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综合题史料分析方法

阅读高中历史综合题时,要用标点符号(尤其是分号、句号)进行分层,理解每一层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总结材料所反映的核心问题。我们做什么呢我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常见的材料种类

在我们的历史考试中,发现的史料分析中常见的材料类型有哪些?

01

书面材料

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

可以分为两类:

首先是古籍上的铭文。即从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志、名人文集、报刊杂志、碑铭等文字材料中摘录的材料片段。

二是文字作品范畴。即材料选自诗歌、小说、戏剧、对联、歌谣、传说等材料。

02

桌子材料

表格材料其实是文字材料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主要由各个项目的数据组成,将文字材料列表。数据有说服力,表格简洁,可以省略大量文字,让人一目了然,可以从数字的变化中分析出一些历史特征。

但是,简单的表格问题是有限的。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不是简单形式本身就能体现的,考生必须用课本知识来回答。但是,包含大量信息的表可以避免这种限制。

03

图片材料

放历史地图,历史场景的图片。以漫画和历史文物照片为素材。这种材料能够生动地再现历史,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但纯图片素材题也受图片限制,只能借用来考察书本知识的记忆或利用课本知识辨别真伪。继续增加难度的问题,不能按图回答。

二、解决史料分析问题的步骤

做好史料分析可以分为审题、阅读材料、链接、答题四个步骤。

01

仔细检查/考虑要回答的问题或要写的题目

拿到材料先看问题,不要急着看材料。试题的考查包括试题中要回答的几个问题,每个问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

02

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是做好答题的前提。一般情况下,看三遍,第一遍大致看一遍,大致了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内容;第二次细读,对材料的简单加工,找到材料的中心词,找到材料之间的对比,即相关信息;第三遍阅读重在认真阅读材料,结合前后题,理解材料与问题的关系。在阅读材料正文的同时,还要注意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来源。

03

互连

就是建立材料与文中所反映的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判断材料中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和事件,如何讨论教材中的内容,找准知识点,并据此确立答题的大方向。其次,材料与热点问题相关,结合知识点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回答。

04

回答问题

回答问题前请写一个简单的提纲,就是在草稿纸上写几个要点。答题时,123项要在答题卡上写清楚,不得从头到尾乱写。

三、史料分析中的四种提问方式

01

“根据材料回答”

答案可以根据材料的内容,不一定非要回到课本上。如果根据这几段材料来问答案,请综合每段材料的中心,单独写出。不要一概而论,否则不完整。

02

“根据所学材料和知识回答”

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可能全部从资料中获得,有些答案必须回到教材中来回答;

03

“根据以上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回答

把材料中涉及的所有信息都当作有效信息,理解和把握材料的中心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04

“根据所学内容回答”

也就是说,从所学知识中探究历史问题的答案,不需要从课本内容中答题,也不需要照搬材料的原句。可以用自己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做到历史与理论相结合,理论要以历史为基础。语言表达要准确,语言要简洁,层次要清晰,字迹要工整。

学会分析历史事件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

分析历史事件应掌握四个要素: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因是果?影响力的演变。

比如“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高一《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一项“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与世界”和第二项“英国的鸦片走私与中国的禁烟运动”是关于鸦片战争的起因。第一节第三项“鸦片战争的经过”,讲的是鸦片战争的经过;第二部分,第一个标题“中英南京条约”和第二个标题“中美王霞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是关于鸦片战争的结果。第二节,第三项“鸦片战争的影响”和第七节,第一项“新思想萌发的原因”和第二项“新思想的萌发”谈到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

中国古代史中历史事件的成因应从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文化因素和个人主观因素七个方面进行分析。

比如秦朝的统一:

历史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国家数量的减少意味着部分统一。

政治因素长期战乱,人民苦不堪言,渴望统一。

经济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秦国商鞅变法后,逐渐强大,国家富强,军队强大。

民族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民族联系和民族融合得到加强。

对外关系因素:远攻近守的战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韩非子的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思想。

个人主观因素:秦王嬴政辉煌。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

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一般有三种方法。

1,以时间为轴,按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的逻辑顺序。

比如鸦片战争后4点:65438+6月0840,英国船只封锁珠江口,然后战争爆发。年初,英军扩大战局,以65438+8月0842占领香港及东南沿海部分城市。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河,清政府媾和,战争结束。

2.以空间为纽带,以场所为纽带的方法进行归纳。

比如八国联军侵华4点:廊坊、杨村大古、天津、北京。

3.根据历史人物的活动,用待人接物的方法来概括。

比如太平天国的保卫战,可以根据陈玉成、李秀成以及两人的行动来掌握。

如果新航线开通,可以根据迪亚斯、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的活动进行总结。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结果?

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不外乎四种:

①成功。如:新航路的成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2失败。中国鸦片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印度民族起义失败。

有成功也有失败。比如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

(4)胜则无敌,不败则败。中法战争,中国胜利不败,法国无敌不败。

一般来说,历史事件的结果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个“是什么”,两个“为什么”,即结果是什么,为什么说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

1.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响。

比如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材料,逐渐将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渐瓦解。

政治影响着社会性质、社会矛盾、革命任务和性质的变化。

思想影响上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外交影响从闭关锁国变为门户开放,独立的中国开始沦为主权不完整的半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列强与中国的关系不再是主权国家之间的平等关系,而是侵略与被侵略、被奴役、被奴役的关系。"

清政府对中国人民发号施令,外国资产阶级对中国人民发号施令。这是许多条约特权的本质。"

2.综合分析:如果一分为二,既要看到正面效果,也要看到负面效果或局限性,还要分清主次。

比如鸦片战争的积极影响: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逐渐瓦解,对后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产生了积极影响;思想中新思想的萌发。

比如甲午中日战争的积极影响:政治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于是出现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等;经济上,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剧,中国社会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有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有农民阶级单纯的反帝思想(“扶清灭洋”)。

3.国际化分析:中国对外国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结合。

比如鸦片战争对英国和世界的影响:英国胜利了,凭借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材料,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来说,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环。

比如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上,近代工业产生了[或者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或者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了;在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学和技术。

4、转化分析:就是学会迁移和提升,会转化思维。有两种情况:

第一,特殊影响力转化为普遍影响力。

比如从鸦片战争的影响,可以思考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对中国的影响,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中国古代统一的影响。

第二,普遍影响转化为具体影响。

比如,教科书讲新航路的开辟对亚非拉的影响(给亚非拉人民带来灾难:政治上,欧洲殖民者开始对亚非拉进行政治控制和渗透;经济剥削和掠夺;思想文化上,文化生活方式也逐渐改变。)。

对中国的影响呢?政治上,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先后从海上来到中国边疆,进行侵略活动,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也使明清统治者对外封闭。第二,明朝中后期,美国的高产作物通过菲律宾传入中国,为清朝人口的快速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三,天主教由海路传入中国,明清时期出现“西学东渐”。

5.跨学科分析:跨学科影响,即历史事件对政治、地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