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
(一)规划一个“好”的城市是根本目标
规划是对规划对象未来的想法和安排,目标显然是让规划对象变得更好。同样,城市规划的目标是规划建设好城市。但对于什么是好城市,一直缺乏统一完善的评价标准。目前,“一线城市”、“田园城市”、“健康城市”、“智慧城市”等各种城市概念都有具体的评价标准,但这些标准大多是从几个部分定性或定量地判断城市,缺乏对城市整体的评价。当然,不可能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指标体系,对每个城市都进行评价。
即便如此,基于简单的感性认识,通过不同城市的对比,还是可以定性判断哪个城市相对更好。虽然不同人的判断和选择可能会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比如:判断一个城市更好,但选择另一个城市工作生活,大多数人选择的城市一定不是一个坏城市,大多数人没有选择的城市,即使这个城市整体可能更好,也一定有明显的理由让人放弃。
大部分人可以用脚投票来选择。通过一段时间内城市人口流入流出的数据,可以初步得出一组排名靠前的城市,分析其* * *相似度,就可以得出好城市的大致标准。第一,作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一个城市是不可能完美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城市没有“城市病”,但问题很多,有轻有重,而好一点的城市一般没有明显的大缺点。第二,比较好的城市一般在某个区域或领域至少有一个领先的方面,而且还在发展完善中。
以上标准可以概括为“一帅遮百丑”和“木桶效应”,两者缺一不可。如果规划者能够以个人或团队理性为门槛,提出上述两个方面的规划解决方案,并保证按照规划实施,在城市漫长的生命周期中积累良好的发展成果,解决城市短板问题,城市将越来越趋于理想的好城市。
(2)实用性是规划的根本价值。
规划因政治家的选择而诞生和发展。政治家作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决策者,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起着核心作用,而规划师一般只扮演专业顾问的角色。城市规划的价值在于它的全面实施。再优秀的规划方案也只能是“画在地图上,挂在墙上”,城市规划的决策者是政治家。因此,城市规划的作用离不开政治家的支持。规划师要懂得站在政治家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政治运作的基本规律,做好专业的参谋,引导和规范政治家不合理的短期政治冲动,与政治家一起为城市发展建设而努力,而不是站在政治家的对立面制定规划,把所谓的道理讲给权力听。
政治家一般都有明确的行政目标,追求简单高效,喜欢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具体工作,以达到目的。“田园城市”的规划之所以能入选,是因为它符合政治家的这些要求,并在多个城市得到了探索和实践,使现代城市规划得以诞生和发展。中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也源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政治需要。但在控规制定过程中,规划的覆盖面越来越大,管理手段越来越复杂,管理效率低下,越来越偏离政治家的要求,由此引发了以“三区四线”管理为核心的国土空间规划改革。
政治家的特点决定了公共政策应该简单、可行、明确。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城市规划也应具备上述特征。如果把规划布局方案作为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目前的城市规划一般都有明确的目标,但都缺乏简单可行的具体方案来保证目标的实现,在执行上存在较大不足。在这方面,发展规划为城市规划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城市规划可以通过加强制度设计来完善保障措施的实施,将规划目标分解为若干具体项目或任务,按计划推进实施,跟踪实施过程,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修正,以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
(三)综合平衡是规划的根本任务
城市是人类聚集形成的。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随着不同人群的聚集,必然会分化成各种利益集团,城市就不得不面临谁来建设,如何分配发展红利的问题。理想的分配结果是达到帕累托最优均衡,但现实生活中帕累托最优并不存在。如何通过城市规划使城市逐渐趋向帕累托均衡,应该是城市规划的根本任务。
首先,要协调城市规划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不能为了效率而将规划局限于专业精英的博弈,也不能为了公平而实现公众的充分参与。在城市规划中引入民主集中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参照医学和法律学科,规划教育可分为总规划师、行业规划师(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和社区规划师。行业规划师作为相关行业的代理人,社区规划师代表各个社区的诉求。总体规划者构建一个类似倡导性规划的协调机制,以促成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规划方案。
其次,我们应该在理性和现实之间取得平衡。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试图用完全的理性来做城市规划是不可能的,但理性是不可或缺的,不能因为其局限性而退回到理性无用论的另一个极端。规划师不仅要关注理性,还要承认人类理性的有限性。通过合理确定规划目标,他们可以解决有限理性所能解决的城市问题。对于人类理性无法触及的宏观长远问题,规划可以通过制度设计指明发展方向,划定城市发展的负面清单,避免城市无序发展,为市场预留广阔的发展空间。
最后,我们必须在城市发展、公共服务和生态之间取得平衡。发展是城市经济的基本功能。只有发展良好的城市,才能给人类带来更好的生活,促进人类向城市集聚。然而,发展受到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承载力的限制。只有平衡好城市发展与公共服务和生态的关系,才能保证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体到城市规划,要协调好工业、办公、居住与文化、教育、体育、卫生、道路、市政、绿地等用地的规模关系,保证规划中各类用地规模的长期平衡和规划实施时各类用地近期的整体协调。
二、未来城市规划的发展思路
(一)正面引导和负面清单
受限于人的有限理性,规划师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集中精力在一些关键领域开展有效工作。按照“好”城市的标准,城市规划既要强化城市的潜在优势,又要避免严重的城市问题。相应地,城市规划可以集中力量在正面引导和负面清单两方面取得突破。
在正面引导方面,城市规划的目标是逐步积累和强化城市优势。通过对比分析,判断城市在某一区域、某一领域的潜在优势,找出具有竞争力的城市和标杆城市,合理确定规划目标、定位和重点工作,有计划地通过城市规划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使城市至少在某一领域或某一区域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优势,增强吸引力。比如深圳特区初期规划,通过与香港对比分析,把制造业和毗邻香港的罗湖区作为产业和区域集中起来,牺牲了对特区以外地区的规划管理,造成了特区内外“两个深圳”的问题。虽然过分强调合理集中,没有考虑总体平衡,但仍不失为城市规划积极引导的成功案例。
