,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有物质先于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4.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对青年学生的要求?答: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要把思想和做事立足于国情,客观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正确评价和对待自己。
5.联系的概念及其普遍表达?答: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具有普遍性。(1)任何事物中的所有部分、元素和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2)一切事物都与其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
6.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回答:区别:整体有一些根本不存在的功能。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有序合理)。整体功能小于部分之和(乱差)。联系:不可分割,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有的是整体的一部分。互动:整体影响部分,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在整体中起决定作用→做好事情要着眼于整体,寻求最优目标,这样才能达到整体的功能。
7.运动和物质有什么关系?答: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没有物质或没有运动就谈运动是错误的。
8.静止的两种情况?答:一是空间位置不变,二是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9.如何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答:我们应该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和地位。我们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10.法律的意义?答: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11.法律客观性的表现:它的存在和发展是独立于人的意志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毁灭;集中于其不可抗拒的。
12.矛盾的含义和矛盾统一的两种表现?事物本身所包含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统一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基础,双方处于一种统一性之中;矛盾双方按照一定的条件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13.矛盾普遍性的表述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还要善于综合分析矛盾,坚持二分法,防止片面性。
14.矛盾特殊性的表达和方法论意义?不同事物的矛盾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交易矛盾双方各有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义和意义是什么?在矛盾普遍性原则的指导下,要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列宁称之为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相互联系,另一方面普遍性在于特殊性,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2.它们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在不同的场合改变的。
17.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和统一关系是什么?两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认识一个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关键是在认识复杂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其主要矛盾,在认识一个矛盾时,要着重把握其主要方面。这两者密切相关。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的重点。把重点放在两点上,或者把重点放在两点上,都是错误的。
18.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基础,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关注内因,外因一分为二分析,内外因结合。
19.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坚持适度原则,抓住时机推进飞跃,注重量的积累。
20.为什么新事物能战胜旧事物?新生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事物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2)新事物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势。(3)在社会领域,由于新生事物从根本上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21.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新事物的成长总是要经历一个从小到大,从不完美到完美的过程。旧的东西不会自行消亡。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他们总是想尽办法扼杀和破坏新生事物,阻止它们成长。人们需要一个理解和接受新事物的过程。
2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和区别是什么?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提倡全面的关系发展观。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孤立静止地看问题。最根本的区别是是否承认矛盾或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23.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了解世界,改造世界中的精神状态。
24.如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出发;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25.认知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为什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通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现象和本质规律的区别来看,认识现象不等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认识的程度和层次来说,认识需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识的作用来说,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26.实践第一次飞跃的两个条件是什么?占有非常丰富实用的感性材料(前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精细加工(重点)。
27.加深理解,发展理解的表现?在深度上,理解需要逐步加深;广义来说,知识要不断扩充;就过程而言,理解必须向前推进。
28.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有什么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动态的反作用。
29.正确价值观的内容是什么,现阶段中国衡量正确价值观的标准是什么?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人类根本利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标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三个有利于。
30.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正确价值观的原因是什么?它反映了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经济利益;他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是全国人民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力量源泉。
3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集体主义基本一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目的要求经济活动中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集体主义的调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来调节。
32.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个人活动在社会发展中具有能动作用;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
33.人生价值有两个方面: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就是自我价值。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理由是:这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它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先进人物的主要特征。
34.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是什么?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主观条件(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具有不屈不挠不怕失败的奋斗精神)。
35.崇高理想对人生和社会的引导和推动?它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是我们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36.实践的特点是什么?它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它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是一种社会历史活动。
37.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决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决定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它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
38.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实践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社会历史的变革与进步;科学实验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有力杠杆。
39.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是什么?实践是知识的源泉;实践是认知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理解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0.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实践的主体?它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的发展;它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它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对社会变革起着决定性作用。
41.改造主观世界的内容?转换思维、认知能力和主客观关系。
42.世界观: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经济常识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是在价值的基础上等价交换的。
2.价值规律的作用?调整生产资料和劳动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3.我国建立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必然性?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来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其次,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4.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5.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是客观必然吗?首先,这符合中国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其次,这是由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最后,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国家可以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7.大中型国企的作用?首先,处于主导地位对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其次,使之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第三,对于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8.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了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9.提高经济效益的正确方法和途径?一是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第二,采用现代管理科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用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产品。
10.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温饱之源,是人类社会的生存之本;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和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保障。
11.发展农业的措施?要彻底改变中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首先,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关键是发展农业科技;增加对农业的投资;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加工与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经营模式。
12.发展第三产业的作用是什么?能有效促进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稳定;它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3.实行劳动合同制的意义是什么?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增强劳动者的竞争意识,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它是维护劳动者权利和义务,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法律保障。
14.如何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都要增加;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与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国民收入分配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
15.金融的作用?可以有效地调整资源分配;能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16.税收的作用?它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它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它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17.中国人民银行的作用?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督和管理金融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经理金库;管理国家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
18.银行的作用?筹集和分配国民经济建设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环节;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国家和企业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监督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19.储蓄的作用是什么?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持现代化建设;调节市场货币流通;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20.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为消费提供对象,确定消费水平和消费模式,创造消费动力。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是生产的目的、动力和调节。
21.正确消费观的内容是什么?答:家庭生活消费必须与国情和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倡导科学消费;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22.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是什么?答:降低了世界范围内的进口关税水平,有效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它规定了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有序进行。为进一步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实施了一些优惠条款。
23.当今世界经济国际化的表现是什么?答:生产、资本、市场、科技开发应用、信息传播国际化。
24.中国对外开放的必然性?答: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国际化的客观要求;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25.中国在发展对外贸易中的作用是什么?答:可以交换需要的商品,调剂余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节省社会劳动力,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可以吸收和利用先进的科技成果来增强我们的经济实力;接受国际市场的竞争和挑战,可以促使企业不断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
26.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原则是什么?答: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证基本生活;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补充: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是什么?①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②增强企业活力是客观要求;③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稳定的根本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