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应该如何回答史料分析题?
在高考题型中,材料分析题通常会出现以下几种类型:记叙文、综合文、说明文、比较文、批判文、开放文、历史文。以下是对几种题型的简单解释。
1,叙事型。叙事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进行总结和综合的过程(原因、过程和结果)。题型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所学的材料和知识进行回答,或者直接从材料中提取论点。主题一般包含“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答题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人物的主要活动,按要求梳理教材中零散的内容,注意考察教材的再认识和再现。
2.综合型。综合型是指综合考查分散在不同章节、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内容,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解题方法来看,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的综合。这类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描述型。解释性非选择题是对事物或事物(事件)的本质进行分析和解释。问题往往包含“试图分析、试图解释、展示、体现、反思”等词语。该题型主要考察考生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解释的能力,以及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型。比较型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有一定关联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进行比较分析。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单项比较和综合比较、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求同求异比较、定性比较和定量比较四大类。该题型主要考察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5.注释类型。评论型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进行解释、判断和评价,得到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这类题型的总体要求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全面的概括和描述,然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给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结合不同要求的评论可以分为:评价与叙述结合成为评论话题;与论证相结合成为批判性问题;结合分析形成评价题。题目的提示一般有“评”“试评”“评”“评”“评”“评”。评论时要注意时代背景,实事求是。
6.打开。开放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价值观进行自主选择。总的来说,有“你赞同什么样的观点?”、“试着谈谈……”和“你的理解是什么?”。
7.历史论文。短文中的书面材料分析。就这个侧重于“书面表达”的命题而言,第一步是提出请求,指明回答的方向;表达方面,要求写,字数限制在200字左右,试卷有明文规定的除外;在评分方面,采用分级的方法。解决这类问题,除了对材料题的一般要求外,还要注意:
(1)由于短文式材料题的一般题型,无法用问题来提示阅读。所以在审题的时候,要更仔细的阅读材料,争取不漏掉任何一个兴趣点。
(2)在处理材料时,要更加注重理解,把握其立场、观点,了解历史现象的特点和时代特征,将史料的有效信息融入到所学知识的体系中,从而形成正确的结论。
③回答此类分析性问题时,要多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用文字表达。是论文,不是问答,不能像回答问答一样。
第二,既要有历史,又要有理论,把历史和理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历史学科的特色。史料最大的特点就是“历史”。论点和观点都要和“历史”有关,把提供的材料和历史知识扔掉是不可取的。所以,无论是评论题还是议论文题,历史小短文都要紧扣材料,从材料中作答。
第三,文章要体现论证的三要素。观点要明确,中心要突出,赞成和反对的要明确;论据应充分且有根据;论点应该是强有力的,合乎逻辑的,层次分明的,清晰的。
第四,在词语的组织上要多注意重点,高度概括,简洁准确。文章中,主题要明确,时空要清晰,层次要清晰。由于这类题型一般受字数限制,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命题意图后,打草稿或打草稿,以保证语言简洁,抓住重点。
(二)考试中必须把握的“一、二、三”。
“一”指的是“一个前提”,即“要了解和理解材料(尤其是图表和数据)”。要明确主要概念,说明主要问题,然后弄清楚图标和数据是如何表现概念,说明问题的。
“二”是指“两个原则”,即“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和“以材料为基础,与教材相衔接”。首先是“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是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主题等。与提问有关,这往往是材料的中心或主题。如果没有找到有效信息,就不能很好的完成题目的要求,影响得分。其次是“立足材料,接触教材。”教材所展现的问题的角度不一定和教材的角度一样。比如,一本教材可能主要描述其积极的一面,而教材可能展示其有限的一面。联系课本很有必要。要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本上所学的相关知识挂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点评和分析。
“三”是指构思答案的“三步”。即“看一下”看有多少题;“二查”,找出提问中的主体(或项目)和限制;“三答”根据问题组织回答。组织回答时,最好使用“序号”,如① ② ③。
(3)答题“五字公式”——陈述、讨论、分析、比较、评论。
“叙述”就是叙述。答题时一般按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来表达,但要注意的是(1)题目要求的知识点一定要涉及,可以适当扩展,尽量做到全面。(2)对于概括性强、时间跨度长的,先分历史阶段,再分阶段答题。
“理论”就是论证。论证首先要判断观点和题目的对错。标准有两个:一个是实践的标准,一个是理论的标准。为了设定事实和理由,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实证明观点和命题的正确或错误,然后做出相应的解释、结论或总结。答案强调列举史实要充分、全面、有说服力。
“分析”就是分析的意思。一般你要先回答“什么”,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回答“为什么”。要求考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特定历史环境和条件下的历史现象、时间和历史人物产生的原因和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作用、影响和历史地位,从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比较”就是比较的意思。对于有比较项目的问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比较;很多考生在没有给出明确的比较项的情况下,往往不知道要比较什么,如何比较问题,也没有办法回答。掌握以下方法和原理,可以进行完整的对比。
方法:聚焦一件事或一个人,列出相关条目;然后和另一个比较。
原理:(1)比较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背景、历史条件和目的。(2)比较历史现象的内容、特征、特点、性质和本质。(3)比较事物的原因、历史作用、地位、影响、经验教训。
“评论”是指评论、评价、评论等。要想评论正确,就要做到:(1)用辩证唯物主义看问题。(2)评论问题的立场要正确。(3)评论要以事实为依据。(4)结合课本的基础知识和理论。
(4)组织答题的注意事项。
第一,在组织回答时,一定要“有问必答”,按要求回答,即注意依据和限制条件。比如问题是“根据材料……”,那么答案主要来自相关材料;如果问题是“根据所学回答”,那么答案主要是所学的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答题基础,就看材料和题型,同时注意与课本知识的结合。
第二,如果一个问题有几个中心词,最好写出中心词(如原因、意义、措施、区别等。)在具体答案前注明答案内容。
