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开始突破应用文写作中“写一千字,扯万里”的困境。

申论作为考察准公务员的测试工具,是测试综合分析能力的重要项目之一。从2009年开始,分析题数量增加,难度加大,要求变高。考生不仅要有明确的观点,还要分析得当。面对不同的分析内容,不同的分析条件,分析方法多种多样,考生往往不知从何下手,甚至出现“文笔千言,题外万里”的窘境。

其实只要抓住“主语”(这个主语是句子的主体部分,意义完整,意义明确),从主语入手,找出问题的关键和本质,就能顺利解决问题。

比如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第三题:(仅限报考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给定数据5”对内地省区“欢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口号提出质疑,请分析一下,谈谈自己的看法。(20分)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考生的想法不一样。一类考生认为“质疑”要分析,从是否应该质疑入手;另一类考生认为要从口号入手,分析口号是否合理;有些考生觉得应该以“内陆省区”为主。因为有不同的内容需要分析,所以首先要确定“主语”,从这个“主语”中我们是找不到北的,而找“主语”的出发点就是分析题干的句子成分。句子的主干是主语、谓语和宾语。只有分析主语、谓语和宾语的构成,才能理解句子的主要意思和句子的关键“主语”。

从句意和句子构成来看,这个问题的题干是“质疑内陆省区欢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口号。”质疑”出自“口号”,特指“内陆省区欢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所以题目的“主语”指的是“口号”的具体内容。从本题可以看出,这道分析题是分析“口号”内容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

只通过分析句子成分,找到主体来回答分析题。虽然有些题不是考生直接分析的,但是如果不先分析句子主体,肯定会出现答题混乱的问题。

比如2065 438+00 . 4 . 25山东天津公务员申论第一题“根据‘给定数据1’,简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20分)总经理1。h采取了停水36天的措施,形成了强大的舆论。这种舆论的本质是什么?(5分)要求:准确简洁,不超过100字。”

虽然这个问题是总结问题中总结原因的问题,但是首先要分析总结什么。有的考生认为“民意”要概括,所以只从民意的角度来讲,回答公民参政意识加强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提高了等等。但从句子成分分析,形成“民意”的是“措施”,“措施”是主语和宾语,“措施”是“停水”的同义词,所以这个问题应该概括为“

综上所述,申论在考察考生的分析能力时,需要先做句子成分的定位分析。只有找到句子中的主体,从“主体”出发,才能很好地回答这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