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的五大技巧

补充方法

文言文比较简洁,所以省略成分的现象比较突出。文言文翻译的补充方法是把句子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的意思完整在文言文中,大量的主语、谓语、宾语、兼语、介词和中心词被省略。比如《捕蛇者》一书中省略了“异蛇”这个主语,在翻译中如果不完全补充,意思就不明确。特别是一些省略句子成分较多的文言句子,如“召入,使夫人拜”(《左轶事》),省略主语和兼语,翻译成“召入,使夫人访”,不加整句成分,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但加的句子应该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

交换方法

文言文中很多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不同,往往有介词宾语、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后置等句子结构(文言文统称为倒装句)。如果原封不动地按原句序翻译,意思就会模棱两可。比如“向穆、曹二山学琵琶”这句话,翻译成“向穆、曹学琵琶”,让人一头雾水。改成正确的语序“向穆、曹二山学琵琶”后,翻译成“向穆、曹学琵琶”。

借用方法

“留”就是保留原文,不翻译。文言文翻译时,人名、地名、官名、事物名、朝代名、皇帝名、法规、度、量、尺等专有名词,直接保留,不作翻译。比如“李青四年春,滕紫晶守巴陵郡。”句中(岳阳楼),“李青”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县”是地名,不需要翻译使用。“借”就是借用相关的词来代替现有的词,主要针对文言文中的“过节日”。文言文在发展过程中遇到新的意象,但没有现成的词,只好借用相关的词来表达意思(即许慎在《说文》中称之为“本无词,全靠声”)。文言文翻译中,有些句子如果不知道如何使用借词,就无法翻译。如“以犀甲操吴哥锡”(《国丧》)和“颜元蚤死”(《论衡》)等句子中,“贝”是“穿”的意思,“蚤”是“早”的意思。如果你不能“借用”,你就不能翻译这些句子。你相信我吗?

缺失法

文言文虽然善于言简意赅,但有时也会加入一些词语来表达意思,删除方法就是删除多余的文言文词语。常见的情况有两种:一是在使用偏义或同义词的复合词时,应删除这些词中的匹配语素。像“无论惩罚与否,都不适合同异。”《师表》中的“同异”是一个偏义复合词,重点是“异”字。翻译时,应删除“相同”一词,翻译为“不应不同”。类似于“生死、昼夜!”(《南归指南》序)《我有自己的父亲和哥哥》(孔雀东南飞)等。,都是重在加词。第二,在一些文言文中,句子中有一些没有实质意义的起始词或助词,翻译时也可以删掉。比如《丐帮一岁罪两死》(捕蛇者论)中加的“丐帮”二字就不用翻译了。

互连法

在文言文中,与几个事物(或线索)相关的词语有时并列在一起,或相互呼应,或互为补充,或发挥重要作用。这是古汉语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叫做互文。比如“秦时明月,汉时风俗”(楚赛),不是指“秦时明月,汉时风俗”,而是指“秦汉明月”。翻译这类文言句子,首先要找出相互呼应、互补或协调的部分,即“相互”,然后再逐层翻译,即“联合”。如“我主已下马,我客已登舟”(《琵琶行序》),“春夏之交,绿池惊涛清。”“三峡”等句子的翻译要注意这一点。

需要同学们注意的是,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学习过程,文言文的翻译是文言文知识和现代汉语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只有巩固了文言文基础知识,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