第三,答案要组织成段落、要点、序号。一般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段落,如果一个问题有几个重点,就要用序号标注出来。
四、根据具体的问题和题型,如内容、措施、原因、意义、异同等,确定回答的数量。给的分多就答的多,给的分少就答的简短。
第五,对“启示”、“解释”、“经验教训”等问题的回答,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和组织,不要从某一方面展开叙述或分析。
第六,对于认为难的题,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尽可能多的回答,不要留空题,因为高考阅卷时,答案的对错是不计分的。另外,对于那些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的问题,评分标准往往是“答案合理”,这实际上给了每个考生发挥的空间。
第七,语言准确规范,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第八,要使用正确的历史术语和术语。从高考综合文学历史评分细则来看,明确规定“用词不准确或未能表达思想者”,只给少量分或不给分。历史学科中有很多概念和专有名词,如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土地所有制、君主立宪制、资本原始积累、工业革命、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市场、世界格局、全球化等。,必须准确表达,不能狂妄。
第九,注意答案的完整性:多方面、多角度(广度第一、深度第二)、层次性(时间、空间、分类)
(5)、常见的思维方式
模式1:比较近代不平等条约:时代背景+签约国+内容+对中国的伤害;
模式二:统一局势:背景+被谁+政权建设+地位+领土+结局;
模式三:农业发展的表现:工具发明和改进+耕作方法+生产经验积累+农作物种植和推广+荒地开垦、施肥+水利建设+边疆开发;
模式三:手工业发展的表现:手工业部门的扩大+手工业内部分工的扩大+手工业产品技术水平的提高;
模式四:商业:商品类型+市场和城市+货币+外贸;
模式五:文化特色:时代特征+风格+影响力+世界地位+兼收并蓄+全面发展;
模式六:分析革命运动的起因和背景:矛盾冲突+谁参与谁领导+用什么手段+导火索;
模式七:分析战争胜负的原因:自然+领导因素+人的因素+战略战术因素+内部关系+敌方战备+交战双方综合国力因素+国际因素;
模式八: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改革派与反对派力量对比+政治地位和权力的高低+最高统治者的态度+改革政策、措施、人员是否得当+是否违背人民利益,增加人民负担;
模式九: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资本+雇佣劳动+生产技术+原材料+环境+市场;
Model 10:政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客观条件(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观条件(干部的阶级、思想、组织条件);
模式11:文化发展原因:政治+经济+民族+外国+上一代;
模式12: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统治阶级注重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重视兴修水利+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民族融合和族际交流+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6)、高考历史材料题的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
1,历史背景类别=(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2)政治背景=政局+体制+制度+政策+阶级+国籍+外交+军事+...
(3)文化背景=思想+技术+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强调有利因素。
3.历史特征
考虑背景、时间、目的、过程、内容、措施、程度、范围、性质和影响;
4、历史原因:
(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政治+经济+思想)
(2)原因深度:→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一般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主观需要。
主观原因:一般来说,要从领导一个事件的班级,负责班级的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来思考;
客观原因:一般来说,要从自然或社会环境、经济形势、政治现状等方面去思考。
5、根本原因类:
经济现象: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的角度
政治现象:从经济角度;
思想文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经济方面考虑;
6.目的和动机:→直接目的→主要目的→根本目的
(1)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种危机或问题。
(2)主要目的:为实现某一目标,实现稳定和发展。
(3)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根本利益)
7.比较类别:
首先,要明确比较的对象(是否相同、不同、相似),从背景、目的、内容、结果、特点、方法、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用同一点组织答案时,要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如“特点:”和“方式:”等,再写出“杜-”;在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先写比较点的提示,再写“A.-B-C-”
8、影响、作用或意义:
影响、作用或意义=(正面+负面)+(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当前影响+深远影响...
(1)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2)政治影响力=国家+格局+制度+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
(3)文化影响力=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
9、判断成败及原因类:
(1)判断成败的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2)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战略+...)
(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走向+改革政策措施+新旧势力的实力对比+第四,看改革者的素质)
(3)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10,房产分析类:
任务+领导+主力+手段+结果...
11,历史评价类别
(1)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
(2)对事物的评价=概述+性质和特点+影响(进步/反应+公正/不公正)+结论。
⑶意见评价=是什么(材料的意见还是你的意见)+为什么(你的理由)+怎么样(是非的根源和正确的意见)。
12,启蒙,认知:
(1)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
(2)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发展战略+...
(3)文化=批判+改造+继承+发展+...
13,开放材料论述题
回答开放性问题,我们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我们持有什么样的观点,而是我们能否合理地论证我们的观点。所以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确定观点。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总结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避免遗漏观点的支撑点。第三,要历史和理论相结合,有论据,有证据。第四,自己的观点不得与基础知识和理论相违背,但材料观点可以具体对待。第五,论述要全面,一般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避免绝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