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考申论试题:概括与归纳

泛化?用什么?感应?这是在申请中经常考察的两种能力。基本上是我们贵州考的第一题,但是很多同学在面对这两种能力的时候总是模拟模棱两可,不确定这两种能力的区别,不知道从哪里入手。例如:

例1.2019国考城市基础?给定数据1?请总结一下小张家乡的新变化。要求:准确、全面、清晰。不超过200字。(15分)

例2.2019 0907多省联考,请参考?给定数据2,3?总结老姚、老汤灿等基层干部执行上级政策规定的原因。(20分)要求:全面、准确、简洁、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今天就来简单分析一下,让大家对这两种能力有个初步的了解。

这是什么?综上,郭在《逻辑学教程》一书中写道:?所谓概括,是指通过抽象从一些对象中获得的对相关属性的理解,通过推理推广到所有相似对象的思维过程。概念的概括性是指从概念所反映的内容来看,它对事物的认识不再是单一的、具体的,而是对这类事物中所有单一对象的独特属性的认识?。简而言之,概括就是要从繁杂、凌乱、啰嗦的材料中提取核心要点。这一点就是对物质元素独特属性的理解。所以,我们应该用:删除?改变已经完成。删除是指删除无关的、多余的、具体的,进一步概括提炼要点。变化是指材料中的信息不准确或不规则时,特殊词汇的变化。

这是什么?归纳应用中的分类归纳法,是指根据事物的独特属性,对归纳的要点进行分类,使之有序,从个别知识中推导出一般知识。比如:个别知识:苹果、梨、葡萄、香蕉。分类会变成:通识引入后的果实。本质是一种属的关系。

那么什么时候需要分类总结呢?其实分类归纳的标准就是根据题干和给定的信息。从题干来看,有三种情况:(1)题干和要求明确,供你分类总结。比如有分类、归纳、总结、整理、逻辑、层次、组织等词。(2)对问题的题干和材料建议进行分类总结。(3)需要总结提炼的点太多了。从材料来看,一般材料都有明显的暗示性分类话语,否则就按照事物的属性来分类。

其实概括和归纳就像孪生姐妹。就过程而言,归纳是在概括基础上的进一步整合,概括是前提,归纳是进一步的概括。所以概括和归纳经常出现在同一个题目里,比如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