在负面清单中,首先要分析城市现状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通过规划研究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未来发展方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积极推动规划的有效实施,逐步解决问题,弥补重大发展短板。同时,对于大量既无潜在优势又无重大问题的一般性区域和一般性事项,可以通过规划审批制度的改革创新,界定城市发展的负面清单,建立全社会的诚信监管体系。对于负面清单之外的事项,规划侧重于事前备案、事后问责、事后纠正等关键节点和重要事项的管理权限,建设单位可以根据规划自行实施,规划管理不会投入太多精力。
此外,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规划还应设置信息收集和动态跟踪部门,既密切关注竞争城市和标杆城市的最新发展动态,又对城市发展进行动态监测,定期进行动态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规划方案,监督规划实施,确保城市持续健康发展。
(二)新技术和价值取向
传统的城市规划是一项经验性很强的工作,相关的规范和标准来自于前人经验的总结。工作方法和老中医差不多。这类工作的难点在于如何获取和学习大量的经验数据。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和计算能力,计算机可以比人做得更好。随着国内大数据产业的发展、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升、各地数据管理部门的建立以及新型基础设施的全面推广,人工智能获取城市经验的相关数据将更加便捷,短时间内完全超越人类规划师将成为可能。吴志强团队的中国“城市树”体系在这方面做了大量成功的探索,并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马克思曾说:“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数学,才能真正完美。”大量的规划者已经意识到城市规划过于注重经验,试图将数学分析引入城市规划,构建了大量的城市规划分析模型,但这些分析模型大多牵强附会,没有基于结论的科学价值。即使城市规划有运用数学成为一门科学的潜力,而且受限于人类的有限理性,也不可能有运用数学分析所有城市问题的能力。理论上,人工智能的计算能力是无限可能的,人工智能的基础是数学。理论上,数学能解决的问题,人工智能也能完成。如果城市规划成功数学化,将进一步加速人工智能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
换句话说,无论是基于传统经验还是理性的数学分析,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和计算能力,人工智能都可以做得更好。然而,由于当前技术水平的发展、行业壁垒的限制以及跨学科人才的缺乏,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规划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历史无数次证明了科技进步对人类的影响,包括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以智能灯杆、光伏道路为代表的新型建筑设施,以装配式建筑、钻探公司多层地下隧道为代表的新型建筑技术,都会对城市规划产生巨大影响。因此,规划师必须重视新技术,这也是规划教育的重点内容,总体规划师需要加强学习。
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类提高理性能力,但它代替不了人类。遇到伦理价值冲突时如何做出判断?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伦理价值冲突,任何公共政策都必须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在各类人文社会科学中,大量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公平正义、伦理选择、价值序列等问题做了大量研究,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然而,由于传统思维的影响,脱离工程建设领域的城市规划对伦理价值教育重视不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将有大量的规划师从繁杂的技术工作中解脱出来。规划师需要加强伦理价值理论的研究,加强伦理价值判断和冲突处理的能力,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城市规划的伦理价值判断中,以保证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
(3)系统设计和评估实施
实践证明,将城市规划的核心定位为“空间的合理安排”是不准确的,这仍然受到传统工程技术思维的局限。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城市规划是一项公共政策。但公共政策的核心是政策制定或制度设计,因此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核心工作应该是“基于促进合理空间安排的制度设计”。当然,空间布局方案仍是制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独特篇章,相当于城市规划的目标,但规划工作的重点还应包括一系列指标、重点工作、保障机制、监督考核等,以促进布局方案的实施。
受知识教育背景的限制,现代中国的规划师普遍缺乏系统设计的技能。系统设计远比空间布局复杂和重要。当前城市规划暴露出的大量问题的实质是执行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大量的策划者对制度进行探索和创新。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初步探索和总结出解决土地供应不稳定问题的土地供应配套制度、解决土地低效利用问题的土地平均产值与新增土地供应挂钩制度、空置房产税征收制度、容积率出让制度、人地挂钩制度等。规划师应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制度设计上,通过实践不断探索和丰富各种制度设计,形成完善的规划管理系统工具库,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
有了合理的目标和制度工具库,规划需要在实际执行中进行动态监控和评估,以避免执行失真。理想的城市规划应该形成类似计算机语言中“when if”的句式,可以辅助决策,甚至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实现自主规划决策。即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可以采取什么样的制度方案来解决。比如,当一条道路拥堵超过3个月,应该立即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可以选择一些解决方案,比如启动周边道路建设、限制车辆使用或者改善公共交通。但是,在动态监测的过程中,规划者需要评估实际情况,选择更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
现代城市规划自诞生以来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但中国城市规划始终没有找到学科的核心。规划理论一直奉行“拿来主义”,不断学习和模仿国外的理论成果,不断从建筑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引入相关理论。随着我国这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深入,城市规划将成为一个低门槛的行业,任何人都可以做,除非规划师迅速找到城市规划的核心竞争力。迫切需要全体规划师共同努力,准确找到中国城市规划的未来发展方向,不断推进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发展,探索形成城市规划发展的“中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