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作文系列教程
第一讲七大奇迹的构成
作为这节课开始的第一讲,我主要讲以下三个方面:
1.好的布局在七绝写作中的重要性;
2.二十五种常用的规划布局的方法;
3.例题分析方法一:今人追思过去,借物并合。
成分是什么?我们在《汉语大词典》中给出的解释是“诗文版面的规律”。在我们的诗歌写作中,首先要确定一个表现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来规划和安排它的内容和结构。一首诗,开头写什么,中间写什么,结尾写什么,这就是你的“布局”。但是“策划文章的布局”和作文不一样,只写每个部分写的东西是不够的。你还要理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前后的逻辑,让它显得合理而审慎。
作文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一首合格的诗,至少要求内容布局合理,表达思路清晰,基本逻辑自洽。反之,内容东拼西凑、逻辑矛盾、条条框框凌乱的作品,即使语言华丽、情感深刻、寓意深刻,终究还是不是入门作品。
我这里说的是“策划文章布局的方法”,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布局,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二是关系处理,即这种内容布局呈现出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和微妙之处。
好的布局是创作优秀四行作品的关键。七大奇观篇幅短,需要警示,有亮点。沈祖芬说,七大奇迹需要“严格选择它想表达的东西,提取最典型的片段来表达”。其实这种表达内容的选择和分配,以及表达的关系和方式,都涉及到布局和立意的匠心。所以,利用好的版面,有助于让七大奇迹写出亮点,摆脱平庸、庸俗的套路。
比如杨万里的《听雨》:
去年回船,待在鄢陵,雨打雨篷,听得见光。
昨夜茅草檐下起雨来,梦叫天幕声。
无非是诗人昨夜待在草堂,听了一夜雨声打在草堂檐上,所以写了这首诗。一首四行诗,如果如实写出来,肯定会平淡无奇,没有任何亮点。作者在写作的时候,花了很多时间在“策划版面”上。这首诗在内容布局和关系处理上非常巧妙,挖掘出了日常琐事中的诡异。
看他的开头,并不是急着写昨夜听屋檐下的雨声,而是从往年听船上的雨声。“去年归船,留在鄢陵,雨打雨篷听光。”往年诗人乘船回家,路过鄢陵,在鄢陵过夜,天开始下雨。这小雨敲打着天幕,响了一夜,诗人听着雨声,听到了黎明。
最后两句切入了昨夜屋檐听雨的事。“昨夜茅草檐下雨,梦里叫打雨篷声。”诗人昨夜待在草堂,听着敲打屋檐的声音,在睡梦中陷入恍惚,误以为自己还在鄢陵的船上,听着雨点敲打雨篷的声音。
看这首七绝诗,内容布局相当巧妙。先写往年船上雨水打篷的声音,再写昨夜雨水打屋檐的声音。前两句离题很远,第三句又切换回来,意境丰富,开合变化丰富。处理关系也有匠心。作者把往年在船上听雨和昨夜在树檐上听雨联系起来,自然有了交汇点。这个交汇点就是,人睡着的时候,这两种雨听起来很熟悉。梦里似曾相识的雨声把过去和昨夜的情形联系了起来。
然后,我们来看看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往年在船上听雨声,第三句写的是昨夜在屋檐上听雨声。这就是内容布局的不同;第四句话一出,两种情况通过梦里相似的雨结合在一起。这样,全诗的内容布局不是松散的、支离破碎的,而是有一个交汇点,将全诗中两种完全不同的意境统一起来。作者用这种别出心裁的小品布局和巧妙处理关系,使“听雨”的意境如梦似幻,也在生活情境中写出了似曾相识的微妙感觉,堪称佳作。
有人会觉得七绝的篇幅这么短,那么排列和变化的空间会很有限,不像古风和七律那么复杂多变。当然,就单句而言,由于篇幅和字数的限制,章法的变化确实比七律和长古风要简单得多。但是,这只是单一的首相,并不意味着四大奇观体裁的创作在构图上缺乏探索空间和回旋余地。
事实上,通过阅读大量的古代经典,我们发现七大奇观因其篇幅短小,风格灵活,在文章的布局上有着巨大的发展变化空间。这不是针对某一首四言诗,而是针对它作为一种体裁的整体变化潜力。写一首七绝,虽然作文不是很复杂;但是,如果你要写两句诗,你就要琢磨,思考两首诗的布局应该如何变化,每首诗都有自己不同的安排。
李白70多首四言诗,杜牧190多首四言诗,不可能总是反复用几种文章。自然是诗人在创作中不断探索作品布局、探索构图变化空间的方式,使他的七部独特作品丰富、多变、优美。否则,总是遵循几个固定的规则和模式是很无聊和重复的。
所以在四大奇观的创作中,你接触、了解和掌握的布局方法越多,你就越能了解四大奇观的构图变化,在应用中就会越得心应手。这和聪明的女人做饭是一样的。一个好的厨师每顿饭都有各种各样的菜,味道丰富,人们喜欢吃。不然同样的食物,同样的味道,两三天,连胃口都没有了。
在这里,我总结了25种常用的策划文章布局的方法,进一步分为11类,具体如下:
游览太素的古代(唐·李白)
旧园荒芜柳新,凌歌清唱不尽春。
今天只有西江月给武宫的人拍过照片。
背景
开元十二年(724),李白“离亲远游”,开元十四年(746),漫游吴越。游历越州,写下《岳重访古》这首诗;从越州回苏州参观姑苏台,写了这首《苏州访古》。
“太素”,即姑苏台,在苏州西南的姑苏山上。相传为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所建,夫差在台上设春宵宫,与侍及宫女长夜饮酒。越国攻打吴国,吴王战败,姑苏台被烧。“访古”就是参观历史古迹。
句子意义
【旧园荒芜,柳暗花明,凌歌春不能唱】
“旧园荒台”指的是旧吴王的园林和荒废的梯田。“五车二”和现在常说的“五车二”不一样。这里是形容歌声清晰洪亮。“不可战胜”意味着无尽的意义,“不可战胜的春天”意味着这首歌包含了无尽的春天。
【今天只有西江月拍了武宫里人的照片】
“西江”,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唐代常称为西江。
李白《饮酒问月》诗中有云:“此月,照古人。”
技术和想法
《唐诗注疏》在评论这首诗时说:“我对古代恋恋不舍,我的文字极其悲伤。”
前两句“旧园凄凉台柳新,岭歌春不能唱”。一边立着“老园苍凉苍凉”的碑,“老”“苍凉”四个字都写在姑苏台苍凉破败的园亭里。一方面,这里春光明媚,柳树绿树成荫,人们在山中歌唱,在春天歌唱。
《诗变略录》说:“一两句话,但写今日之景,已暗示吴宫之美不可复见;但妙的是,三四句不是从看不见的地方写出来的,都写过去了,美得再也看不见了。”
《唐诗三百首》把这种写法称为“天花凭空幻化”,作者从眼前的“旧园瘠台”中幻化出昔日的“武宫中人”,从极度荒凉的现实中幻化出一个美妙繁华的虚境,越发显示出王土霸权的短暂性和虚幻性,而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深有感触。
《红楼梦》里第一次甄为一首好歌作了注解,开始说“陋室空,床满;枯草枯杨曾经是舞厅”,也是从眼前极度荒凉的现实环境中走出来的一个非常繁华美丽的虚拟环境(满是床和舞厅),给读者很大的视觉冲击,引起读者的深思。
神原(宋·陆游)
一个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兴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青青,曾经是绝色照片。
陆游晚年游沈园,邵熙第三年游沈园(1192),写了一篇老派的七律。庆元五年(1199),陆游七十五岁,又访沈园,写沈园诗二首。这是系列诗中的第一首,是游神园在1199写的。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池台复起】
“画角”是一种绘有五颜六色饰物的古代军事乐器,在城头可用来报时,声音凄凉。《不复旧塘台》取材于陆游1192年游沈阳园时所作的一首七律诗。题目中有这样一句话“花园四十年三易其主,园中池塘梯田变化很大。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经是绝色照片】
“惊”是根据《三国演义》曹植《洛神赋》中“惊”的句子来描写美人身体的轻盈。后人用“洪净”来指代体态轻盈的美女。成语“惊鸿一瞥”就是形容美女匆匆一瞥的惊人景象。
考虑
陆游后两句的立意,有借鉴晏殊《清平乐》的痕迹。晏殊的《清平乐》写道:
夕阳独倚西楼,远山正对帘钩。人不知何处,绿浪依旧向东流。
当然,颜姝的立意借鉴了崔护的那句“人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在春风”。而陆游从颜姝的“人不知何处去,绿浪依旧向东流”中翻出这一变化,说明后人创作诗歌,是对前人经典的继承和翻新。
陆游这首诗最感人的是最后一句描写了唐宛有一次在沈园游泳,在水边拍照的情景。是在“拍了一张照片我很惊讶”这几个字里摘录的,极其惊艳动人。然而,这惊人的一幕只是一种虚幻的美。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篇四行文的布局。李白《苏台访古》的前两句“旧园荒芜,凌阁清唱剧《杨留信》春不能唱”,是写在今天的现实面前的;最后两句“今日只有西江月,曾照吴宫中人”,是以“西江月”为蓝本,回到过去吴宫的虚拟场景。
陆游《沈园》中,前两句“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旧池台复兴”,都是今日沈园的真实景象;最后两句“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绝色照片”,以《桥下春波》为蓝本,回到绝色照片的场景。
所以,这种规划文章布局的方法,概括起来就是“今人追古,借物并合”,属于“今人看今人”的方法之一。这种布局有两个特点:1。把过去放在现在之前。先写今天的现实,再回到过去的虚拟现实。2.肯定有组合。光写今天的现实和过去的虚拟现实是不够的。如果两者没有关系,那么“今天”和“过去”就无法联系起来。所以,我们要把现在和过去与不可改变的东西结合起来。
在李白的诗中,诗人借助亘古不变的月光,将今昔融为一体,从而突出了今昔的跌宕起伏,其中蕴含着无尽的叹息。
在陆游的诗中,诗人借助不断的春波,融贯古今,将今天的“画角哀”、“旧池台不复生”的景象与过去“惊鸿一照”的惊人景象对照,悲恸欲绝。
以上是“回望当下,结合事物”的布局方法的特点。李白的作品属于乡愁诗,陆游的作品属于乡愁诗。可以看出,这种策划文章版面的方法适合这两类题材的写作。
当然,这两首歌的内容布局也有差异。相比较而言,两人笔下的过去的想象世界是很美好的,但却是短暂的,虚幻的。写今天的现实,李白的作品既有荒凉的一面,也有美丽的一面,意图是把荒凉的一面和美丽的一面对比起来。在陆游的作品中,只有一些悲伤悲切的场面。“夕阳”渐褪,“画角”声悲凉,“池台”已今非昔比。图像充满了悲伤。
类似的例子
楚城(宋·陆游)
江上荒城悲猿鸟,屈原庙隔江相望。
在过去的1500年里,只有海滩的声音似乎像旧时光。
这里的“程春”是指秭归。前两句“江上荒城悲,曲渊寺隔江”,描写的是当今的现实,荒城、凄厉的猿鸟、曲渊寺,整体意境感觉苍凉悲凉。第三句“一千五百年间发生的事情”,追溯往事,以为屈原投江后,一千五百年间世界沧桑,国家兴衰。第四句,“唯有沙滩声似旧日”,唯有河水拍打沙滩的声音与屈原在世时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